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古人是如何培养经天纬地之才的
点击:  作者:瑞明    来源:东博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11-22 11:04:30

 

       瑞明老师讲古人是怎么样培养经天纬地之才的:

古人已经给我们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现在已经都被荒废了,引进了各种祸害人的西方培训体系。我们需要恢复古人的一些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我来简单梳理下儒家的教育体系:

说之前先做几个基础说明,儒家讲的是理气合一,方成大事。什么是理,就是遵循天道规律。什么是气,古人的气主要传承父系的气,也就是可以得到祖上的气脉。儒家有一句话,被很多人误解成为封建。未嫁从父、已嫁从夫、老来从子。

未嫁从父、已嫁从夫、老来从子:说的不是在家里的时候要听父亲的,嫁出去了就要听夫君的,老来就听儿子的,这样就把女人当成了男性的附属品。儒家是这么理解的:女子在未出嫁(处女)之前的气场是随父亲的,洞房后气场是随夫君的,老来后,气场随儿子。女儿得血、儿子得气。所以古人讲当没有儿子,父系的气脉就断了,也就是断了香火。

孔子为什么叫做孔老二?在古代,问一个男子排行老几,说的就是问他家里男丁和夭折里面排名第几。孔子有9个姐姐,一个哥哥,所以排名第二的男丁,所以叫做孔老二。

如果家里有一个夭折了(在男女结合之前死亡),也算作男。

这里就是一个气脉的概念和排行的概念,这个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呢?我展开具体说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这里就是儒家定义的教化和性。

儒家的人生围绕12个关键词展开: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及避凶。今天我们就分享教育读书这个环节。

儒家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也说性将近习相远,这是什么意思呢?

儒家在三岁之前是不主张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的,这个时候就负责让孩子率性而发,展现他的天性,找到他适合和感兴趣的事情。7岁之前,也是不怎么安排学习的,就是培养好孩子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和作息规律,让孩子尽情绽放本性。这个和西方说的胎教、早教是完全不同的。

7岁之前,就让种子尽情绽放本性,出去亲近大自然。要了解孩子的天命所向,父母在8岁后才能在习气上给予后天的改造。

孩子小时候就应该亲近大自然,和动物玩耍在一起,去玩泥巴、去和朋友们嬉戏,而不是关在学校里、幼儿园里天天学习。

只有清楚了天命所向,后期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八岁开始,孩子可以进入系统学习阶段了。怎么做呢?

第一步:让孩子明白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儒家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8-15岁,第一年的任务主要是让孩子要学会做家务、要安排孩子洒水、扫地、迎来送往人情世故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进退的节奏把握。孩子不仅要学会前进,也要告诉孩子学会放弃、搁浅和绕路。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礼节。

第二步:学习“通五经贯六艺”中的的“六艺,儒家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就是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学的是周礼,吉、凶、宾、军、嘉五个大事情的礼节,比如结婚、贺寿、丧葬、接客、出征、还有各种农业的时令节日庆祝仪式,比如庆祝丰收、播种的仪式感。

乐:是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孩子掌握了这些,就会开始进入治理社会的教育阶段。

儒家治理国家有三大策略1- 2- 3-乐。前面两个讲究的都是异,是人伦秩序、长幼尊卑,是保持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乐讲究的是和,每个人听了音乐内心的感触都是一样的,是为了化解矛盾的,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

射:好比现在的武术教育、体育活动,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军事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儒家不是现在想的文弱书生,都是文武双全的,孔子本人也说武林高手呢,和平的时候可以治理国家,动乱的时候可以保家卫国。

御:类似今天的驾照,古人孩子在10岁左右要学会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五个技术就是高超的驾驭能力,要求驾驭的时候保持队形整齐、快速转弯的时候不能掉下来、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如果这些都掌握了,就可以成为士兵储备,应召入伍了。

书:类似今天的语文课,不仅仅是书法,更包括学习文字表达文字的各种方法,比如书写,识字,写文章等,包括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通过了这些训练,可以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现在的人都不会写诗词歌赋了,更丧失了联想能力和比喻能力。

数:数术又称术数,不仅仅是数学,还要包括算八字、定风水、会丈量尺寸等日常生活用的上的一些技术和推算。

这就是孩子在15岁之前需要掌握的能力,掌握了之后,叫做小成,也就是这个孩子可以在家里做家务、可以帮父母做农活、长子甚至可以肩负起家庭的支柱。对国家可以参军入伍、可以做基础的策划能力。现在的孩子花了那么多钱,初中生能干嘛?相比之下就是巨婴。

1522岁,小学毕业进入大学阶段,这里学的就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在这个学习阶段中,又按照每2年作为一个学习阶段,不同阶段学习的任务不同。

第一个阶段:15-16岁,叫做辩志离经。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礼记-学记。

辩志和离经针对的是两类人,辩志针对的是有志向和潜力成为圣贤英俊豪杰的年轻人,“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主要的目的就是辨别这些人的志向,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做士大夫?学者?技术专家?

