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北方:网络与我们的信仰
点击:  作者:北方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1-04 08:27:06

 

1.webp (13).jpg

 

信仰,一个形而上的字眼,当一个人内心对某种观念无比坚定,这份坚定沉淀为充分的自信,就变成了信仰。
 
信仰包含着一份无与伦比的美丽与执着,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说的大一点,它更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常常把信仰跟宗教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宗教说成信仰。但实际上,“信仰”不代表任何宗教,它只代表一个人的内心。
 
所以,当那些说中国人不信宗教就没有信仰,实在没有道理。这世上最坚定的信仰,莫过于自己内心的自信。我们共产党人的“无神论”,是教我们不要信神,要信自己。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自信”。习近平主席说,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若你内心的自信坚定到如高山磐石,任何狂风骤雨也撼动不了你任何信念,这样的自信是最有力的武器。
 

信仰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文化赋予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化所汇聚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赋予了我们深厚的历史底蕴、涵养了勤劳勇敢的纯良秉性、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操。几千年来,这些优秀的文化结晶,一直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形成了我们的信仰。
 
突然有一天,帝国主义的铁蹄打破东方的宁静,伴随着文化的入侵,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救亡之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八年抗战到解放战争……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英雄辈出前赴后继。而朝鲜战场的较量,更是打出了人民军队的血性胆魄,打出了坚不可摧的中国精神……
 
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见解:抵抗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因数的乘积,这两个因数就是现有手段的多少和意志力的强弱。
 
手段可以计量,意志力却无从计算。因为意志力的强弱,取决于人的精神,唯有坚不可摧的信仰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精神动力。
 
一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作战的美国老兵谈起长津湖战役,当他们越过对方阵地,看到一排排冻死在长津湖畔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的士兵,由衷感叹:我们打不过这支部队。
 
我们的信仰无人撼动……
 

“互联网”这个词儿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早期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极少,再加上网络消息的随意性、不准确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互联网对于很多中国网民来说,最大的用途就是发发邮件。再后来到QQ盛行——那时申请一个QQ号,好似今天北京摇车号,而且超过一个月不用,还会被收回。网络资源的紧缺,和人们庞大的社交需求形成强烈对比。
 
相对于传统稳固的纸媒江山,彼时的互联网影响力就像是一颗茂盛大树上寄生的几条小虫,微乎其微。那些年,在互联网阵地上活跃的都是些娱乐快餐、家长理短。新闻、直播等权威消息牢牢掌握在报纸、电视手里。
 
直到有一天,这股强大的洪流突兀而至,似乎一夜之间,就能够捧红一个人;一夜之间,就能够爆发一种舆论;一夜之间,就能够让谎言发酵成真理……纸媒几乎无力招架。
 
接踵而来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上到领袖统帅,下到平民百姓,一夜之间都成为攻击的对象。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这些曾经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精神丰碑,突然间摇摇欲坠。当下的社会精英也被大肆摸黑…….谣言如同强酸强碱,剧烈地腐蚀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冲击着我们的信仰根基。
 
曾经有一位记者花了3000块钱,“卧底”到某位当红明星的粉丝群采访。一脸稚嫩的粉丝们,对自己被“意识绑架”毫无反射,进了粉丝群,必须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在网上浏览偶像信息。偶像出了专辑,要“玩命”买。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位买了偶像2000张新专辑的粉丝,问,你喜欢,买一张就够了,为什么要买2000张?粉丝的回答非常坚决:支持偶像是我的唯一天职。
 
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正在被网络上充斥的极端功利主义利诱绑架,盲目崇拜,在网络的汪洋大海里迷失了自我,更谈不上信仰。丢掉了信仰的根,灵魂也如浮尘落叶,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现象,有人选择了看客,有人选择了沉默,有的人则不愿看、不想说……
 
网络科技是一场“蓝色”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过去“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先做后说”的传统理念。你不说,谣言说;你不说,误解说。当谣言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再多的正面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许多人还记得发生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强大的网络舆论导致国产奶粉有口难辩,乃至于最优质最大的国字号奶业都无法摆脱沸沸扬扬的网络舆论牵连,好多年无法翻身。还有后续的高铁事件、中兴事件等等,都如出一辙,先是从社交网站引爆舆情,一夜发酵。
 
没有网络对抗手段,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事件失控,中方企业品牌严重受损,甚至整个产业主导权被外资夺走,中方企业被外方打压……
 

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
 
网络,已经成为捍卫国家利益、引领社会风气、进而影响我们信仰的时代阵地。一位叫戴旭的作者,曾把网络比作捍卫国家利益的“上甘岭”,并在《上甘岭已危十五军安在》一文中指出,互联网是精神的国土,需要所有人一起正本清源。
 
传统国学经典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根,在今天如何延续?我们常常说传承红色基因,又如何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纵深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救亡的道路上所缔造的民族信仰,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理念,以及那些为了胜利视死如归、为了救国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那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朝鲜战场的殊死较量、“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等等,不能停留在书本上、遗址中,而被今天的网络发展遗忘。
 
