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郝贵生:《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史观及其理论现实意义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5-31 10:32:47

 

1.jpg

我们在前面文章中已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写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回答现实中的阶级斗争,回答为什么会存在阶级斗争,根源是什么、结局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的根源。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消极等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自行消亡,还是依靠人的活动,依靠人去解决?是依靠人的精神力量,还是依靠物质力量?是依靠少数人的活动,还是依靠大多数人的活动去解决?这就提出了一个历史观问题。

2.jpg

马克思主义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观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历史就是精神创造的历史。它又区分客观精神创造的历史如上帝、神、绝对精神等,再有就是主观精神即人的主观意志、主观动机创造的。二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是少数权力者、统治者、大人物。普通群众、大多数人在权力者面前只能是任人宰割的奴隶、群氓 ,这种关系不可颠倒。奴隶文化、封建文化本质是英雄史观文化,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以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观本质也是英雄史观文化,如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消灭私有制”,但他们主张依靠思想家、理论家自身的试验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发现阶级斗争的客观现象后,发现阶级斗争、阶级剥削压迫的经济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因此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由此必须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这种历史观主张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因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种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方面是改造自然,一方面是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即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个观点就是群众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宣言》之前,基本上确立了群众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


1、阐明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群众的批判斗争。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实现人类解放的力量只能是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这种物质力量就是无产阶级。但无产阶级的这种历史使命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有科学的理论特别是哲学的指导,而哲学也必须同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历史使命结合起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同上,第9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同上,第15页)

2、阐明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中说:“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3页)

3、从实践观出发阐明改变社会环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观点时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同上,第17页)马克思这里其一是说,群众不仅受社会环境制约,而且也能够改变环境;教育者一方面要教育群众,同时也受群众的教育。而且群众改变环境和对教育者的教育则最终起决定性作用。其二是说,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4、从社会基本矛盾论证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3页)。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尖锐冲突后,“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由于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与其余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个阶级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根本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同上,第77-78页)

5、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和世界观彻底地转移到工人、农民方面来。

马克思出身于律师家庭,恩格斯出身于资本家家庭,他们能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与他们的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马克思1843年莱茵报期间接触贫苦农民,开始站到农民立场上为农民说话。1843年11月后用21个月深入到英国工人阶级实践中,后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一封信》谈到他自己的立场的根本转变过程。

6、高度赞扬英国的工人、穷人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恩格斯1844年的文章中针对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的观点明确指出:“只有大陆上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英国人,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尽管他们粗野,道德败坏。将来拯救英国的却正是他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28页)。同年,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恩格斯针对鲍威尔把历史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时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针对埃德加尔等人鼓吹的“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的谬论时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工人甚至创造了人”(同上,第22页)

7、恩格斯把工人阶级看作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

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发展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通过例举18世纪最后几年一个乡村教师卡特赖特发明了动力织机等大量事实,恩格斯做出结论说,英国工人阶级“用自己的发明和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英国的伟大”(同上,第297页)。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8、恩格斯把英国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只有进行反抗斗争才真正符合人的本性。他说,“工人只有仇恨资产阶级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的尊严,”(同上,第500页)“工人除了为改善自己的状况而进行反抗,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表现自己的人的感情的余地,那么工人自然就一定要在这种反抗中表现出自己最动人、最高贵、最合乎人情的特性了。”(同上,第501页)反之,如果抛弃了愤怒情绪、停止反抗斗争,或者温驯的屈服于自己的命运,老老实实、随波逐流、不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帮助资产阶级把束缚工人阶级的锁链锻得更结实,或者成为命运的玩物,就像已经失去外表的稳定性一样,正在丧失着内心的稳定性,过一天算一天,酗酒、追女人。恩格斯说,在这两种情形下,他们才真正背离了人的尊严、人的感情、人的本性,“他们都是牲口”(同上,第404页)。所以恩格斯做出结论说,“工人还是必须在两条道路中选择一条:或者屈服于命运,做一个‘好工人’,‘忠实地’维护资产者的利益,(如果这样做,他就势必要变成牲口),或者起来反抗,尽一切力量捍卫自己的人类尊严,而这只有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做到。”(同上,第405页)

 

