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郝贵生:人的本质、本性究竟是什么?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5-24 09:07:53

 

1.jpg

【作者按】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特别强调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也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主席在世时,就针对全党的学习状况指出,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我党懂马列的不多。他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哲学,并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此,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准备把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详细系统地解读,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第一至五讲已发(见【相关阅读】),本文为第六讲,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

 

2.jpg

 

人的本质、本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六

 

我们今天讲《提纲》的第五条和第六条,重点是讲第六条。

 

第五条

 

再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主义,阐述科学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这一条实际上是第一条的延续和深入。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批判和否定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这里所说的“抽象的思维”主要是指黑格尔的从概念到概念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抽象的思维”即思辨的方法和宗教神学没有本质的不同,实质是换了一种说法反对宗教神学,它的秘密就是“理性化和现代化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神学。”他认为,谁不否定黑格尔哲学,谁就不能否定神学。费尔巴哈这里批判、否定唯心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主张唯物主义的直观方法。

 

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正如《提纲》第一条所批判的那样,他没有把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解为实践的方法。这一条在重申第一条的思想。“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但这里不仅是重申,也是对第二、三、四条的总结。马克思以前的真理观、法国“环境决定论”、费尔巴哈对宗教根源揭露的肤浅、片面性最深刻的哲学根源就是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不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解读上述现象。

 

第六条

 

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必然涉及到人。但究竟什么是“人”?或者说,人的本质、本性究竟是什么?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回答的问题,包括我们今天社会许多有这样头衔、那样头衔的理论家、政治家也不能正确回答。哲学史上早就有哲学家提出这一问题。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要“认识你自己”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动物”,基督教神学提出人是上帝的产物,是犯了原罪的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把矛盾对准宗教神学,也包括对准“原罪的人”的学说。黑格尔用发展变化的“绝对精神”取代永恒不变的“上帝”,用“精神性的人”取代“原罪的人”。这一历史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张世界的本源不是神、不是精神,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于是开始从客观自然界解读社会,也解读“人”。费尔巴哈就是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典型代表。按照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他是典型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他却不愿意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而称之为“人本主义”。马克思自然也不能回避对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本性的回答。马克思在这一条中,就正确评价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本性观,阐述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本性的基本观点。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一、解读原文

 

这一条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是正确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我们在讲第四条中已经指出,费尔巴哈指出,不是宗教世界创造现实的人间世界,而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创造了宗教世界。宗教世界中的“神”根本不存在,是现实的人创造了神,创造了宗教世界。费尔巴哈对宗教的这种批判方向显然是正确的。马克思这里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层:否定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观点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中,前半句是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的否定,后半句是阐述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这里把费尔巴哈的的人的本质观概括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马克思说,不对、不是。马克思为什么把费尔巴哈的观点概括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呢?

 

那么我们看看费尔巴哈究竟如何回答人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或者究竟什么是人呢?

 

第一,人的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生理属性如人的吃、喝、性行为就是人的本质。人跟动物一样,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生理成熟了有对异性的追求。离开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就根本谈不上人性问题。

 

第二,人所依赖的自然物也是人的本质、本性。人生存必须依赖自然界。人要吃食物,要喝水、要呼吸,那么食物、水、空气就是人的本质、本性,它变成人的血和肉,是人的第二个本性。他说:“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本质’,是我的另一半,是我的本质。因此,可喝的的水,即能够组成血的组成部分的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正是人本身至少有部分是具有含水的血和本质是含水的生物。”

 

第三,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情”。费尔巴哈说:“一个完善的人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意志的能力和心情。思维的能力是认识的光芒,意志的能力是性格的力量,心情的能力是爱。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完善的品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的品质。”

 

第四,人的本质包含在团体中,孤立的个人都不能具有人的本质。但这里所讲的“团体”不是社会关系的团体,而是自然的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