离经,针对的是资质平庸、没有远大志向的普通学生,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辨别什么书可以看,什么书不可以看。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经典阅读在“化民成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经典一方面能够使人获取知识,从无知变为有知,另一方面更能使人净化心灵,从虚妄走向清明。

1718岁,主要的任务是敬业乐群。这里也说针对2个不同的人群,刚才说了,第一年有一些优秀的人完成了“辨志”,可以“力行之端”,经过了塑造良好人格、培养高尚情操,打好了“诚心正意”乃至“齐家治国”的前提基础。下个阶段就是要去学习和掌握完成志向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个就是敬业。就是围绕自己的事业规划目标来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

普通学生就是要乐群,就是要学会和亲朋好友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心安理得的接受上级的指挥,普通人就要各安天命、各得其所。不能让能力资质普通的人变得好高骛远,这样社会就会动荡了。

19岁到20岁,就是博习亲师。

优秀的学生,就要更加广博的学习知识,要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这些人未来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要求更大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好的反应能力,并形成做学问的方法论。普通的学生,那就要侧重亲师,要给这些人找到适合他们的人生导师,让他们少走弯路,帮他们找到立足之本。

21-22岁,论学取友。

优秀的人侧重这时候去找各路英才辩论、切磋,获得更高的能力和认知。普通的学生就是要学会如何交友,什么样的人可以交往什么样的人应该远离,走入社会后可以做一个正直上进的人。

古人学先圣经典,学得好的,经世济民当官。

通过小学和大学的学习,要完成孩子如何知如何用如何验的能力。

学得不好的,学门手艺养家糊口。

还有一些特别优秀的人,还要有一个附加阶段的学习,23岁,叫做知类通达、强力不返。

知类通达、强力不返:这部分重点培养对象,要把知识结构和天地万物相连接和掌握本质规律,可以通权达变。然后还要找到实习的地方不断的强化训练,让掌握的能力不被遗忘生疏,不要把学校的知识又返给老师。我们现在的教育80%的东西都是还给老师了,为什么?因为教的东西基本都用不上,离经世致用太远了。

能到23岁完成知类通达、强力不返学习任务的人,叫做小成之人。可以成为国家的储备干部了,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出更大的贡献。普通人就是安居乐业,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交一群好的朋友,各得其所的过日子。

23岁的这帮英才走入社会,在经过7年社会大学的历练,就要求能够撑得起整个家族的负担和期望,并能够在某个领域建功立业,这就是三十而立。

现在的人30多了啃老的比比皆是,我们现在从在娘胎里就开始胎教,一出来还没有开始走路就早教,然后一路关在房间里各种培训,结果培养出来很多巨婴。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很清晰的教育规划,也很符合人性。3岁之前,不管不问,只要他不做危险的事情就好。7岁之前,让孩子接触天地之气,更多的去玩泥巴、去抓泥鳅、去认识花草树木百兽,尽情的释放天性,让父母可以知道孩子的天性和兴趣。

以前的教育不是关起来培训,而是寄情与天地之间。

8岁——15岁:掌握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懂得人情世故。还要学会“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可以具备各项完整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522岁:小学毕业进入大学阶段,这里学的就是四书五经,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分别完成辩志离经、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强力不返的学习任务,出来就是一个人格完整能力完整的人了。

我们都是相互学习的华夏子孙,我们不能把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丢了,在看看现在的西式教育渗透的教学体系,真是可悲。不内修而一味的向外索取,向蛮夷学习,然后就是装神弄鬼的鬼节,乱七八糟的圣诞节、感恩节。

这些培养人才的步序方法,可在哪些经典里读到?《礼记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经典。

古人早教讲究鼓之舞之,孩子是需要生发之机,需要多一些鼓励。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批评责备孩子,这个是扼杀了孩子的生发之气,孩子就容易变得阴霾。

古代的礼节非常周密的,《礼记》里面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一共46篇。包括婚礼、葬礼、聘礼、成人礼、乡饮酒礼、投壶礼、服制等,而且每一项都很详细,比如丧葬,就分为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礼和殓、袒、拄杖、身在异国他乡而回家奔丧之礼等细节。

祭祀的仪式特别多,包括《祭法》、《祭义》、《祭统》等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祭祀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

哪怕日常很小的事情也要讲究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连扫地都有礼仪呢。

还有家庭的生活细节,比如《内则》说的就是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

古代要做一个帝王学习的难度更大,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以前做天子不是那么轻松的,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而且这些都不能有错误,不然要被人笑话的,天子都要懂,所以天子的付出是比其他人更多。

