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社科院专家:都抢人,谁育人?
点击:  作者:刘德中    来源: 经济学家圈  发布时间:2018-09-07 11:20:32

 

1.jpg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的消息引起了关注,有舆论认为社科院也加入抢人大战了。

 

社科院应该如何认定人才

 

社科院的人才标准也未免流俗。高端人才遴选基本条件包括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含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教学名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以及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得者。中青年骨干人才遴选基本条件包括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奖励。

 

社科院赖以吸引人才的待遇也无非是给房子、户口,给钱给帽子。帽子可能号是大一些的。优先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优先推荐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级学术社团领导;可按规定程序聘任为研究所领导、研究室主任;可按规定程序聘任为院学术期刊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首个聘期提供100万元(骨干人才50万)科研启动经费;按有关规定和相应标准提供政策保障住房1套。一个聘期一般是3年,这个应该没有多少吸引力。政策保障住房交易受限制,价值高也是纸面富贵。

 

有的老专家认为,与已往只是流岀人才相比,这是恢复组建“国家队”的正确方式。事实上也一度是过去的成功经验。所以需要总结好从“吸引”变“流失”的真正原因,修复人才培养和评价的合理机制,才能达到目标。对人才,要让专家来负责任地评价和推荐。不可过多地依赖头衔,“捡现成”的人才,未必是有效的途径。

 

人才衡量标准不应该是外在的头衔、项目、成果,更重要的是学术潜力与学术品格。依靠外在的去评价是外行的做法,没有钱出不了书的未刊稿应该可以认定其价值。学术资源的分配应该是损有余补不足,不能强化马太效应

 

社科院走到今天这个样子有一个过程,有人说过去的15年分别是停滞的十年和倒退的五年!言辞虽然激烈了点,但不无道理!引进人才反映了谢院长力图恢复社科院学术地位的努力,值得尊重!但根本是要解决内部学术生态和选人用人的评价机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引进就会事倍功半!

 

1.webp.jpg

 

社科院引进人才有过什么教训

 

在引进人才过程中,不排除有的当权者利用这个机会假公济私,为自己的学生曲线进京、留所提供便利,进一步培植个人势力。马研院历史上有过大规模引进,结果大家都知道!连一个中学老师都弄进来了,还有引来就没上几天班把社科院当跳板的,更有师生一伙进来的,把马研院搞得乌烟瘴气――还认识不到外地的不如北京的、北京的不如院内的又能引进什么货色!这样的引进搞不好又成了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

 

无怪乎有人认为,从外引进人才,是舍本逐末!社科院更应该眼睛向内,有识人的慧眼、用人的度量。从近年引进的一些局级干部来看,有人根本不具备管理好研究所的基本素质,在社科院都难以评上正高级职称的,这些人来耀武扬威搞乱了社科院的学术生态,也影响了社科院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对社科院的伤害是深远的,导致的矛盾是尖锐的。希望新院长顺应广大基层群众的呼声,把社科院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个效果会是惊人的。

 

社科院近年“流失”了不少人,如果能够看成输送也是社科院对社会的贡献。但是其中有些人社科院应该没有为他们创造流动的良好条件。2012年全院共办理人员调出15人,2013年办理19人,2014年办理10人,2015年办理11人,2016年办理37人。为什么2016年增加这么多?有人认为和巡视整改问题反映无果有关!37人中因个人职业发展申请调出或辞职的24人,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调出的主要原因。可见,社科院是人心思变的,社科院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施展才能。

 

社科院怎样挖掘更多人才

 

如果社科院都抢人了,我们国家需要的人才又从哪里来呢?社科院马工程投入那么多,这些年来没有培养出一个学部委员。重点学科建设往往无果而终。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社科院待遇低、晋升难,许多单位对于社科院的人还是高看一眼的,往往按照高一级职称看待。社科院的人比较之下除了讲课优势不明显,总体上在视野、深度、功底上是胜人一筹的。社科院本来应该是为其他单位培养人才的,喜欢、热爱社科院环境与氛围的许多人还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于这些人,社科院更应该有所考虑,不能招了女婿、气走儿子。为了防备有人公器私用,包藏私心,引进人才应由院里组织评审,评审专家组不能低于27人,院内和所内占比分别不能高于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组长由外单位专家担任,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才能算合格。

 

“引进”概念应该扩大,不仅从院外引,还要从院内引,让院内人才在跨所流动中得其应得。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