马克思把费尔巴哈上述关于人的本质论述概括为“单个人的固的抽象物”。这里解释一下“抽象”概念。“抽象”与“具体”对立统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所谓具体,就是多样性的综合。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多种因素、要素、属性、特性的总和。“抽象”有名词意义和动词意义。动词意义就是认识过程中的抽取,从具体的多种规定性中抽取部分属性,作为对该事物的概括。认识结果就是名词意义上的“抽象”,它又区分为科学的抽象与非科学的抽象,反映事物本质的就是科学的抽象,反映非本质的属性就是非科学的抽象。马克思这里说,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概括是“抽象物”,是非科学的。

 

马克思在否定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后,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呢?马克思说:“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首先说,他研究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性的”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人的社会性。它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人能够劳动、生产,能够主动地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者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的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二,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由此形成其他的政治、宗教、思想、道德等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的的总和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第三,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唯物史观认为,决定人的物资生产活动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决定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考察人的本质、本性,就要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在阶级社会中就是放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去认识。我们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本性,不是考察他们都是人的共同的自然关系,而是把他们放在具体的历史的阶级关系中去认识。

 

第三层:具体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观点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在阐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之后,具体指出和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两个错误。

 

第一,费尔巴哈批判了有神的宗教,但并不主张取消宗教,他也强调宗教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人之间的理性、意志、心情、友谊、爱等一类的东西。但他不懂得实践的观点,离开人类的历史的劳动实践的过程理解这种感情,把这种感情等看做离开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固定的独立的东西,实际就是从孤零零的独立的自然个体的人抽象出来的,是直观主义的产物。

 

第二,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类”,理解为许多自然的孤立的个人有共同属性的“类”。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就是纯粹的男女之间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劳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马克思说:“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人类的机能。然而,如果把这些机能同其他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最后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它们就具有动物的性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时说,费尔巴哈“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是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爱的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因而比方说,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穷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这就是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如何理解“人性”概念?“人性”概念本身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人的所有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如吃喝性行为等都看作人的本性、本质、人性,也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看做人的根本属性。这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理解。艺术界、文学界的许多人也这样理解。再一种理解就是把人特有的区别于其最邻近的事物即动物的内在规定性的属性看作人的本质、本性、人性。笔者认为,前一重理解是不正确的。人性是“人”性,也就必须是只有“人”才特有的属性,而不是把“人”降低为动物,用人与动物的共同属性说明“人性”。前者是把人与动物的共性内容说明人的本质、人性,这种思维方法是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说明高级运动形式规律,没有真正揭示人特有的本质属性,是错误的。只有后者对“人性”的读解才是正确的。马克思这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论”观点就是把人与动物共同的自然属性当做“人性”、“人的本质”显然是错误的。只有从人特有的劳动实践属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本性。

 

二、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一般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所组成,而哲学部分包含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人学属于唯物史观部分。它包括人的本质本性理论,人的的需要利益理论,人的权力权利理论、人的自由平等理论、人的价值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群众史观理论、人的发展理论、如何做人理论等等。马克思主义以前有形形色色的人学理论,但由于没有唯物史观,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人的本质、本性理论,导致其整个人学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非科学的理论。马克思这里揭示了科学的人的本质、本性理论,也就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其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2、有助于理解哲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人性理论的错误实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学理论有许多种,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本性理论有助于认识其错误实质:

 

其一是宗教神学中的人,或者说是原罪的人。它把整个世界解释为是上帝造的,人也是上帝造的,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果,犯了原罪。人就是原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死以后才能到天堂享福,否则下地狱继续受罪。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告诉我们,这种观点不懂得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实践的产物。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前人不能科学解释整个自然现象,也不能解释整个社会,更不能解释人的本质。只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产生之后,才产生阶级。但当时不可能科学解释这种现象,只能主观地想象出宗教的世界和原罪的人,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的永恒性、不可改变性提供哲学依据。

 

