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江宇 | 超越和复兴: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
点击:  作者:江宇    来源:共和国经济史  发布时间:2017-07-31 12:40:55

 

1.webp (8).jp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主题将是“超越”和“复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

 

  十八大以来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年(即2012-2049年),中国发展的主题将是超越西方道路、超越自身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第一次鲜明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论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论断,即“始于毛、成于邓”。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兴于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以“超越”和“复兴”为主题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问题,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实践。苏联解决了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并实现富强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探索找到一条长治久安的稳定道路。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三十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主题是“建国、创业”。这个时代,是二战后世界格局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群体性崛起的时代。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赢得了在发展中国家里罕见的政治独立、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启动了现代化、工业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团结、从依附走向独立、从奴役走向解放、从迷失走向自信、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二个三十年,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并经过历届党中央继承和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是新一轮资本主义全球化兴起的时代。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物质文明发展的历程,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融合、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融合,吸收了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又坚持了自己的道路,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获得了成功。

 

  这两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都存在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尚未解决的问题。十八大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传统的社会主义已经不能回答中国的问题,任何一种外国模式也不能回答中国的问题,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自信。要解决中国面对的挑战,要解决世界面对的挑战,中国只能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把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做法制度化,为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开辟道路。这个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全新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开辟新中国的第三个时代,即从党的十八大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时代的主题可以说是“超越、复兴”。这个时代,是西方现代化道路遭遇重大危机、人类面临新的挑战的时代,国际上反思资本主义、认可社会主义、认同中国道路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的第三个时代,既不是对改革开放前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改革开放的简单延续,而是打通两个时代、超越两个时代,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十八大以来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年(即2012-2049年),中国发展的主题将是超越西方道路、超越自身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超越”第一方面的含义是对自身历史经验的超越。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就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超越自我的过程。在坚守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发展战略和路径进行过多次调整,既不为外国模式和书本理论所束缚,也不为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所束缚,而是保持着自主调整发展战略的能力,这就使得中国能够不断地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经济奇迹,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宣告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经济理论遭遇挫折,也宣告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和理论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面对这种大变局,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忧患感,开始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斗争中逐步确定了中国下一个三十年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时代,既不是向毛泽东时代简单的“回归”,也不是邓小平时代简单的“深化”,而是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打通两个三十年、超越两个三十年,把前两个时代的优势都保留下来,并且继续新的创造,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制度体系,支撑人民共和国的长治久安。

 

  “超越”第二方面的含义是对西方道路的超越。

 

  自近代以来,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都要回答两个历史课题:第一,如何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启动现代化进程,实现一个落后大国的崛起,加入世界体系?第二,如何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避免先发达国家走过的代价巨大的弯路,跳出“历史的周期律”? 

 

  实现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梦想,但是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来看,只有少数国家迈进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西方主流的现代化道路,以资本私有制、自由经济和多党制选举民主为主要特征。这条道路有两个问题:

 

  第一,它实现了少数国家(约10亿人)兴旺发达,却没有实现人类共同发展,少数国家的发达是以大多数国家被剥夺、丧失发展能力为代价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可能走这条路。

 

  第二,西方道路实现了物质财富极大繁荣,但并没有找到实现公平、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道路,也没有实现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民族矛盾、两极分化、道德失范、健康危机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中国的成功给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打破历史宿命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就是明确宣誓超越对西方道路的迷信,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复兴”第一方面含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的第一个三十年,解决了“站起来”的问题,第二个三十年,解决了“富起来”的问题。今天,中华民族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然而,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历史上,也曾经有不少国家,成功地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并没有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也曾经有一些一度成为“明日之星”的国家,就是因为发展道路出现偏差,而功亏一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的发展,动乱和衰败是常态,而兴盛和繁荣并不是必然的。新中国能够成功走到今天,得益于在一切关键时刻,都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在重大问题上没有犯颠覆性错误。中国道路虽然已经初步成型,但是还并远远没有到一劳永逸的时候。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就是着眼于未来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做出的长远战略部署。回答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2020年- 2049年这一时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将是十九大的重大意义。

 

  “复兴”第二方面的含义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想。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以来,社会主义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都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峥嵘历史。中国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巩固社会主义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许多人认为,历史已经永远宣告了社会主义的失败,一百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似乎只是马克思同人们开的一个玩笑,历史已经终结于自由市场和民主宪政。

 

  然而,“历史终结”的乐观声音还没有消散,世界和中国就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必然导致的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很多国家开始重新重视马克思主义,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发展来看,中国能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依附大国的边缘化地位,正是靠着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等国家才完成了社会革命、达成了人民的团结,从而实现了独立自主地经济体系、跃出了贫困陷阱,并保持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初步具备了同资本主义大国对话和博弈的能力。当前,全球面临的经济失衡、生态危机、两极分化等问题,只有靠增加各国政策和全球政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才能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1985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的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复兴,不是为了超英赶美,不是为了争霸,而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让中国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自觉追求。

 

  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起点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华共产党,充满着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彻底的理论和高度的历史自觉。

 

  中国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模式都经过探索。苏联的失败证明,在一个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一种类似物理学上所说的“不稳定平衡”当中,这个体系自身的运行是自洽的,但是一旦有强大的外力打破平衡,就会不断产生偏离平衡的趋势。苏联很容易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社会民主主义也不能长久控制资本主义不断积累的趋势。也就是说20世纪解决了“社会主义可以和资本主义同台竞争”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如何使社会主义成为稳定平衡、长治久安的问题。而中国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稳定平衡的力量只能是自身,只能是党,只能是人民,而不能来自任何外部。这就是毛泽东终生反复强调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党领导人民团结起来,利用和约束资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让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目标是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一轮全球化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又到了一个矛盾集聚的关口,已经证明,人类探索新社会制度的探索正未有穷期。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可能终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在自身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为人类寻找新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贡献。在今天的世界,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解决眼下我们面临挑战的重要工具。中国在刚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由于起点太低,国力有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虽然体现在增长速度快上,但是由于绝对发展水平低,难以让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直观的体现,而且,为了快速赶超的需要,还曾经影响和牺牲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有条件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只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坚持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越来越宽广。中国的新社会主义道路,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为人类寻找更美好社会的壮丽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这是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展望。讲话表明,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统一的,这两个目标,一定是一起实现。只有更加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道路上最有力的引领力量。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编发,原载“共和国经济史”微信公号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