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郝贵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科学性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7-30 13:50:15

 

 1.webp.jpg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科学性——评方世南同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一文

 

  7月26日从昆仑策网读到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同志发表在《人民日报》25日第7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见附录,以下简称方文)一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讲明我国高校要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着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立论无疑是正确的。但通读全文后,笔者认为其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并没有真正讲清楚高校为什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和怎样坚持正确方向等等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方文全篇立论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正如文中所说:

 

  “马克思主义学科既具有学术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推论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要“大力抵制与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应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勇于直面与解答大学生关注的敏感问题和疑难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篇文章的要害就是推论、论证的大前提“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结论之间有否内在的逻辑联系上。

 

  大家知道,唯物史观把社会生活全部现象区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因素。社会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意识的主体性角度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的层次角度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而社会意识形式又可区分为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形式逻辑和语言学。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唯物史观把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也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这话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那么不仅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古今中外所有的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学说也都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孔子学说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宗教神学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反宗教的西方人道主义学说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亚当·斯密学说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德国古典哲学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即使当今社会存在的极其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同样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

 

  按照方文的逻辑推理方式,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所有要加强学科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要大力批判反马克思主义,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容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那么今天是否也应该加强其建设呢?也应该强调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呢?也应该按照它们的学说内容树立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呢?显然是十分荒谬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方文需要论证的结论毫无内在逻辑联系。

 

  那么问题出在何处呢?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仅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根本就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本质属性。用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所有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说体系的共同点,根本就不可能推论和证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任何具体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的分类,其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也就必然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方文的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方文只是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学说的共性、普遍性,而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它社会学说的特殊性、个性即特殊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进一步科学推论和证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特性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它的阶级性。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现实的经济基础必然把社会分为两部分,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那么作为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必然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此讲到清清楚楚:“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这种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著作中比比皆是。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就是阶级性。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阶级性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也有本质区别。以往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都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维护和服务于少数剥削者、压迫者的根本利益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论上的反映,同时也是为维护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是为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实行两个决裂、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斗争实践服务的。这一原理和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同样也讲得清清楚楚。就是目前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讲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时,也都是这样讲的。

 

  第二是它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以往的人文学说包括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以及之后的西方其它学说尽管有合理或精华内容,但总体上说,它们都不是科学体系。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懂得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它们不同程度地歪曲历史和社会的本来面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反映,是对现实的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实践科学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和体系有科学的哲学依据,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大量真实材料,有科学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也经过阶级斗争的实践所检验和证明。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两个本质属性是紧密相联的。无产阶级作为人类社会最后一个被剥削阶级的解放必须要有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做指导,所以马克思1844年就说,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哲学理论作为精神武器。同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需要无产阶级作为物质武器,也就是说,这种科学理论只有为无产阶级所掌握,为无产阶级服务,才能真正回到实践中,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正如恩格斯1886年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结尾说:“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上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同情,这种同情,它在官方科学那里是既寻找不到也期望不到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所具有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及其关系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教材中包括目前大学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绪论》中都是这样讲的。

 

  二、方文的错误说明了什么?

 

  方文的立论无疑是正确的,文中提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正确的(实际问题比其多得多)。但由于方文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观点出发论证其立论,并批判错误现象,因此整篇文章只是观点的堆积而没有任何说服力,也就没有任何科学性。既没有学术价值,也没有理论价值,更没有现实意义。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两个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作为论证的出发点和大前提,才能真正推出方文中的基本结论。离开这两个本质属性,只讲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根本推不出方文中的那些结论的。个别中有一般,方文这种个别的出现也有一般。笔者结合方文这种现象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中国当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更谈不上坚持正确方向。

 

  大家知道,《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讲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说,《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阶级斗争思想。也正是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所有才产生了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马恩列毛的有关论述也相当之多。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内容的建设,那么我们今天研究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研究阶级斗争理论、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体系中的理论地位、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近四十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只字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领导人讲话和中央文件中只字不出现阶级斗争、阶级分析的字眼。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基本原理教材中还提到阶级斗争理论,但能弱化就弱化,能不提就不提,能取代就取代。

 

  如毛泽东讲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但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哲学教材都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实践”取而代之。几十年来,特别是2004年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著作和学术文章多如牛毛,但涉及到阶级斗争理论且给与科学评价者和正确应用者凤毛麟角。这能够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吗?方文这里不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实际也是整个社会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极其严重问题的具体表现之一。

 

  我想,本文作者也一定能够知道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为什么只字不敢提或不愿提“阶级斗争”和“阶级性”这样的字眼呢?方文口口声声强调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但不提更不研究和应用阶级斗争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认识现实问题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吗?能坚持正确方向吗?