其二是精神性的人。黑格尔否定了宗教神学,但他又想象出另一种“客观精神”即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和回到人间社会,所有社会现象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包括人也是精神性的人。但黑格尔是辩证法哲学家,在绝对精神基础上,他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包括人都看做发展过程。黑格尔这种这种对人的认识,比原罪的人是一种进步,但本质上仍然是错误的。黑格尔也提出了劳动的人思想,但他的“劳动”仍然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因此他没有从物质的实践活动说明人以及人的社会关系,他否认社会历史领域存在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其三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自然的人。马克思在这一条提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就是对“自然的人”也是“抽象的人”的深刻批判。

 

马克思主张“现实的人”,正如恩格斯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分析费尔巴哈为什么在人的问题上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时说:“但是,费尔巴哈所提供的强大推动力怎么能对他本人毫无结果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3、对亚当·斯密的人性论思想的批判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为论证其全部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思想。他认为,人性的最大特点,就是首先关心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商品交换的根源就是人的利己之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客观上就会促进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同时人性也有对他人的怜悯和同情之心。亚当·斯密正是以他的这种人性理论构筑了他的全部经济学。自利和利己本性是他全部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也是贯穿于各章节内容的一条基本线索和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本性自私论”实质是把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抽象化为所有人的本性。商品交换的根源不是“人本性自私论”,而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人本性自私论”形成的商品交换关系在互利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敌对和竞争关系。私人利益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其内容和实现的形式、手段是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人本性自私论”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简单化为功利关系,实质是剥削关系、金钱关系。实现“人本性自私论”的基本的经济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人本性自私论”形成的所谓“人道主义”是伪善和不道德的。以“人本性自私论”为逻辑起点形成的古典经济学实质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为资本主义的永恒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见拙文《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人性论的批判》)

 

4、批判“人性善”、“人性恶”说

 

中外思想发展史上都存在从伦理学的善、恶角度界定“人性”,如中国古代孟子的“性善说”。“人性之善,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仁义礼智信,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有荀子的“性恶说”。“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色”等。西方也有类似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可以这样评价人性善恶说。

 

第一,人类社会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善恶说。善恶说属于伦理道德观,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由阶级关系决定的。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存在不同的伦理道德观,也就存在不同的善恶观念。因此,从伦理道德角度或者说从善恶角度揭示所有时代、所有阶级的共同的人性内容即善恶观念显然是不科学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对人们的同一行为评价也是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道德评价具有阶级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生产关系,封建地主阶级就认为是“恶”,资产阶级就认为是“善”。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就认为是“恶”,反抗斗争就认为是“善”。侵略战争中侵略者认为是“善”,反侵略是“恶”;反之相反。在阶级社会里爱与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爱恨观。正如毛主席说,阶级社会里没有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5、从对立统一角度深化对人的本质、本性的认识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本性理论要从矛盾的角度深入认识之。笔者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为理论依据,引申出几个新的认识。即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人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等等。

 

6、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经济关系谈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

 

认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不是用抽象的人性论如自由、平等、博爱解读他们的人性内容,而是把他们放到具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解读。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对产品的占有不同,最终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就是资本的本性,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政治上就是镇压劳动者的反抗,对无产阶级实现最残酷的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表现出来的垄断性、腐朽性、寄生性,垂死性、对外侵略性等就是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阶段的阶级本性。无产阶级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具有反抗斗争性和组织纪律性,同时形成大公无私的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明确的奋斗目标的特性。这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恩格斯1942到1844年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参加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后在1845年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并详细描绘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尤其强调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性。他们对资产阶级则表现出“愤怒”、“炽烈的憎恨”、“切齿痛恨他们的压迫者,痛恨那种使他们陷入这种境地并把他们变成机器的制度!”“只有靠着对当权的资产阶级的烈火般的憎恨,靠着不可熄灭的内心激愤才能保持人类应有的意识和感情。”并把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看做真正的“人性”,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而在强权者面前不敢反抗斗争,任其宰割,“那就真的沦为牲口了”。

 

共产党最本质的属性、本性就是阶级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本性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笔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时,概括为十大基本特性即:阶级性、理想信念性、革命性、斗争性、自觉主动性、群众性、先进性、纯洁性、自我改造性、纪律性。这十大党性原则的核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

 

(二)现实意义

 

