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A股2019核心主题之新基建:5G基站建设、特高压、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
点击:  作者:沈蔚伦    来源:扑克投资家  发布时间:2019-01-20 12:53:07

 

        从宏观层面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产出无非是:净出口+消费+投资。

站在当下眺望未来,国际贸易摩擦行将成为未来10年常态的阴霾下,大概率未来净出口金额将会收窄。而另一方面,受制于经济下行趋势,消费的提升显然难以短期内一蹴而就。

故而,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目标,得以倚重的当属投资。

投资又可分为制造业,房地产与基建三块。

其中,制造业当前的净资产收益率极低,短期内投资难以全面、大幅启动;而说到房地产,居民负债率已经处于高位,日本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放松调控风险较大。

有鉴于此,如果要达到稳经济的目的,基建投资已经箭在弦上。

而说到基建,想必各位投资者的第一反应或许仍是钢筋、水泥、房地产

世易时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进化,以及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周期所限,之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通过传统大兴土木方式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在投资边际效应考量上,已经不再具备早年间的经济性与有效性。

实际上,2018年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基建的重心不再是房地产,而是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以及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轮的基建为新基建,它将是2019年的核心主题。

在我们看来,围绕这条核心主线,已经有5个确定性方向浮出水面:

15G基站建设;

2)特高压;

3)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4)电动汽车充电桩;

5)大数据中心。

1

5G:国之重器

5G作为新基建领衔,不需要过多渲染,不仅被高层定调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它在A股市场亦已大热多时。

4G最相比,5G技术标准最显著的进步,也是其核心投资逻辑在于:前者以满足人与人之间通信的人联网为主要场景,5G网络则将满足万物互联需求。

 

基于这样的技术变革,5G必将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带来新一轮创新周期和新的成长动力,促进产业进一步升级。

以三大运营商的公开时间表可知:18 年开展 5G 试点、19 年试商用、20 年正式商用。这也意味着,2019年将是5G商业关键的破冰之年。 

鉴于5G辐射的产业链条如此之广,我们不妨以分类展示的方式揭示其间的投资脉络:

 1、基站天线、射频器件、小基站

5G的三个关键的效率需求包括:频谱利用效率、能耗效率和成本效率。具体来说,5G 在频谱效率、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率的提升需求在十倍甚至百倍以上,关键技术加速催化。 

其中,用户体验速率(bps)从 4G 时代的 10 Mbit/s 升级至 100 Mbit/s,这对5G 网络覆盖能力提出了全面升级的要求。

根据理论值计算,在越高的频谱上传播信号,信号损耗越高,所需要的基站数也需要越高。从连续覆盖角度来看,5G 的基站数量将是4G 1.5-2倍。

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搭建了328万座4G宏基站。按照 1.5 倍的保守值计算,5G基站数至少在500万座。

5G 基站数量增多, 配套的传输设备自然相应增长,设备商在 5G 将显著受益。同时,5G 大规模天线阵列对基站天线和基站射频器件有更高需求,天馈射频数量和性能都将大幅提升。

由于 5G 高频信号穿透能力较弱,必须通过小基站的模式增强局部覆盖,小基站也将有望实现从0 1的跨越式发展,针对区域覆盖进行的网络优化和维护也将在5G 建设的后周期进入投资高峰期。

2、光纤光缆

5G 基站的密集互联需求,以及5G流量激增驱动网络持续扩容升级,还将大幅提振光纤、光缆需求。

但对于光纤光缆,需要保持足够的谨慎:

根据公开报道,迄今一些中西部城市,光纤接入网络已能覆盖到行政村,光纤用户占比甚至可超9成。面对这种消息一定要足够敏锐:经济不发达地区光纤光缆已经有较高渗透率,其投资弹性显然有限。

故而,对亨通光电、中天科技这类代表企业的追踪,就需要有超过市场的研究深度,或者是不同的角度——以此谨防黑天鹅事件。

 3PCB

相比4G时期,5G时期PCB板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量大,近10倍的空间,二是技术要求多,从双层板转为多层板。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5G投资最大的确定性被认为在于PCB,但不是所有A股标的都正宗:

PCB大体分为两种,硬板和软板(也叫柔性电路板,简称FPC),软板和硬板有很大不同,导致软硬板产业链有分野。

就硬板来说,不同产品的硬板由于应用方向不同差别会很大,导致板厂各有专攻,几乎没有通吃整个电子行业的。

例如沪电股份主要就做通信板、汽车板服务器。深南也是偏向通信,服务器等高速高频的。像奥士康,其产品单双面板和四层板就占了60%营收,可以确定其做得是低端的普通电子产品为主。

而软板主要用在消费电子领域,通信行业应用比较少。软板由于其可以弯折的特点,导致其非常适合体积小,结构复杂的产品。如智能手机,显示屏模组,摄像头模组,硬盘等。

故而在选择5G标的时,一定要明确每只个股对应的能力圈,按照其细分市场确定,以免选错标的。

4、主设备

A5G主设备厂商只有中兴通信,烽火通信两家,都是产业技术龙头。但论业绩弹性,显然不及射频器件与天线厂家。

5、光模块

光模块的上游是芯片和原材料的供应商,光模块厂商使用上游的芯片和原材料完成各种光模块的封装,然后交给华为、中兴、烽火等系统设备商,最终应用到电信运营商或数据中心的网络中。

预计5G时期光模块的需求总量和市场规模相对于4G都将大幅提升。其中,5G光模块总量约是4G1.6~4.2倍,5G市场规模约是4G2.9~6.8倍。

根据我们的特邀5G产业研究员@行中衡的研究结论可知:低速光模块,竞争激烈,毛利率较低。高速光模块相关公司更值得关注,主要有中际旭创,光迅科技。

以上,从行业细分角度考量5G主题的投资价值与逻辑,我们认为应首选射频器件(滤波器)与天线,次选光模块,后面依次是主设备,小基站,光纤光缆等。

此外,随着5G商用的推进,后续还将辐射至AR 5G终端核心应用之一,有望开启智能手机新一轮创新周期)、车联网(5G主力应用场景之一,官方明确提出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5G网络有利于信息传输更低延迟及更高可靠性)等确定性的场景之中。

但鉴于它们位列5G投资时钟的后端,本报告中不做赘述。

需要提醒的是,近期部分5G概念股上涨较多,投资者需注意追涨风险。

2

特高压:电力大动脉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特高压输电项目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特高压建设在我国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1、试验阶段:

早在1986 - 1990 年,特高压输电前期研究曾被列为国家攻关项目,直到 2006 年我国第一条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工。

2、第一次建设高潮:

2011-2013 年陆续有试点项目核准。

3、第二次建设高潮:

2014 年为配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能源局集中批复了一揽子输电通道项目小路条

而第三次高潮,则正在来到:2018 年特高压建设浪潮再起,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 加快推进 9 项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 12条特高压工程将于今明两年给予审核。 

新规划共规划了5 条特高压直流和7条特高压交流项目,合计输电容量达到 5700 万千瓦。我们估算, 2018 年《通知》规划的 12 条特高压工程涉及金额1830 亿元。

其中,长距离特高压直流造价范围在200亿-300 亿元,长距离特高压交流造价范围在180亿-250 亿元,长距离高电压柔直项目造价在120亿-250 亿元,短距离联网型特高压交流项目造价在40亿-120 亿元,短距离背靠背联网直流工程造价在30亿-80亿元。

新规划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主设备需求共约 174 亿元,其中组合电器需求约为 90 亿元,变压器需求为 36 亿元,电抗器需求约为30 亿元,其他交流设备约为 30 亿元。

新规划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主设备需求共约 284 亿元,其中换流阀总投资为 81.6 亿元,换流变需求为 154.56 亿元,直流控制保护需求为 30 亿元,直流场设备为 30 亿元。

一般而言,特高压建设周期在 2-3 年左右时间,这意味着 2019-2021 年会成为交货大年, 2020 年设备厂商将迎来业绩高峰。

由于电网阶段性投资明显低于预期,以及当前国家拉动基建稳增长预期大幅提升的背景下,重启特高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本轮特高压建设持续性和确定性非常高。

特高压核心产品领域龙头公司竞争力强且中标份额较为稳定, 未来两到三年特高压业绩将有望持续释放。

3

城际轨道交通:中国核心资产

根据铁总公众号新闻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12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 2018 年工作,并部署了2019年铁路重点工作。