 

  2、不提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对立的阶级属性,就讲不清楚为什么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和抵制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必要性。

 

  方文中提到,“我国高校要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着眼”,要“大力抵制与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高校不是游离于社会的象牙塔和真空地带,而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激烈交锋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思想高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兴风作浪。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还应有力抵制与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上述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也是中央领导人经常讲到和强调的观点。最近有些媒体也多次讲到这样的观点。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这种阶级属性本身就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中国当今存在的极其严重的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本身就是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突出和尖锐表现。方文中举到的实例就是阶级斗争的具体表现。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政策,企图用非武力方式颠覆社会主义中国。这难道还不是阶级斗争吗?相当多的研究“和平演变”的理论文章只是就演变谈演变,就是不敢把它提到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大力量根本对立的阶级斗争的高度认识。

 

  共产党人要抵制和批判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难道不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革命性、批判性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吗?仅仅讲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根本得不出强调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和抵制、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必要性。其实,中国官方、主流媒体及学界不提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点,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共产党人和理论界的严重影响和侵蚀。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几乎所有基本原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质疑和否定,而否定和质疑最严重的观点就是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而我们理论界在这股资产阶级向马克思主义猖狂进攻的阵地上却主动放弃了抵抗甚至缴械投降,跟在人家屁股后也纷纷指责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制造人类仇恨的理论,是片面错误的理论。由此造成中国整个社会包括理论界谈“阶级斗争色变”,讲阶级斗争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的著作和文章基本都不能公开发表。

 

  我想,方文中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被严重侵蚀和妥协让步的产物。如果方文中讲到阶级斗争和阶级性的观点,几乎100%地会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同样被侵蚀和妥协投降了)所枪毙。如此状况,谈何抵制和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呢?这不完全是空对空吗?这样的文章有现实意义吗?

 

  3、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就讲不清楚为什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和党中央确实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思想地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丢了就要丢掉根本。之后及党的多次重要会议和文件中也反复强调这一重要思想。那么为什么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教授确实需要给思想、认识模糊的官员和党员讲清楚这一问题。

 

  党内某些理论家如中央党校的王长江、蔡霞等人根本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他们不仅不论证这一问题,反而论证马克思主义不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王长江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出来几个概念拼凑推导出来的。他堂堂的中央党校大教授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够拿来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呢?

 

  方文显然不是这种观点,他力图论证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巩固这个指导思想的地位。确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努力讲清楚这一问题,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方文试图这样做。但必须指出的是,方文失败了。他仅仅依靠那个“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命题直接推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逻辑上是根本推论不出来的。其原因也是因为没有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的特殊本质、特殊性质。

 

  笔者认为,论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地位,当然不是几句话所能论证清楚的,但必须抓住要点,抓住根本,抓住基本的思路。笔者认为,这个根本点,这个思路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最终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这就典型体现了其阶级性、革命性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人一成立,就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初心和奋斗目标。中国民主革命是如此,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如此。这一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就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武器,以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是正确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理论。

 

  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阶级斗争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以前虽然也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他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所以整体说他们都不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正是这两个要点、根本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巩固其指导思想的地位。同时实践也反复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革命建设就能够取得胜利,反之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中国当今相当多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学者、教授、博导”研究马克思主义从来不讲中国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单纯归结为或只讲“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自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可有可无了。同时他们也不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与历史上其它杰出思想家的根本区别,他们也承认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上的杰出贡献和成就,但把马克思、恩格斯打扮成类似亚里士多得、亚当·斯密、黑格尔等那样的纯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而没有看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位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还不讲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体系的科学性,他们自觉不自觉把西方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洋教条拿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天天在那里寻找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并把自己的所谓研究成果称之为“创新”,实则完全是拾人牙慧,不仅没有真正的新意,且完全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乌七八糟的大杂烩。就这种不承认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能够真正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地位吗?