二、《宣言》中的群众史观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多处继续阐发群众史观理论。

1、指出无产阶级的最终历史使命。

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在指出以往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之后,就指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要被消灭的。谁去消灭?是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恩格斯说:“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2页)

2、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必须组织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章阐述了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地位,由此决定了工人阶级必然起来斗争。最初处在“自在”阶段。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一是自发性,二是分散性,三是停留在毁坏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破坏工厂的方式上。斗争的目的是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的工人的地位。后发展到“自为”阶段。由自发斗争发展为自觉的斗争,由分散的形式发展为有组织的斗争,由地方性斗争发展为全国性斗争,由反对个别资产者的斗争发展为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斗争发展的原因一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二是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三是一部分能够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水平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书中说:“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阶级的同盟”,“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同上,第281页)

3、阐明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书中第一章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阶级社会取代另一种阶级社会,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必然要受到其它阶级的反抗斗争,包括封建贵族、小资产阶级等等。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同上,282页)

4、阐发“两个绝大多数”思想。

《宣言》中认为,以往的资产阶级及其它阶级也进行过各种革命运动。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之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上,第283页)。这段话非常重要,不仅是《宣言》全书群众史观思想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群众史观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哲学理论基础。他不仅指出了“两个绝大多数”与“两个少数”的对立,实质是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也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体和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5、阐发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反动统治阶级。

书中说:“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同上,第283页)“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同上,第284页)实际指出了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武装起义的手段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6、阐明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人的阶级属性和理论基础。

书中第二章的标题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所以这一章的中心就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特别是阐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学说理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同时阐明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书中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同上,第285页)

7、共产党的纲领。

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是组织和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高纲领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简单说,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就是共产主义。离开“消灭私有制”讲共产主义就是假共产主义。如书中说:“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同上,第285、286页)

8、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书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也就是人民群众要成为社会的主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同上,第293页)

9、阐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上,第294页)

10、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取消工人阶级斗争,把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试验上。

空想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激烈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活动。”(同上,第305页)实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

11、阐发无产者联合起来。

《宣言》结尾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上,第307页)

 

三、群众史观思想的基本内容

上面我们从《宣言》的内在逻辑联系角度阐发群众史观,下面我们从原理视角简要介绍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

1、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对立的同时,也存在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列宁说,以往的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停留在人物动机上,从精神因素说明历史的动力,而没有从历史发展的物质因素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探索历史发展的动力。二是停留在大人物、权力者、杰出人物上说明历史,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群众史观理论的创立首先是从科学的实践观开始的。1845 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理解整个社会和人类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这一观点的提出回答了人的本质、本性问题。以往的历史观有的把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精神,旧唯物主义把人的本性、本质归结为人的吃、喝、穿、性行为等自然属性。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劳动实践的人,不仅能够改造自然,也能够改造社会,二是人在劳动实践中结成一定关系,或者说在一定的关系上劳动实践的人。三是人的本质、本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3、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主要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进步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人口的大多数。包含三层内容:一是从人口的数量上是大多数,而不是少数人。如《宣言》中讲“绝大多数人”。二是从质上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人。三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进步阶级和知识分子。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就是劳动群众。马克思说,一个国家、民族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劳动,不劳动,这个国家民族就无法生存下去。其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二是劳动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三是许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本身就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历史条件和历史规律的制约。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一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二是是受历史规律的制约。

6、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必须掌握科学理论。

无产阶级要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必须自觉改造和发展自己。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必须自觉联合和组织起来,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区分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与反动人物)与普通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制约性。

 

四、群众史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中的极其重要内容。唯物史观有许多丰富深刻的内容,但群众史观在唯物史观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第一个基本支柱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所有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揭示其根源。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突出表现。第二个支柱就是群众史观。因为社会基本矛盾、历史发展规律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现象,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规律,历史就是人的活动。但历史是发展的前进的,有的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进步作用,有的人起阻碍、反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绝大多数的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离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就根本谈不上历史及历史的发展前进。

