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人生益友 >  医疗健康 > 阅读信息
朱亚夫: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2-01-03 11:17:07

 

 

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百岁寿星的养生经,更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人们追求生活质量,重视养生之道,更是成为时尚之风。

 

然而,古今百岁寿星养生之道的源流如何?其长寿奥秘究竟有何联系和异同?其这中大有文章。笔者因工作关系,有幸接触大量古今百岁寿星的有关资料,深感探究百岁寿星的养生之道,正确认识古今百岁寿星养生经的联系和发展,分清两者的异同,对于我们吸取百岁寿星的养生精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的老龄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今养生 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讲的是人才,其实养生之道也是如此。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经济状态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科学技术的高低,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同时代的养生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古今养生之道,表现出时代的差异性,也就毫不足怪了。

 

饮食观念差异

 

中国古代养生历来有“食素长寿”的说法,认为“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吕不韦《吕氏春秋》),只有“淡薄是谙”,才能“动作不衰”(朱震亨《格致余论·饮食箴》)。隋唐时代的名医、103岁的甄权就是一个以食素为主要养生手法的代表人物。甄权平时生活俭朴,“食不必甘美,有素食菜根者,即可增精液而少秽浊,则胃病不生。问之其术,术尽在斯。”可见甄权的长寿与其长期食素有关。

 

现代养生学则认为:营养平衡是新陈代谢的基础,膳食中既要有充足的蛋白质,又要保证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寿星陈纳逊教授在其“养生经”中,就有“调节饮食,平衡营养”这一条。陈老在进入老年后,注重少食多餐,食谱为:早餐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个鸡蛋、一只香蕉;午餐一小碗米饭,荤素搭配,豆制品必备,包括一道置放了红枣、枸杞子之类滋补品的汤;晚餐面食加稀饭,下午和睡前各有一份点心:牛奶、咖啡、蛋糕、芝麻糊轮着吃,可见陈教授的长寿与其“营养平衡”有着直接的关联。

 

运动观念差异

 

古人强调以气养生。《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静心养神,情绪稳定。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160余岁(一说200余岁)的老子就主张“至虚极,守静笃”。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元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现代养生学则认为:生命在于平衡,养生也在于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包括营养,而且也包括运动、休息、环境等方面。若生理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国国民党元老、百岁寿星陈立夫认为: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他说:“举手投足,适度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是也。”但他同时又认为:“心意需静,勿贪得,勿虞失,恬静寡欲,心平可致气和,心旷使尔神怡,自必延年益寿焉。”其动静结合之举,尽在于斯。

 

性事观念差异

 

“少思寡欲”是古人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红炉点雪》云:“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因此,“平和无欲”成了古代养生家公认的一个“养生秘诀”。南北朝时,北魏120岁的大将罗结虽然年过期颐,但依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罗结的养生秘诀之一就是不贪恋女色。罗结伉俪举案齐眉,如胶似漆,却从不放纵房事,朋友欲为他介绍美女小妾,被他一一回绝。他认为:不耗精,不散气,是得以长寿的养生秘诀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证明:性的适当宣泄,可以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使情绪轻松愉悦。文坛耆宿、百岁寿星章克标的一生中,曾娶过三个妻子。在他百岁时,还娶了个比他小43岁的北方大姐作为新夫人,为了让新夫人和他一起好好生活,他还幽默地为夫人起了个“灵清”的名字,其意是希望新夫人在今后的生活岁月里,要头脑清爽,事事“拎清”,夫唱妇随,这样日子就更有滋有味了。

 

传统养生 一脉相承

 

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一种长寿理论,总有其基本框架。同时,养生理论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有着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因此,我们细细分析研究中华养生之道,可以发现其中既存在着古今差异的一面,也存在着古今一致,大同小异的一面,这显然是因为同源于中华文化之脉,有其相同基因的缘故。

 

道德观念共识

 

古人强调:一个人在养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养德,即所谓“大德必得其寿”。孙思邈曾云:“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三国时期的民间医生、百岁寿星董奉虽身居山林却不与世隔绝,他一生助人为乐,乐施好舍,给人治病从来不取分文,只令病家栽杏树为酬 。天长日久,病家所栽杏树多达十万株,每到收获季节,所收甜杏堆积如山,董奉以杏与乡人换取谷物,所得粮食全部用来救济贫困人家。由此可见:董奉高尚的医德和功德,也正是他得以长寿的基础。

 

现代医学亦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如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激素可以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福建省漳浦县佛教协会慈善会会长、112岁的长寿老人蔡松苍一生与人为善。1977年,他捐资2500元作为基金,创立了漳浦佛教协会慈善会,以后,他连续6年坚持春季植树,先后出资2000多元,请人购买树苗5万余株,又连续年资助深土镇敬老院等等。他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我没什么用,送给需要的人,我心中踏实。”

 

食忌观念共识

 

在历代的养生学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饮食清淡对人体的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清淡,淡则物之真性真味俱得。”(清《老老桓言》)元代106岁的养生家贾铭在他所著的《饮食须知》中也提出:食物宜清淡,忌多食盐。年长之人对此更不可忽视。

 