 

  4、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自身素质、能力、水平的建设。

 

  方文的标题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其中“学科建设”“正确方向”对于高校领导和学者是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黑格尔说,熟知的东西并非真知的东西,但据笔者观察,相当多的高校领导和大多数学者对这两个概念并不真知。他们认为,学科建设就是要有科研项目、成果、奖项,就是要有研究生点,就是写论文、写著作。这叫“学科建设”吗?对于“正确方向”,非马克思主义学科人员根本不承认自身的学科建设存在“方向”问题,只要认真搞科研,就是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学科人员认为自己本身就是搞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正确方向。所以也不存在正确不正确的方向问题。笔者认为上述这些见解是错误的。

 

  首先就“学科建设”概念讲,其固然包括科研项目、著作、文章、奖项等等,但这只是形式、外在现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实质首先是学者自身素质、能力的建设以及此基础上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任何学科建设都包括方向正确与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也包括方向问题。这就是学者为什么搞科研?是从人民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还是从个人的名利地位出发?究竟怎样搞科研?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搞科研,还是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搞科研?这就是方向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人员研究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必是无产阶级的,未必是从人民、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未必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也存在正确方向问题。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研究的成果是否真正有价值、有水平,对现实有否指导意义?只有在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真正有理论现实意义有水平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的“学科建设”。那么离开研究者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素质、能力建设的单纯以研究成果的数量、级别、奖项衡量“学科建设”优劣的观点是错误的。

 

  方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整篇文章都在讲马克思主义,但就是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论证问题。这显然是一篇低水平甚至是没有水平的文章。该文如果出自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初学者还情有可原,但本文作者方世南同志是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堂堂正正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且在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担任理事、常务理事等,其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却写出如此缺乏科学逻辑思维的文章,而且竟然发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这就很奇怪了。

 

  笔者对方世南同志并不熟悉,也没有阅读过他的著作和文章。但仅从他这篇文章,以及笔者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当今研究现状(笔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普通教授,也经常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究会议,也经常阅读理论研究文章,对全国的马克思主义队伍及其研究现状太熟悉了),可以发现和窥视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觉不自觉地迎合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拒斥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自觉不自觉地把当今领导人讲话、中央文件、会议决议当做不能怀疑和否定的不证自明的真理,当做研究的出发点,并用来解读和裁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实质是唯书唯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即权力至上、权力真理的具体表现。对整个社会当今是非善恶美丑彻底颠倒的严重现象缺乏识别力、辨别力,批判力,且随波逐流,甚至助纣为虐。

 

  拒斥世界观改造,不懂得究竟为什么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当做普通学科,只是同个人的职称、奖金等名利地位紧密联系起来,精致利己主义同样严重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作风浮躁,急功近利。不认真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基本著作,用第二手资料甚至用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停留在词句上,一知半解、肤浅、片面、简单。不认真研究中国社会现状,回避当今中国社会及其尖锐、激烈的所谓“敏感性”的现实问题。不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如对中国极其严重的腐败问题,至今没有看到一篇见解深刻、独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研究成果。极其缺乏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科学的推理方法。许多著作、文章中偷换概念、推理混乱等违反形式逻辑规则的现象极其严重等等。近几十年来特别是2004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点和教授、硕导、博导数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研究成果也是堆积如山。可实际上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和研究生究竟有多少呢?

 

  方世南教授、博导顶着那么多的头衔、荣誉而且发表在顶尖报刊上的文章就如此水平。全国类似方世南教授这种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授、博导还少吗?如此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不重视自身世界观改造、不重视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能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吗?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吗?

 

 

  附:点击“阅读原文”:《方世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网名:
    主办:
    宗旨:
    说明:
    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
    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
    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
    主要板块:
    ● 建言献策:

    ● 决策支持:


    ● 民意反馈:
    国策建言、百姓话题、企业参谋、人生益友,从四个方面出谋划策;
    时事聚焦、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国情资料、读史明智、他山之石、资料库等,登载相关参考资料;
    政策点赞、建言点赞、热点排行等,反馈民众评价。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