2、群众史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使大多数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当说什么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时,是说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体系中的极其重要地位。邓小平曾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我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实事求是就是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论角度讲的。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可以从多个角度、视角认识之。从哲学功能角度讲,“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为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第57页)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可以说,“造反有理”也是精髓。因为毛主席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我认为还可以从群众史观的角度、视角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说,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为社会的主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历史的本来意义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但以往的阶级社会中无论是统治者、权力者还是人民群众自身都没有把人民群众看做历史的主人。只有唯物史观创立之后,理论上才正式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但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国家的前提下,人民群众事实上也做不到成为社会主人,只是建立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从法律上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才有可能做到。

3、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理论基础。

民主是人类文明社会以来,政治家、思想家们谈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制度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古希腊强调公民的民主,然而却完全把奴隶甚至许多平民都排除在外。封建社会是公开反对民主的等级制的专制制度,但一些较为开明的思想家也提出过许多重民思想,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伴随着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断开拓市场的同时,在思想上也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三权分立”等思想。这无疑是人类民主理论和权力观方面的一个极其巨大的进步,从而构成了整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必须继承人类民主理论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是这种民主理论本质上仍然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民主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理论和政治制度。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史观出发,民主是面向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在理解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受封建社会重民思想和清官情结的影响,把社会主义的人民当家作主理解为“为民做主”,如父母官意识。群众在这种民主理论的眼里,仍然处在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另一种是简单地把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理论全盘照搬过来。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群众史观,但封建清官情结的所谓民主理论和普世价值的民主理论在今天中国的大地上仍然通过各种形式特别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招牌极其顽强地表现出来,彻底清除这种观念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4、群众史观是“权力”本质的理论依据。

领导权力是人类产生以来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中也离不开领导现象。但究竟什么是领导权力?领导权力体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单向的关系,还是双向的关系?一般人把领导权力理解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支配权。这样就把领导与被领导的权力关系理解为只是一种单向的领导对被领导者的一种支配关系。这种观点的本质是英雄史观。马克思主义彻底批判了这种英雄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从这种群众史观出发,领导与被领导的权力关系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领导者在对被领导者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要受到被领导的制约和监督。被领导者在领导权力面前,不单纯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更应该是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

(二)现实意义

1、群众史观要求人民群众自觉以社会主人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

群众史观理论最主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对人民群众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因此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历史的推动者,都要以社会主人的态度对待社会,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一种主人态度。毛主席要求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人生的价值在奉献,都是这种态度。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条件。利用四大,充分行使做社会主人的权利。

2、群众史观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毛主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理论,形成和制定了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哲学原理教材中也是这样讲的。但群众史观方法论意义不只是对领导干部,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讲的。

理解群众观点,要正确理解《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把握两个对立:“两个绝大多数”与“两个少数”的对立、“两个绝大多数”中大多数人和为绝大多数人的对立统一。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不能够只讲一点。当前主流媒体也经常讲《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但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讲“两个绝大多数”与“两个少数”的对立,也就是不批判英雄史观、不批判“为少数人”的世界观;二是只讲“为绝大多数人”即人民至上思想,但不讲依靠大多数人思想。如果讲共同富裕,只讲“扶贫”,不讲依靠群众自身劳动实践共同富裕,实际是把群众的“富裕”看作权力者恩赐给群众的。这仍然是英雄史观。

3、群众史观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自觉改造世界观。

毛主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思想。这一提法是毛主席在1939年《青年运动方向》一文提来的。但这一思想始自于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一投身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就自觉与中国工农群众相结合。建国后,他继续倡导这一思想。上山下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群众史观和实践观。今天的青年知识分子仍然需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向工农学习,向实践学习,自觉改造世界观。真正把自己培养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恩格斯曾经说过,知识分子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5、批判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思想。

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根本对立,英雄史观思想建国后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其英雄史观影响还是极大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崇拜”,即:一是祖训崇拜、二是权力崇拜(崇敬权力、追逐权力、依附权力)。二是批判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史观思想:权力至上、权力真理。谁有权力就吹捧谁,奴隶主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严重。三是批判“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这种观点打着折中主义旗号,实质还是宣扬英雄史观。四是人民群众也要自觉清除头脑中的英雄史观思想。普通群众头脑中也存在英雄史观思想,把人民群众普通个人极其微小的作用看做零作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极其微小的作用不等于零作用,正是人民群众中的无数个极其微小的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起来形成极其巨大的社会作用。这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