现代营养学也认为:多食盐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高血压、肾脏病或心血管病等,故以清淡为宜。新疆维吾尔族137岁的吐地沙拉依一生饮食以清淡为常,三餐以玉米面条和玉米面馕(一种形同大饼的食物)为主,辅以少数细粮(小麦),平时喜喝凉水或在水中调放茴香作饮料。百岁以后,他依然面色红润,情绪饱满,毫无老态龙钟之感。

 

学习观念共识

 

学习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高雅的养生之举,它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张英《文瑞集》云:“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可见古人对学习和养生之间的关系早有见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养生学家、百岁“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是在他100岁时写成的。为了写这部书,他不辞劳苦,常常步行外出收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试验,证实后才收入书中。这种体力与脑力的活动,都构成了他增强体质,延缓大脑衰老和健康长寿的因由。

 

现代养生学也认为:人的脑细胞,越用越发达,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健壮,因此有益于健康长寿。学习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还能提高“自我价值”,推迟心理的衰老,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著名儿科专家、百岁寿星苏祖斐在百岁以后,仍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语言来撰写《100岁写的回忆录》,文中记叙了作者和她的家人从戊戌变法(1898年)到1995年春近100年的往事,准确细微的记忆,令人惊叹不已。百岁寿星陈椿在退休以后,以书为伴,潜心学术研究和科普写作,先后出版了《四部精萃》、《知识与趣味》、《科学的卫生经济》、《人生百岁》等书,读书写作使他精力充沛,青春长在。

 

去芜存精 继承发展

 

养生之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滚滚江水永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知识的积累,养生之道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和不断的完善。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养生学,逐步克服时代的局限性,在科学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使各种养生法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使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从“导补术”到“保健品”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合乎人体营养的饮食,是延长人类生命的基本条件。这一点,早已被古人所意识。明代116岁的无暇和尚在26岁时就到了九华山,在山上的一个天然岩洞中穴居修行。他长期采集黄精、党参及野果等,每日蒸晒三次,仅在清晨食用一餐,作为“导补”,以饱终日。无暇和尚在山上的条件甚为艰苦,为何还能如此长寿?后人分析:服用黄精是其主要原因。

 

转眼间,几千年过去,古人用天然的动植物作为补品早已被现代的保健品所取代,人们在有营养及富含微量元素的动植物中提取精华,做成针剂、片剂或口服液等,投放市场,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百岁寿星经常服用保健品。如上海的“百岁股民”储士芽老太晚年长期服用“昂立一号”口服液,并认为:“效果蛮好。”

 

从“喝茶”到“科学用茶”

 

话谈千古事,茗沏一壶茶。茶是人们的常用饮料,被誉为“国茶”实不过分。关于饮茶的祛病保健、养生益寿之功效,历代典籍多有载述。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便称:“茶为万病之药。”此话不免有些夸张,但其主旨还是强调茶药同源。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他的禅语中,就有“吃茶去”这一条,以此来诠释“平常心是道”。有旧联云: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想象一下:这种情趣该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悠闲、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雅致。

 

那么,茶叶究竟为何能使人长寿?现代科学给了您最好的解释: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p等药理成分。咖啡碱能促进人体发汗,刺激肾脏,有强心、和胃、利尿、解毒的作用。与茶多酚协调,还可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提高,并有防止心肌梗塞的作用,并可通透血管。此外,茶还有提神、抗菌等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饮茶习惯已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随着科技的发达,各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保健茶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如美容茶、减肥茶、健身茶等等。用茶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如“中国百岁长寿老人”之一范香秀的枕头就与众不同,她将泡茶饮用的茶叶晒干后装入枕中,和上谷子和少量的茉莉花茶,拌匀,然后装入枕中。有药书说:这种用茶叶做枕芯的枕头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头晕目眩、鼻炎、感冒头痛、暑热等皆有好处,可见范香秀的“茶枕”是不无道理的。

 

从“个人养生”到“社会关怀”

 

在历代记载百岁寿星的典籍上,我们只见到他们如何注重个人养生,却很少见到古时候的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是如何去关爱这些寿星的。就连古籍上记载较多的东汉百岁名医华佗、元末明初150岁的著名养生家冷谦等人也莫不如此。也许,这和时代的局限有关,著者只注重了“主体养生”而忽视了“客体养生”。

 

如今,尊老敬老已是社会的公德,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一些百岁寿星在家人及社会的关怀下,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爱心关怀远比寿星的“养生之道”来得重要。上海市崇明县的百岁伉俪张宗英(104岁)、黄藕新(103岁)结发姻缘已有80余年,育有五子二女。1998年,黄藕新因病住院,其子女和小辈轮流照顾老人,就连70岁的大女儿也从北京赶到崇明来陪伴老母,住在上海的几个子女更是三天两头赶到崇明来照料老人。不久,老人转院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原在“市一医院”退休的二女儿便充当了“特别护士”。居委和街道也多次来看望老人,并给他们送上慰问品。老人感叹地说:“生活在新社会,真是太幸福了。”

 

“人活百岁不是梦,不慕神仙只仰道”。让我们大力探索古今养生之道的异同,廓清养生道路上的种种迷雾,打开自我保健的大门,找到长寿奥秘的钥匙,攀登上“百岁人生”的颠峰!

 

作者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学学会老年社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载上海远东出版社《新学科的文化自觉》一书;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