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张海霞:过度评估戕害科研体系
点击:  作者:张海霞    来源:原载于作者科学网博客  发布时间:2017-11-17 09:44:46

  

 1.webp.jpg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撰文|张海霞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看到周耀旗老师写的《计件评估正在坑害这一代科研人才》,真的很切中要害,这样的计件评估不仅仅是坑害正在拼命的年青人,将他们变成熟练地技术民工,更可怕的是这样过度评估的体制正在严重地戕害科研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计件式科研管理和评估让科研队伍中很多机灵的人快速脱颖而出,那就是什么事情有眼下的利益必定趋之若鹜、什么事情貌似不能立即见到效益必定敬而远之……短时间之内,看起来很好,数字很漂亮、头衔很光鲜,一时间沾沾自喜,逐渐沉迷与对各种人才头衔和称号以及奖励的追逐和浮华的表象,让我们本该对科研产生的兴趣不知不觉中转成了对各种数字和帽子的兴趣,并不在意到底有啥真正的科研贡献。而且乐此不疲,以至于很多学者本该侃侃而谈学术的报告都演变成了数字PK大会:看不到科学问题,满篇尽是明码标价一般的数字炫耀!

 

更可怕的是管理部门唯数字和帽子论的管理模式,那些戴上帽子的各种人才开始进入各级行政岗位,热衷于运作团队、经营人脉,那些没有戴上帽子很多原本对科研还有些兴趣的老师,则感觉自己成了前途无望的滞销产品,就坐等退休,以至于在年龄超过45岁的学者中到处弥漫着“45岁死,85岁埋的消极心态!那天,我听一位我原本以为很热爱科研的教授这么说的时候,我真的是吓了一跳。可仔细一想,周围真的是这样啊:45岁以上年富力强的教授不是经营帽子、运作项目,就是在抱怨社会、潇洒过自己的小日子,哪有几个有心情去做好科研、带好学生啊?!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的一大遗憾,这也是长期过度评估对我们这个集体造成的最大伤害!不仅是管理部门对科研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更可怕的是让科研群体本末倒置,把大家本应努力竭尽全力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目标变成了使劲浑身解数去追逐名利的水平。

 

就像是准备比赛的运动员一样,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好好训练,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是正常的,差别不大,彼此你追我赶,可是不小心有人靠偷偷吃药大幅度提升了成绩,于是想获得名次就必须吃药,为了保持成绩必须长期吃药,结果不是药物把运动员的身体搞坏了,就是被查出来取消了成绩;而那些不吃药的人则早早被逐出了赛场,而且自我感觉被淘汰,索性也不坚持训练了!

 

这样管理的结果就是:吃药的运动员获得了一时的光鲜、失去了一生的健康,不吃药的运动员充满了怨气、消磨了发展的机会。总之,整体的运动水平都没有很好的提升!

 

过度评估的管理体制不适合科研,因为从事科研工作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跑得快就去冲奖牌,跑得慢就沿途多欣赏风景。科研管理需要的是激励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内尽自己的力,坚持跑出自己的风采。保持身体的强壮,提升真实的运动水平才是重要的。

 

附件:

 

计件评估正在坑害这一代科研人才

周耀旗(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

 

计件工资是早期资本主义时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它表面上挺合理,按劳分配。但由于资本家以此来尽量减少成本,而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很低的工资条件下工作很长时间,导致了臭名昭著的血汗工厂。追求数量的后果往往是质量的不稳定,因为即使是熟练工人他也可以通过偷工减料来谋取最大的利益。现代社会对质量的追求使计件工资越来越不流行。目前发达国家的计件工资主要局限在一些对质量要求不高、或者质量能够保证、能够精确测量的简单劳动,例如农业、呼叫中心、卡车驾驶、数据输入员等。

 

科学研究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与提出问题、用创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相关。科学研究据说是、至少在可见的将来是为数不多的智能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工种。这样一个复杂的劳动按道理应该由一个复杂度与之相匹配的评估方法来衡量。

 

的确,当我在美国从助理教授升为终身副教授时,评估是通过自我陈述,同事推荐,匿名同行评审,系内委员会、系主任、学院委员会、院长、大学委员会,和校长等多个关口的层层把关,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结束评估。美国终身教授的要求是在研究、教学和服务三方面中至少有一面是杰出(excellent),其它方面满意(satisfactory),而我当时大学对副教授杰出的要求是要有国内外发表、同行审议的学术文章,在国内有初始声誉(Record of nationally and/or internationally disseminated and peer reviewed scholarshipEmerging national reputation),这是一个非常定性的指标。匿名同行评审非常关键,因为隔行如隔山,只有同行才能对你的成果在创新、科研声誉、行内影响力有真正的了解,而匿名是讲真话的必要条件。

 

很不幸的是国内现在大多数地方对科学研究进行非常简单的定量评估:论文数、专利数、基金数等等,唯一和质量有半毛钱关系的是所谓的杂志分区及影响因子,而对工作本身没有任何真正深入、仔细的匿名专业评估。这不仅仅从不久前周程博客公布的教师职称晋升的规则可以看到,而且许多项目特别是地方上项目的申请书及验收充满了定量的指标。我见过发表论文100余篇,专利5个以上之类的指标。在发展技术上有定量指标可以理解,但基础研究评估的定量化就是变相地把复杂劳动简单化。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定量评估的直接后果就是奖励用简单劳动的方式来做复杂劳动。也就是说,能肤浅的决不深入,能跟风的决不立异,能保守的决不冒险,微创新为主,发论文至上。论文审稿能找圈内朋友,决不找外人,因为发表论文的目的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让匿名审稿人免费帮助提升质量的机会。片面地追求影响因子已经导致某些容易在CellNature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热门领域在全国上下重复投资,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其它方方面面得不到应有的全面发展。难道存在只有几朵花的春天吗?

 

更糟糕的是,有些大课题组是论文生产线:每个学生只负责做一小部分同样的重复性劳动,以此达到论文产出的极大化。我在美国的同事说,他经手的国内某些名校名师的学生虽然是Nature第一作者,也只会一点点东西,一切要从头教起,这不是在培养科研人才,而是在训练技术民工。

 

追求数量会损害质量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宏观来讲,过去片面追求GDP数量种下了如今环境被破坏的恶果。现在国家认识到了,开始重视了,追求可持续发展了,但环境的破坏可能需要好几代人才能恢复!现在简单评估正在坑害这一代科研人才,难道也需要几代人才能醒悟吗?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张海霞:过度评估戕害科研体系

    2017-11-17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