1、批判当今社会中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变种“普世价值”

 

哲学发展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进步,但它的本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但近些年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又重拾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改头换面为“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是西方学者、文人鼓吹的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特别是阶级的所谓“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如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思想也是“普世价值”的内容。他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都是建立在这种“普世价值”基础上的。我们国家某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极其严重的公知分子也以“全球化”“与世界接轨”为由把这种观念引入到中国来,也要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普世价值”为理论依据。还曾有某个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习和借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实质是要用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批判过的资产阶级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资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等精神因素都是由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关系所决定的,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承认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某些价值观念的共同点,但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国家、民族、阶级共同的价值观念。“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所谓的“普世价值”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恩格斯讲到平等观时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意味着“消灭阶级”。

 

2、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本性自私论”

 

“人性”是人特有的属性的简称。“自私”是把个人利益高居于他人、社会、集体利益至上,且依靠侵犯和损害他人、社会、集体利益的手段、方法实现个人利益。“人性自私论”是说任何社会国家,任何历史时代,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追求“自私”利益,且把它作为说明和论证人的行为和具体的社会现象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性,是具体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性。“人本性自私”论的错误:一是否定劳动实践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从动物的属性推论出人的本性。第二,这种观点是从伦理、道德、价值观角度界定人的本质、本性,是唯心史观。第三,这种观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第四,这种观点是把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所具有的的自私心、个人利益夸大为人的自私本性,把剥削阶级的本性夸大为人的本性。“自私性”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与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和“为人民服务”根本对立。共产党人要实现《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必须深入批判“人性自私论”。

 

当代社会社会存在形形色色的鼓吹“人本性自私论”的现象。被标榜为国民素质研究专家,曾为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司司长、北京大学研究室中心主等职位的解思忠先生在2004年由长安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一书中在评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那段论述时说:“这段话,可以说是极深刻、极精当地把公与私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几十年的实践,已宣告了‘大公无私’神话的破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大私有公’——只有每个社会成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其所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积累,反过来又惠及每个社会成员;反之,大家都一味地依赖集体和国家,只能是永远捧着个讨饭的碗。如果套用‘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小河干’的俗语,我们倒是应高唱‘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是,在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导向下,以自私自利为核心的私有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蔓延和泛滥开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特别是官员队伍和知识分子中更为严重。愈演愈烈的官员腐败现象其重要的思想根源就是“人本性自私论”,且已经渗透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当多的官员队伍中的骨髓中去。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揭露的知识分子队伍的“精致利己主义”也是“人性自私论”的典型表现。这种观念的最可怕之处就是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整个国家改革的指导思想,成为权力者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动力。不揭露和批判“人性自私论”,不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不谈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的阶级本性,不真正树立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何谈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何谈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何谈“四个自信”?

 

3、批判《人呀人 你到底是什么东西》鼓吹的人性“七心论”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了原海南省军区政委刘鼎新同志的人学专著《人呀人 你到底是是什么东西》。该书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海南日报、湖南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杂志相继发表了评论文章。称这本书是“一部解读人类奥妙的力作”、“人类科学认识和把握自我的一次飞跃”、“一部引领人们走出思想困局的理论专著”、“他破解了一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认识难题”,是“心灵的朋友”、“一部继承达尔文发展进化论的理论专著”等极高度的评价。但该书的许多关于人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如书中讲:“人,作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而动物只有物质这一个部分。人类研究人体已经细化到基因,那只是研究了人的物质部分,或者说只研究了人的动物部分。而对人的精神部分,顶多还只是有一点感性认识。” 他要深入研究人的精神因素。于是对精神、思想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剖和分析。他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由“1、2、3、4、5、6、7”七个音符组合而成,所有的图画都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绘制而成。因此“人的各种不同思想的构成与各种歌曲、图画的构成基本相似”,人的复杂思想也可区分为七种基本之心即“上进心、正义心、责任心、自尊心、虚荣心、嫉妒心、自私心”。这七个心,也称七种意识,“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传”。整个全书就是围绕这“七心”展开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固然人的精神因素包含了人的这“七心”,但全部或主要归结为这“七心”就既不科学,也不全面,更不深刻。尤其是把“自私心”看作人类永恒的精神现象和混同于个人利益是错误的。

