|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周小平:深陷花呗消费贷的中国年轻人。- 花光未来,翻身无望~
点击:  作者:周小平    来源:今日平说  发布时间:2020-11-05 09:55:19

 

 

导读:笔者认为小蚂实际控制人,也应该坐下来冷静冷静,好好想想: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究竟是社会责任优先,还是只考虑如何摄取利润?

 

蚂蚁上市终于被叫停了,我一直提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然后开始有时间安静地坐下来平复一下情绪,认真写一篇关于这家公司部分业务的批评文章。我们作为时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公众的社会权益。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让公众认识到蚂蚁如果真的变成蚂蟥,将会有多可怕。

 

 

 

上半年疫情结束还没几个月的时候,我在上海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向我诉说他公司的一名女生悄然挪用了几十万的货款,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还不上了,最后他只能报警。这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女生因为职务侵占犯罪,将面临数年的牢狱之灾。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朋友公司做电子商务有直播带货也有微商直购,带货主播们收入都不算低,算上提成什么的每个月至少会有23万元的收入。这些钱虽然不够在魔都买房落户,但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积累经验和原始财富的年轻人来说,已经不算少了。稍微节省一点,合租一个卧室,不乱买化妆品和消费品的话,一个月存个12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年小20来万,干个五六年怎么手里也有个100多万的原始积累和工作经验,然后人生便会有更多选择。不管是坚守魔都打工升职还是自主创业,亦或者是回家买房置业,都有了基础。

 

这不算少的收入支撑之下,为什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就挪用了好几十万公司货款还完全还不上呢?事实上,据周围同事说这个小姑娘平时生活并不算太奢侈,只是偶尔喜欢上网买买东西而已。后来清查资金去向的时候才发现,她的开销主要用于网上购买一些所谓的轻奢产品。几百近千的口红一买就好几个色号,几千上万的背包追着新款,和朋友周末去享受一次高档美甲服务就得一千多,看演唱会什么的门票都是买前排的,一张票就得两三千,其他还有各种潮牌板鞋都是七八千一双。这样七七八八算下来,工资显然是不够用的。

 

 

 

 

由于家里并不算富裕,父母一辈子也就积累了那么点钱,早已全部用于培养她上大学和老家买房安家,根本不可能支撑她这种超前的消费。与她同时出来打工的同龄人也没有这么多钱借给她,最终她只能贷款消费。

 

按理说没有资产抵押的情况下,谁也不会把钱借出去,众所周知借钱容易还钱难,通常情况下朋友之间的个人借款是很难收回借款的,但有一种借钱却很容易收回来,那就是专业的放贷公司,尤其是掌握了用户大数据的超级放贷公司,比如花呗。花呗这类公司通常可以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通过其集团网络消费流水情况,可以轻松获取这些个人信息。然后系统就会针对性地向这些用户提供足以刺激用户提前超额消费的信息,当用户沉溺在消费购物欲望当中难以自拔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无抵押贷款给用户,让他们继续消费。

 

一开始或许是两千三千,可一旦尝到了满足消费物欲甜头的年轻人,很容易就继续不断举债购物。然后就是七八千,一两万,三四万。随着消费行为的疯狂,贷款额度还会自动上升,只要你按时还款,系统就会鼓励你借更多的钱。如果一次性还不上,系统还会贴心地为你提供分期还款服务,你借几万可以分12期、分24期,看起来一个月只需要还一点点钱。这种分期还款措施进一步麻痹借款者的判断,使之误以为还款很轻松,然后继续疯狂借贷消费。加上各种手续费、分期服务费以及变相利滚利的层层加码,最终借贷者会陷入整月收入全部拿来偿还债务才勉强够,甚至还不够还的境地。

 

被逼上绝路的贷款用户,最终只能选择犯罪。男盗女娼都是轻的,甚至杀人放火,黄赌毒通沾!还记得当年网络P2P小额贷款公司疯狂的那几年吗?滴滴专车出了多少恶性事故?在明知道到处都是摄像头,在明知道自己的驾驶行为统统记录在案的情况下,一些司机依然选择了实施恶劣的抢劫和奸杀犯罪。为什么?笔者当时调查了一下(有兴趣的用户可以翻看我以前的文章。这些明知罪行会败露的恶徒之所以依然会选择犯罪,主要是因为走投无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在网络上借贷了太多的高利贷无法偿还,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微薄的积蓄早已花光,同时还欠下了自己怎么还也还不起的贷款,在对生活和未来彻底绝望的情况下,他们才抱着:临死前爽一把的念头,实施抢劫奸杀犯罪。

 

 

 

 

