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孙成民:知青上山下乡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击:  作者:孙成民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06-09 09:10:42

 

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特殊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政府组织行动。它是党指引的青年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历史必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深思熟虑的集体决策,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本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知青上山下乡是党指引的青年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历史必然  

 

知青上山下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束于80年代初年,大致经历了27年时间。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历史紧密相连,是中国共产党青年运动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党领导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运动理论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以农工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进行了体现农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土地革命,第一次使知识青年把自己的命运与农民大众,以至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在党领导的一二·运动时期,通过青年团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把学生运动引向了与农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以土地革命、救亡图存为目的,一大批知识青年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和乡村,受到深刻教育,思想感情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不少人最终成长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当时在延安培养的两万多名知识青年干部就经历过这样的洗礼。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即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同样,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也只有跟共产党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工农为基础、以青年知识分子为骨干和桥梁组成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政党组织。青年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党十分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已成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二)党领导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历史,与毛泽东关于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党总是动员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工农民众中去;毛泽东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鼓励和支持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民众相结合。1939年,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他还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1945年,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应该觉悟到将自己和农民结合起来的必要。农民正需要他们,等待他们的援助。他们应该热情地跑到农村中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情做起,在那里了解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民觉悟起来,组织起来,为着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即农村民主革命而奋斗。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为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指引着一批又一批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农村,深入实践,吸取营养,英勇奋斗。

 

知识青年到农村与农民大众结合,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发动群众、培养青年、壮大力量、克敌制胜的重要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百废待兴特别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和农业,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需要,毛泽东就号召知识青年应当高兴地到农村去,并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实践中,通过山区垦荒、边疆建设、农场劳动、插队落户等形式,党组织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与农民大众结合,建设新农村和新农业,为国家工业化服务。广大知识青年紧紧地跟着党,视国家利益为最高需要,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勇前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和生力军,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党领导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没有也不可能中断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创造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运动中国化的成功范例。这条道路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探索实践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曲折发展的状况,但是,在这一时期,党所指引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得到开拓与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数千万知识青年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上山下乡,赴疆支边,与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与广大军垦战士团结奋斗在一起,直接参加改天换地、建设新农村和新边疆的伟大实践,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作出了无私奉献。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对知识青年寄予着无限的希望,看作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看作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无论是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也无论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对新中国成长和培养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都是给予了极大关怀和爱护的,鼓励和支持广大知识青年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建功立业、大有作为是坚定不移和一以贯之的。党领导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历史,在这一阶段不仅没有也不可能中断,而且仍然得到了开创性发展。

 

 

二、知青上山下乡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深思熟虑的集体决策

 

知青上山下乡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特殊历史时期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在这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经过深思熟虑而集体决策的动员组织成百上千万知青奔赴农村、边疆,其初始动因与战略思考主要有4点:

 

(一)缓解就业压力,充实加强农业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是异常艰难而艰巨的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无论是毛泽东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还是刘少奇主持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以及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组织青年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作为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些都毫无疑问是以开垦荒地、多搞粮食、安排就业为其基本初衷的。

 

60年代上半期,中央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动员组织知青到农村,不久国家动手编制15年下乡上山安置规划,其基本出发点还是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压缩城镇人口、开辟就业渠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无论是国家开初设计的四个面向原则分配中学毕业生,还是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掀起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高潮,这些都仍然离不开当时严峻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都仍然与解决城镇知青就业分配问题紧密相联。

 

缓解就业压力,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其思想指导、分配重点、安置原则等都有所区别甚至重大区别,但它作为党和国家决策开展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却是共同的。

 

 

(二)培养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决策知青上山下乡,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背景密不可分。196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涉及知青的专门文件中第一次把上山下乡与培养接班人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提出大批城市知青下乡,使他们通过锻炼,成为可靠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党和国家作出这样的论述是有深刻背景的。1956年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断言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毛泽东高度警惕美国当局发出的这一重大战略信号,195911月,他第一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此后,他又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进而提出了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

 

在如何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党的一贯思想就是倡导和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人民大众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发挥聪明才智,得到锻炼成长。动员组织知青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是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又一个重要出发点。

 

 

(三)建设新农村,缩小三大差别

 