 

作者认为书中引以自豪的也是 “创新”的又一重要之点就是“为自私心说句公道话”。自私心是人类的永恒现象,在常态情况下,其属性是良性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是坏的。作者要纠正多年来对“自私心是世界万恶之源”的各种偏见。而且从对待“自私心”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人类以往不同社会的特征。作者说:原始社会是“不管只用”,奴隶社会是“强管强用”,封建社会是“分管分用”,资本主义社会是“小管纵用”,社会主义社会是“只管不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管慎用”。作者的这种认识和概括也是错误的。一是把自私看作人类的永恒现象是错误的。。二是作者把人们的个人利益与自私观念混为一谈。笔者10多年前专门写文章《一部错误百出的人学专著》,指出它是“人本性自私论”当代历史条件下的典型表现。该文发表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学报《探索》杂志2013年第2期,近日又在几个红色网站发表,题目为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是什么货色?》

 

4、认识“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是塑造人

 

“文化”概念人们比较熟悉,一般有三层意义,第一层是讲,文化就是各种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学得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学历的人称作文化人。第二层指文学艺术,如原“文化部”。第三层也是多数人理解的指与经济基础对立的上层建筑部分的“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但文化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笔者很少看到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一般辞典、辞海大多也不涉及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从人学角度可以界定“文化”的本质。“文化”就是化人,就是塑造人。人类产生之后,特别是阶级社会以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文化,如我们一般讲的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同时,社会发展本质上也包含着人的发展,马克思也曾经从“人的发展”角度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如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就是“化人”、“塑造人”,就是塑造那个时代的人的标准。如封建文化塑造的人就是拜倒在权力下的奴才型人,资本主义文化塑造的人就是拜倒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的人,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劳动为核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的人。这样理解文化的本质,有助于在学习、掌握、研究文化中有意识地运用先进文化塑造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文化或者说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化。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首先就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塑造和发展自己,不愿意或不会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塑造自己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者。只会大喊特喊“马克思主义行”,但不学马列、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不会对照检查改造自己,绝不是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5、学会做人,学会做共产党人

 

哲学 不仅是研究人的本质、本性究竟是什么,还要研究究竟如何做人?研究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人。2017年笔者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谈到大学培育人的问题曾经写了一篇文章《社会主义大学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虽然是谈教育问题,实际是谈社会主要条件下,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共产党员如何做人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做人”。这篇文章谈的如何做人的十个方面是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古今中外有作为的人的做人标准以及当今社会“做人”方面的种种问题做出的理论概括,今拿来作为本篇主题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单纯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第二,是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还是做脱离劳动、脱离工农、脱离艰苦的人上人?

 

第三,是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还是只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的人?

 

第四,是做是非明确、爱憎分明的有主见的人,还是做不辩是非美丑的糊涂人?

 

第五,是做诚实、坦率、正直、有棱角的人,还是做圆滑、世故、虚伪性的两面人。

 

第六,是是做头脑清醒的有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敢于善于斗争的人,还是做拜倒在权力、金钱和名利面前的奴才型人?

 

第七,是做人格、权利平等,并善于与他人平等合作、共事的人,还是培养习惯窝里斗、恃强欺弱、欺软怕硬的人?

 

第八,是做有现代规范意识的有纪律、法治观念的人,还是培养无规范意识的随心所欲的所谓自由自在的人?

 

第九,是做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逻辑思维的人,还是做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错误思维的人?

 

第十,是做有远大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国家、民族发展奋斗终身的人,还是做没有理想、信念,贪图物质享受和腐朽生活方式,甚至出卖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人?


【相关阅读】
郝贵生:马克思为什么要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

郝贵生:马克思提出和阐发科学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二

郝贵生:阐发真理的本质与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三

郝贵生:改变环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

郝贵生:宗教的根源与阶级斗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