这些年轻人如果没有背负高利贷,如果他们的生活是正常的,小有积蓄,每天都在劳动和奋斗中希冀未来的话,他们绝对不会放弃有希望的生活和安稳的小日子去追求爽一把就死的恶念。但是,当网络贷款已经把他们的所有未来希望全部斩灭之后,他们就只能极速堕向黑暗了。本来年轻人就涉世未深,不太懂责任和担当。这种时候推他们一把,或拉他们一把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花呗的出现,恰恰就是在关键时刻推了这些年轻人一把。年轻时的一个踉跄,落在整个人生里就是一个大坑。

 

最后的财物清点很悲哀,几十万的巨款在不知不觉中花出去了,但最终她得到的只有一些用了一小半的口红,几个旧包包,一堆旧鞋子,一些旧衣服而已。我们了解制造业的人都很清楚,这些东西的实际价值很低,口红什么的也就几十块成本,衣服包包鞋子啥的最多几百块而已。什么潮牌啥的,那都是扯淡。如果你钱多,无所谓。选择大品牌到也行,反正消费得起嘛。问题是,这种举债消费图什么呢?既没有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商品,也没有获得任何安全感和踏实感,并且还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永远的负资产者,永世不得超生。每天都在债务危机当中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生活不可悲吗?这恐怕比身无分文的流浪汉还要可悲。

 

网络无抵押消费轻松贷最恶劣的地方就在于这样,它让本该充满奋斗和积累的年轻人变得物欲和空虚,它不仅拿走了年轻人微薄的积蓄,而且还彻底埋葬了他们的未来。有一次去戒毒所参观的时候,一个基层警察告诉我,最近两年的失足妇女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毒品和诈骗抢劫犯罪同样如此。而这些失足和犯罪者当中,因背负网络贷款而无法偿还的比例非常高,并且还越来越高。花呗如果失去监管,不仅会掏空年轻人的口袋和未来,更会掏空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

 

 

 

 

那个出了事的小姑娘最后哭着说,她连自己什么时候开通的花呗都不知道,好像是有一次参加什么优惠活动,一没注意就变成了同意自动开通花呗,并且在淘宝购物的时候系统还经常自动默认花呗支付,就这样她一步步被系统精心诱导进了举债消费的甜蜜陷阱。笔者也有类似的经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通什么花呗、白条、e啥的,作为网络工作者我已经很小心了,但还是中招两次。更奇葩的是,明明我好不容易在复杂的系统隐蔽角落终于找到如何注销花呗、白条、诚e赊之后不久,又TM莫名其妙地给开通了。这简直就是网络犯罪行为啊!

 

甜蜜陷阱如此之多,一不小心就会中招。如果不加以监管和遏制,未来这种彻底掏空年轻人未来的APP将会有多少?将会影响和掏空多少人呢?你能想象吗?

 

你能想象未来中国不是由一群奋斗的年轻人组成,而是由一群只会消费购物互相攀比然后举债度日的惶恐年轻人组成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末世光景吗?——到了那时候,恐怕就不是中国网友嘲笑美国治安不好,而是全世界网友嘲讽中国治安不好了。什么半夜撸串,什么安全城市,什么和谐小区统统不见。一个到处都是走投无路的负债者和负资产破产者的社会,怎能和谐?一个年轻人都负债而不奋斗的民族,又怎能有美好的未来。

 

如果说当年鸦片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那么今天失控的网络借贷就将掏空中国人的精神。相比起来,后者的危害程度将会比前者严重得多。但资本家就是这样,资本家从来只管眼前利润,哪管自己死后洪水滔天。在小蚂利润疯狂增长,在小蚂上市即将突破万亿的关口,我们当然应该对此感到警惕和愤怒。人民群众必须是清醒的才能有效保护我们自己的社会运转安全,照顾好我们的孩子们。

 

 

 

 

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沾染黄赌毒贷。要把无抵押网络消费贷当成毒品一样来防范和教育孩子。如果他们年纪轻轻就沾上消费贷这种东西,那估计一辈子就毁了。

 

在小蚂实际控制人炮轰巴塞尔协议,想要彻底废除国家监管制度,为所欲为大肆利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向全民覆盖高利贷的这段时间里,其集团利用手中控制的超级网络传媒垄断机构,不断为自己的演讲造势,将自己的行为包装成金融创新来哄骗民众,居然在一些平台上获得了数百万的点赞和转发。而一些揭露和批评小蚂的文章或视频则在抖微等平台上根本发不出去,或一发就被秒删封号。但幸亏,大多数人民群众依然是清醒的,幸好中国还有幸存着一些不被小蚂控制的媒体平台。对于小蚂实际控制人的言行,无数网友自发地进行了普遍的抵制和批判。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已经清醒和组织起来了,中国人民是不好骗的,骗急了是不好办的。小蚂上市被紧急叫停,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小蚂实际控制人,也应该坐下来冷静冷静,好好想想: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究竟是社会责任优先,还是只考虑如何摄取利润?

 

 

 

 

这个问题,一定要想好了再回答。

 

来源:今日平说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