农业和农村迫切需要改变面貌,这不仅有物质上的急需,而且还有文化上的要求。党和国家在1957年就明确提出: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1964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动员和组织大批知青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战线,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的1968年初,当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冲击时,周恩来站出来旗帜鲜明地阐释了上山下乡与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他说,青年到山区和农村去是毛主席的号召,其目的是要我们关注乡村建设,改变半殖民地经济所遗留的畸形发展状况,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以在更加平衡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后,在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进程中,中共中央(197026号文件提及知青上山下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中共中央(197330号文件中提出知青到农村去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明确,党和国家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新农村,作为了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再一个重要出发点。

 

 

(四)屯垦戍边,建设和保卫边疆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就开始动员组织大批知青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广大知青听从党的召唤,英勇地奔赴广袤的边疆地区,成为屯垦戍边、保卫边防、建设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巩固国防、保卫和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8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前后,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四面包围、南北夹击,中国正处于战争的边缘。面对核大战的威胁,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立体的战争准备。自1968年以来,中央批准组建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东等生产建设兵团,动员组织大批城市知青到农村、到边疆,成为加强战备、储备力量以及开发山区、建设边疆的战略举措,仅在1967年至1969年全国就有467.06万城镇知青毅然开赴农村和边疆。特别是数百万知青进入中国漫长的屯垦戍边战线,可以说这是在非常时期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特殊的国防战略措施。

 

缓解就业压力、培养接班人、建设新农村、屯垦戍边,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大地开展的知青上山下乡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内核。不忘出发的缘由,不丢矢志的目标,这是当今正确认识、研究和评价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前提。如果不从当时基本国情和所处国际环境出发来看待问题,不从国家全局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是站在片断经历、个人得失、碎片资料的立场去谈见解、作研究,就有可能出现认识片面、判断失误。

 

 

三、知青上山下乡与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知青上山下乡基本贯穿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年时间,无论从它产生的历史渊源、初始动因来看,还是从它发展的本质特征、传承演进来看,它都是这一阶段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中去认识知青上山下乡的本质特征

 

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的历史,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过评价: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来说,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这一历史时期,正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辉煌成就和经历曲折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诚然,党和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改变,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主题和主线也没有改变。

 

毫不讳言,知青上山下乡历来就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有些还较为突出,但是这些都不是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进程中,党所领导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大众结合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内容就是广大知青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直接参加改天换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经受了锻炼,发挥了作用,在探索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如何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征程中作出了无私奉献。它属于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知识青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属于中国共产党延绵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内容。因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与党和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和主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在两个不能相互否定的科学论断中去认识知青上山下乡的传承演进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党和国家持续推进27年之久的知青上山下乡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段进行的,另有3年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时间段进行的。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纵跨两个重要阶段而推进的知青上山下乡,必然表现出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必然表现出政策演进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割断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段历史;同样,也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即新中国建立后前30年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能因为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就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成就,就否认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否认这个历史时期及其与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连续性和一致性。

 

动员和组织上千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到边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从当时中国所处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实际状况出发,审慎决策并致力推进的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肯定这一决策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从不掩视这期间知青上山下乡出现了更多一些的问题。在研究实践中,任何片面夸大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还毋庸讳言的是,不同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看到密切联系,就是说这种联系并不只是时间上的顺延和承续,而是在探索实践中的方向、任务、目标上的联系,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看到重大区别,主要是指在探索实践中的工作重心、方针政策以及内外环境、现实基础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在研究和评价知青上山下乡中,这是需要认识和把握的。

 

 

(三)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去认识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伟大事业要一代接一代地干,一件接一件地办。确实,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数代人胸怀理想、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才换来了当今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巨变。这一历史巨变,理所当然地也包括新中国建立以后数千万知青奔赴农村、边疆,参加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伟大实践所作出的贡献。

 

对知青一代在历史际遇中走过的道路,中共中央在197812月转发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纪要中指出,知青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成绩是主要的。这充分肯定了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也充分肯定了这一代知青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可以说,这也是许许多多知青事隔50多年后仍引以为自豪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知青精神,是数千万知青在这一段与新中国共命运的特殊经历中的本质和主流反映。广大知青听党话、跟党走,义无反顾地奔赴广阔天地,战天斗地、艰苦拼搏、作出贡献,他们用忠诚、用青春、用奋斗铸就的知青精神,是他们跟随中国共产党奋斗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镌刻在新中国历史丰碑上的一道绚丽光彩,永远弥久历新。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