文化的力量在于传播,传播的越广,凝聚的力量越大。中国革命的成功,已经深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迫切地需要一种理念,让我们文化的根深深扎进互联网。
 
打造传统+互联网体系,让传统文化的“红色血脉”与网络科技的“蓝色革命”深度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1.webp (14).jpg
 
“红蓝融合”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从纸媒到互联网,再到现在的5G时代,舆论的发酵过程越来越短,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不谋创新,我们将无路可走。
 
对于网络传播来说,图文视频只是一些子弹,真正的技术平台才是网络时代的高新武器。没有网络技术平台,就算写一篇正能量文章,一旦传播量率高,马上被盯上。人家在后台改几个参数,转发一次,四分之一人看到,再转发一次,八分之一人看到,转不了几次,就“消失”了。
 
大势如此,如何突围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我们用“小米+步枪”打败了“大炮轰炸机”,今天的网络战役,“小米+步枪”依然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截止2020年6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9.4亿,这个数据还在持续攀升。人人手里有“米”,我们需要更多的“枪”。
 
网络时代的“枪”,莫过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子弹”打出去,让真相第一时间落地,让正能量精神第一时间传播,就能引导舆论、左右舆论。
 

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恰恰反映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上。一个人有精神,哪怕残疾也坚韧不拔。一个人没精神,哪怕再强壮也像个蔫瓜。事业也是如此。
 
在中国,有一项事业,与当年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千丝万缕,把新中国国际地位直线托举到世界前列,就像是祖国的卫士,高站在深空寒宇,守卫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这就是中国航天。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捍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党中央决策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主的国防尖端事业。随即,在朝鲜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踏上回国的列车。他们会同无数科研工作者,征程未洗兵分三路,一路来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一路来到新疆罗布泊无人区,一路深入青海高原……为了新中国的崛起,他们隐姓埋名,刻苦登攀,在短短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
 
60多年来,中国航天由当初几年发射一颗卫星,到如今一年发射几十甚至上百颗卫星。一代代航天人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行动,将中国由航天大国加速到航天强国。
 
一个繁荣的事业背后,一定有她灿烂的精神文化,否则,这个事业就会变得暗淡。反过来说,再灿烂的精神文化,如果传不出去,同样也会慢慢失去光泽。
 

1.webp (15).jpg


2018年4月24日,我国第三个“航天日”来临之际,“我们的太空”新媒体诞生,航天文化宣传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
 
借着航天事业的耀眼光环,“我们的太空”创办第一天即成品牌,从成千上万的自媒体阵列中突围而出。这个现象级“红蓝融合”行动,说明不是我们的红色正能量文化不受欢迎,而是没有好好开拓。
 
不过,要想把航天文化辐射到全网,形成强大的传播力量,单靠一两个平台是不可能的。
 
年轻人在哪里,就把阵地延伸到哪里。“我们的太空”上线以来,从微信、微博延伸到抖音、快手,再拓展到科普账号知乎、青年“部落”B站,继而进驻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等权威媒体平台。这一场“红蓝融合”行动,从一微拓展到20微媒体矩阵,几乎辐射了国内最知名媒体平台,从而拥有了各式各样的“网络新武器”。
 
然而,办好新媒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今天这个时代,两天不出现在网上,网友就不认识你了。“我们的太空”每天坚持“推特式”多次推送,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多微矩阵联合发布。上线两年来,共发布图文稿件、歌曲、视频等20000多部,曝光量82亿,吸粉1600多万。
 
与央视一起直播发射。
 
与百度一起策划直播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见证中国勇气”,曝光量13亿+。
 
“我们的太空”主持的微博,常常有航天话题冲上热搜,引爆全网,比如“航天牛”、嫦娥探月、长征八号火箭首飞等等。
 
航天文化,已然成为当下“现象级”文化品牌,与航天事业交相辉映。“老一辈默默无闻,新一代红红火火”,我们的太空,创造了航天文化传播前所未有的巅峰,让航天精神光芒四射……
 

舆论需要“正规军”。
 
习主席指出,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政治过硬,就是爱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沉淀的优秀品格,就是中国的孝道文化。小孝敬父母,大孝报国家。航天事业所凝结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嫦娥精神等等,都是爱国的最好诠释。
 
面对今天的全媒体宣传时代,光靠几个专业编辑、几位专业作家,想打赢网络宣传胜仗,也是不可能的。
 
力量在人民之中,在群众之中。
 
“我们的太空”创办之初,没有一个是专业的编辑大咖,没有一个受过专业新媒体培训。创办者充分发动群众,建立网上直通交流,各单位小编轮流值岗,院士专家团队、航天员团队、一线科技人员,人人都撰稿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中国传媒大学董关鹏教授讲的一个故事,他曾在大学讲课时,做过一个很有意义的实践训练:就是他的学生,在完成他的学业之前,每人必须写够100篇稿子。
 