会议提出,2019年目标完成铁路通车6800公里,其中3200公里为中国核心资产:高铁。

据第一工程机械网统计,2019 年高铁紧密开工16个项目总投资高达5681亿,共涉及里程为 4197.1 公里。

项目大多将于 2022年左右通车,其中仅有3个项目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剩余13个项目均为350公里/小时设计行车速度。

从城轨增长的动力来看:

1对特大城市来讲,地铁其实还有很大的加密需求,目前完全交通需求还是很大缺口。特大城市地铁未来的发展是市郊铁路圈,未来市郊铁路规模巨大, 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未来发展是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1小时通勤都市圈。

2对大部分省会城市来讲,地铁计划是由骨干到网络发展,长期合理的范围大体规模要比现在的规模翻一倍才差不多。

3在更小一些的城市,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地级市,要建成地铁骨干网络。在国外城市,150-200万人口都是建的3-5 条线大概70-80公里。而我国同等规模的城市更需求轨道交通的支撑,人口密度普遍1万人/平方公里, 远远高于国外城市。

随着2019 年开工潮投资额增加,通车里程高速增长,货运三年增量计划支撑车辆采购释放,车辆设备相关企业业绩恢复明显增长,四大利好共振,板块将有明显收益,龙头公司尤其明显。

其他相关零部件企业相关收入占比如下表:

4

充电桩:千亿蓝海

作为新能源汽车版加油站,充电桩的核心投资逻辑无疑是极为外露的:设备与运营。

根据十三五规划,新能源汽车2020年产量将达200 万辆、累计产销500万辆。而截至2018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21万辆。将时间再放长远一些,根据行业内预期,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突破700万辆。

这意味着,未来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年均增速达 30%

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一体两面式的存在,截至201810月,我国充电桩总量仅为68.6万个,车桩比约为3.311。这不仅令勇于尝鲜的车主们略感失落,实际更显著落后于规划水平:

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 2015-2020 年,需要新建公交车充换电站3848座,出租车充换电站2462座,环卫、物流等专用车充电站2438座,城市公共充电站2397座,城际快充站842座,合计 1.2 万座;

公务车与私家车用户专用充电桩 430 万个,分散式公共充电桩50万个,2020 年全国规划车桩比基本为11

2017 年底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进一步明确,

2020 年全国建成超过1.2 万座充换电站,超过500万个交直流充电桩;

2025年,建成超过3.6万座充换电站,超过2000万个交直流充电桩,建成覆盖全国的充电服务网络;

2030年建成超过4.8万座充电站,超过8000万个交直流充电桩。

 

 

根据申万宏源的研究测算,假设乘用车以 70%的比例安装用户专用充电桩,预计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68万辆、需要充电桩438万个;到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233万辆、需要充电桩1635万个。

目前直流充电桩约为8万元/套,交流充电桩约为0.8万元/套。考虑到近年充电桩设备价格的下降趋势,假设充电桩设备价格每年下降 3%。据估算,2020年我国充电桩设备市场空间为1165亿元,2025年充电桩设备市场空间为2378亿元。

如此的预期差之下,新能源汽车录入新基建名录可谓实至名归。

很可能有人这时心生疑问:蓝图如此美好,为何充电桩在当前的发展却不及预期。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的,是其投资逻辑中的第二落点运营在当前所处的尴尬处境。

迄今为止,大部分的充电桩运营商,尤其是分散式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都处于亏损状态,这源于盈利模式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

目前充电桩运营商普遍的盈利来源主要有3个:服务费,补贴,增值服务。

首先,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各地定价差异大,大部分省市的政府部门目前仍对最高充电服务费价格进行限定。

第二,地方补贴成了影响一个充电站盈利状况主要因素,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这个要素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状态。

而第三增值服务,在未形成规模效应之前,很难乐见其成大器。

上述之外,还有一个隐形要素为为关键:高昂的地价。对此无需多说。

而在公共领域之外的私人充电桩板块,因为多为随车配送,运营商收取施工安装费用,盈利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充电桩作为刚需,其蓝海的远景无须置疑;只是鉴于运营侧利润薄弱(甚至亏损),对于设备端放量的制约,使得其在当下发展并不及预期。