古人教化的是大公无私之才,而不是现在的商学院,钻进了钱眼里去了。儒家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万物。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古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经天纬地,参透天地之道。

君民关系也不是像现在理解的统治上下级关系,更不是剥削关系,儒家说的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君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君就是大家长,维持大家庭的秩序、保护大家的安全、给大家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带领大家进步成长

儒家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人民公仆;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良民。古代的教育体系也说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分为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儒家也给后人总结了一套教学理念,第一,教学相长。第二,尊师重道,要求师严而道尊。现在的老师居然过起了鬼节,有点不成体统了。第三,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不能一天到晚在教室里面做作业看书,也要出去社会实践。第四,豫时孙摩,豫禁于未发之谓豫,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第五,启发诱导。第六,长善救失。这个就是儒家的6大教育法则

儒家的教学方法也很完整:1-问答法。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2,讲解法。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3,练习法,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

4,类比法。举一反三

儒家的教学体系应该作为现在教育部门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引进那些乱七八糟的西方教学产品

儒家不讲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很多知识,把孩子当做了人肉硬盘,儒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顺着先天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

现在的孩子从小开始各种培训班,天性都淹没在了无穷尽的课程中

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儒家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反应能力、观察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而不是培养只会记公式、死记硬背

儒家把孩子都从小要培养社会责任感,讲究以教化政。

礼乐是刑罚的目的,而刑罚是礼乐的最后保证。

儒家主张以爵赏为主,刑罚为辅,立教为先。孩子的教育也是鼓之舞之。崔永元可能就是被人当枪使用的一个工具,有利于国家就好好利用,不利于就抛弃。

儒家治理国家有4个体系:礼乐刑政。

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教化百姓,用音乐来教化百姓、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儒家不会过时,现在仍旧可以采用,儒家不仅仅是温文尔雅,君子佩玉也佩剑,也讲究刑罚。

佩玉,因为玉石代表天道,玉器是上古观测天象的天文仪器,君子佩玉的意思是君子要遵循天道、捍卫天道。

佩剑,说的就是用刀剑来看修建长歪的枝叶,把杂草给除掉,也是比较暴力的

儒家也有刑法,就是以教化为先

先用音乐来感化你,不行再用礼仪来约束你,还不行,再用政治措辞来管教你,还不行那就用刑罚来惩罚你

礼乐是刑罚的目的,而刑罚是礼乐的最后保证。

儒家虽然倡导胸怀天下,大爱情怀,但是儒家也是很实用的,注重亲疏远近。必须要先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根据和自己关系的亲疏逐层推广。而不是自己家人都没有照顾好,就要跑去西藏捐款,去非洲捐赠,去给中东难民做慈善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做事要有先后顺序,也要有亲疏之别。如果忽视了亲疏漫无目的的做好事,也是不被认可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姚晨等人嚷嚷着要送爱心给国际难民,在古代是要被处罚的。自己亲友都照顾好了吗?自己的乡村都治理好了吗?自己的民族都过好了吗?自己的国家都过好了吗?如果都没有,就去关心异族,这就是不合道的

现在社会的乱象频出,根源就是教育体系的错乱。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材、教学工具都错了,培养出来的人能不犯错?

所以,我们要正本清源,从教材开始,先做一个解蔽者,解除那些被坏人蒙蔽的知识体系,这是做一切的前提。

我们只要自己绽放光芒,阴影自然会驱散。

宇宙的本质就是力量小的围绕着力量大的转,卫星绕地球,地球绕太阳。最后比的就是谁能量场更大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五百户为党,庠是设在党中的学校

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是设在遂中的学校

古人学的东西比先做更多,他们还要学习天文历法和地理祭祀

天文历法和地理祭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基本不学了

有了真伪,才有善恶之辩,能识别善恶,才有是非之心,明辨是非才能明辨荣辱,有了荣辱之心,一个人的价值观才算建立起来。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三观正确的人,首先要从正本清源开始。宇宙观,决定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如果你认为宇宙是耶稣造出来的,那就是基督徒世界观,如果认为是阿拉弄出来的,那就是穆斯林,如果是认为是道生出来的,那就是道家。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就是所谓的四观。现在的人讲三观不正,是因为第一个宇宙观就错了,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才错误。我们现在的教学都不讲解宇宙观了,是舍本逐末了。所以,中国的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开始塑造,现在的体系都是错的,错误的信息输入怎么能让孩子输出正确的三观呢?

【转自微信公众号:心中的红太阳】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古人是如何培养经天纬地之才的

    2018-11-22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