起初,有人写到10篇就枯竭了,写到20篇30篇,已经“黔驴技穷”,能用的词儿全用光了。他说,写不出来,是缺乏实践,缺乏生活。
 
于是,学生们开始为了写稿子而体验生活,有的人选择了谈恋爱,有的人去勤工俭学,有的人去做公益做志愿者……
 
当同学们真的写完100稿子的时候,都极为兴奋地说:“老师,写作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董老师这个教学经验,充分说明了多写多练的重要性。而“我们的太空”,就是一所实践的“大学”。那些曾经并不怎么写稿子的专家、科技工作者,没有这个需求,自然也就不写了。而现在,新媒体大量的稿源需求正在给大家历练的平台。
 
以网聚能,以网示能,以网赋能,以网强能。“我们的太空”,走的是网上群众路线,打得是网上人民战争。很快,一大批“金牌舵主”“金牌摄影师”、“金牌剪辑手”、“金牌音乐人”蜂拥而出……仅2020年一年,就创造了多个“10亿+”话题。
 
平台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人人都是一颗种子,只要撒进泥土,都会成长为他应有的样子。
 
就这样,“我们的太空”在一群兢兢业业、普普通通的航天基层工作者、航天战线宣传人员的努力下,把“知乎账号”办成了“中华科普第一号”,把微博经营成了官方定位的“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微博,被人民网评为“2020年度优秀政务号主”;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中被评为“正能量榜样”……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的太空”率先发起“抗疫有我,中国加油”系列网宣活动,率先唱响第一支抗疫歌曲,率先制作“抗疫”表情包,率先联合央视直播《共同抗疫》。
 
制作的抗疫歌曲《武汉加油》,一天播放量800多万,创造了抗疫歌曲微博单日播放量之最。
 
撰写的北斗发射主题《向疫战 向天行》引爆全网……
 
85期抗疫专栏,5000+抗疫信息,凝集10亿+阅读量……
 
我们不敢说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但我们的努力,正在破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走谣言的路,让谣言无路可走。”2020年的新冠疫情网络舆情大战,我们没有输给谣言。
 
我们也微妙地发现,那些前些年动不动“摸黑”航天精英的舆论,不知不觉销声匿迹了……
 

文化强,则国强。唯有文化,才能凝聚起民心,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团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信仰。
 
过去这十几年,因为网络宣传的滞后和缺席,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文化侵蚀,总是精准地对准人性的软肋,用尽手段去摧毁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以至于党中央从国家的高度去扶正自信。
 
而自信,要通过行动来磨砺。这一点,航天人绝对是个榜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航天人的自信,也是“宣传”逼出来的。
 
年纪稍大一点的航天人,都对1992年那次“长二捆”火箭的直播心有余悸。
 
“长二捆”是中国的首枚大推力火箭,它的发射举国期待。在央视的直播镜头下,点火后的火箭动了一下,又坐了回去,现场喷射的橘红色燃料如滚滚浓烟,直播被迫中断。
 
一位亲身经历了现场发射的航天人说,当时直播现场一片狼藉,有的人跑丢了鞋子,有的人顾不得设备……
 
一线的航天工作者,全都冲上发射塔架救火。他们成功泄出了几百吨燃料,卫星也安然无恙。事后,国际上评价那次中国航天发射事故为“唯一成功的失败”。
 
此后,“直播”成为航天人心中的一个阴影,很多年挥之不去。直到十几年之后,载人航天重启“直播”之风。如今,北斗、嫦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几乎每逢大型发射、返回活动,都必直播。

1.webp (16).jpg
 
没有比“直播”更强大的宣传力。直播展示的也不仅仅是航天的强大,也是航天人的自信,那是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磨练出来的充分自信。
 
“我们的太空”始终致力于宣传普普通通的航天工作者,始终把聚光灯对准兢兢业业的基层航天奋斗者。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最好诠释,是航天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们,就是流淌的“红色血脉”。
 
24岁的“大姐”周承钰,嫦娥某系统指挥,引发了全球媒体“24岁,你在干什么”的拷问……
 
“女总师的头发白了,但航天测控更有把握了。”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测控系统副总师姬涛,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被网络视频刷爆……
 
嫦娥奔月,“小天马”发动线上+线下“天马星空”活动,全国数十万航天爱好者一起奔向月球……
 
这些接地气、朴实无华的鲜活故事、行动,硬核的航天科技,散发着自信的航天人,成为航天精神文化的滚滚源流。
 
事实证明,这样的“红色血脉”,是真正具有网络文化传播魅力的“精神原子弹”。这样的“红蓝融合”行动,是广大网友期待、认同、赞誉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行动,去破冰传统+互联网革命,挖掘社会正能量的光芒。
 
这同样是一场战役,需要“上甘岭”式的精神、勇气和行动,需要不遗余力的坚持、坚韧和坚强。因为在这个时代,你不想被大浪淘沙,就必须有“中流砥柱”的信心决心。
 
你可能不是专家,但是一直专心致志地干,总有一天会成为专家。
 
而当你的努力与坚持照见内心深处的信仰,梦想将不再遥远……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北方:网络与我们的信仰

    2021-01-04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