故而,跟踪充电桩的长期投资者,有必要密切关注运营侧成本的节点变化——一旦出现拐点,则亦是设备端集中爆发的征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充电桩分为直流充电桩(公共领域)和交流充电桩(私家车库)。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逐步推广,预计未来公共充电领域直流充电桩占比会持续提升。这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内,直流充电桩的投资价值将显著大于交流电充电桩。

根据申万宏源对直流充电桩盈利的测算:假设充电服务收费标准平均为0.7/度、折旧期限为 10 年、用电损耗为 10%。据测算,在10%的利用率下,单个60kW充电桩盈利1.75万元,成本回收期为5.8 年;单个120 kW 充电桩可实现盈利3.94万元,且功率越大,盈利空间越大。

5

数据中心:数据海啸时代的诺亚方舟

       数据中心(IDC),狭义地说,是集中存放计算机服务器的地方,坊间通常称其为机房。

 

根据中国IDC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5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2018一季度,环比增幅超过20%

较之全球产业增速,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增速更高,2017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同比增长率达到32.4%

大幅领先全球同业增速背后,是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基数的相对薄弱:虽然以8%的占比,是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20181200亿元的市场总规模,相比美国拥有全球44%的大型数据中心份额,仍不足其1/5体量。

以头部玩家为例,BAT三家服务器数量之和,不及亚马逊一家公司的一半。

腾讯是中国拥有服务器数量最多的公司之一。但截至2018年上半年,腾讯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规模也仅有50多万台,而亚马逊的数据中心有接近300万台的服务器,微软也有200万台。

188月,腾讯宣布,将耗资300亿元在张家口市怀来县将投资三个数据中心基地,每个占地350亩,合计1050亩,预计2022年全部建成后将上架服务器约100万台。

中国头部互联网企业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急迫扩张,是一种竞争时势焦虑的表现:

在当今的技术世界中,最重要的趋势是塑造企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当数据中心以最佳方式运行并创造竞争优势时,业务领导者和IT专业人员将被迫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围绕数据中心架构的新解决方案和概念。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的调查数据,全球顶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每家公司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至少达到每季度10亿美元的投资水平。

而根据IDG旗下数据公司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全球数据总量每18个月翻番,数据中心建设会跟不上大数据爆发的步伐。

数据来源:IDC发布的《IDC数字宇宙研究报告》。从图中数据折算,几乎接近18个月翻番。

这一观点亦是全球数据研究之父詹姆士-格雷 (James Gray)所持观点在中国业界的扩散。根据他的研究结论,全球数据总量每18个月翻番正是数据产业的摩尔定律。

数据的翻番,迄今尚未导致机柜数的翻番,原因是数据压缩技术和硬盘技术进步——1块硬盘的容量增加了1000倍。但根据业界普遍观点,这样的技术进步只能够有效阻挡数据总量个位数次翻番,这一技术福利被消耗之后,将会是数据海啸

可见,这样的竞争焦虑放之于一家公司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将其纳入新基建的核心目录更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除了云计算这个刚需之外,5G、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一日千里,亦在共同显著推高着人类社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6月,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每月56.69亿GB,同比增长212.3%;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4341.76MB,同比增长172.9%

预计随着5G、物联网、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终端侧应用场景的技术演进与迭代,终端侧上网需求量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同时对数据中心的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扩大,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增速仍须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的态势。

来自业界机构IDC圈的预测则更为生猛2022 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容量将达到美国现有的规模,亦即5年内增长400%,年复合增长达50%,预计2020年中国新增数据中心的市场容量将占全球新增量的50%左右。

而这样的增速预期,也正是数据中心在未来一个时期的核心投资逻辑所在。

值得指出的是,数据中心不能被狭义的看出一个机房式的存在,而是一张产业网:

数据中心一般会布局在电力和网络资源附近,以支持计算设备的运行。由于其往往为客户的关键任务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数据中心必须保证持续运作,因此监控和网络安全对数据中心非常重要。

数据中心连续运作的能力通过电力基础设施(电池和发电机),专用冷却设备(计算机房空调机组),环境控制系统和安全系统共同辅助实现。这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和系统组件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

简而言之,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光模块、网络、安全、监控、空调、机柜、供电等等,随便哪一块,都是上百亿市场规模的产业集群。

本文来自阿尔法工场,作者:沈蔚伦。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