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杨莘: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点击:  作者:杨莘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1-04-28 09:26:16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新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家教家风的一系列论述。

重视家庭则定当主张治国自治家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特别是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要重视每一个家庭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正在有力地指导全社会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探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树立好新时代家庭观应当成为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笔者看来,优良家风能够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影响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是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的四大核心论点。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要靠优良家风夯实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曾谈到,“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单纯的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这句话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将家庭建设放在社会建设的整体视角下加以考察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逐渐形成的一条重要治国理政经验。今天我们所推进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兼具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体现了法治、德治结合并举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并且能够产生治理国家的作用,归根结底要靠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建设和完善。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人的原子化效应凸显、社会上“熊孩子”“熊家长”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的现实社会环境中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在笔者看来,切实发挥好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的社会功能与文明作用是一条必由之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我们今天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强调要“成风化人”,实际上“成风”与“化人”这两者有着时间上的继起性,唯有先“成风”才能后“化人”。具体来说,这十六个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作为个体的公民才能在这种良好风气、良好氛围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准,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水准的有效提升。

优良家风推动公民道德提升,其原因就在于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与道德的养成规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存在优先于个体性存在,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又是家庭能够起到塑造人的道德作用之根源。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无视社会性的个体,充其量不过是生物而并非是人,所以“真正的人”首先是社会性存在。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影响往往都居于基础性地位。如果一个人在幼年和少年之时家教好、在成年之时的“八小时之外”家风正,那么其在社会上就能对应当履行的道德规范做到自觉地予以遵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等名言警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倘若今天社会上饱受诟病的“熊孩子”能够在家庭中养成了道德,又怎么会在社会上添乱、在校园中霸凌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新闻媒体发起了“我家的党员”征文、播出了“家风是什么”专题、开设了“家书与家风”栏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通过走、转、改的进一步深入,充分认识到家庭美德在实践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从家风、家训、家规这些日常生活入手“以小见大”进而弘扬社会公德,可谓深刻把握住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

党风廉政建设要以领导干部优良家风为支撑


将领导干部优良家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支撑,进而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作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在我们党一百年的光辉历史上,有许多革命家、政治家的家风故事广为流传。他们勤政爱民、清正廉政的崇高革命风范,与拥有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毛泽东同志为革命事业牺牲了杨开慧等六位亲人,担任国家领导人后,他明确对亲属们阐明了自己“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家风。在《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中,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家风的赞许。

反过来看,家风败坏必然对党风政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打虎拍蝇”的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腐败案例呈现出“全家腐”“家族腐”的特征,值得我们深思。在十八大以来几部反腐倡廉专题片中,人们看到诸多“大老虎”的身后,都站着“贪内助”甚至“贪孩子”。这一现象警示我们,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的家风抓起,切实盯住“家里人的腐败”对领导干部的侵蚀。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时,语重心长地指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败坏的家风,一定是无限逐利的、希冀鱼与熊掌兼得的,到最后只能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本想着福星高照,结果家破人亡。”

这正反两方面例子启示我们,在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方面,纪检部门、组织部门应当将党员领导干部家风作为干部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方面抓实、抓紧了,家庭、家族腐败等不良现象就能够得到有效遏制,一批可能滑向腐败深渊的干部就能得到挽救。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信仰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家庭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裸官”进行清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利于确保“关键少数”及其家庭在政治上保持对党、人民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忠诚。

 

树立文化自信离不开优良家风、家庭文明


树立和坚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人所认同的“家”,超越了西方社会学学理意义上“家庭”的概念,同时是实体上的家庭与精神上的家园,因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在《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的开篇,就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家庭具有“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的三大社会属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形成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为主要内容这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必将丰富我们今天所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日前,河北省河间市等十五个单位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以先行先试的思路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以期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可谓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对封建主义家庭文化和资本主义家庭文化的双重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其社会制度根源是社会主义,因而必然会体现出与封建主义家庭文化、资本主义家庭文化的相异和超越之处。

不可否认,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文化,然而这一继承,只能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前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以妇女“裹小脚”“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长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家庭等级森严缺乏民主等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家庭文化糟粕是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必须抛弃的东西,绝不可以任由其打着“国学复兴”的旗号卷土重来。

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我们还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搭乘全球化的便车进入我国国内,以“西方先进理念”的面目冲击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树立和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错误思潮正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产生着负面影响,盲目尊崇“富二代”“官二代”、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崇尚奢侈消费等不良社会现象警醒着我们必须树立我们自己的家庭观自信。

事实上,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史上,这一旨在消灭人剥削人的运动与制度追求的女性解放、主张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念等,本身就是我们今天家庭观自信的重要来源。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应当包含并大力弘扬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团结和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建“五好”家庭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先进理念。

家教家风建设能够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树立,能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之密切联系,可以从培育和践行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盖因这一价值观具有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检验且在实践中发展的非封闭性特征,将来可以在适当时机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之外增加家庭层面的价值观,补充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的主要内容;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最贴近人的生活这一优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即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所言的“微观世界”中潜移默化,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早已基本不再具有“礼教等级”属性,更多地展现了“生活依托”与“精神依托”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贴在墙上,更要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中。回答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家庭应当有着怎样的“精神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进家庭”的方式“进头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切实使得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理论界关注的是,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时必须注重以家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中的一大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党管农村工作,是过去一百年来特别是党执政以来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主动作为,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挺进乡村振兴主战场,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三农”工作,发挥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制度优势,才能够巩固农村基层阵地不涣散、不丢失。

现如今,信息互联网已经被消费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取代。互联网最重要的赋能,是每一个网民都能获得话语权,然而话语权并非天生等同于内容正能量。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不断下沉化,乡村中一些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也放大在互联网空间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短视频“博丑”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广袤乡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绝不是单纯地富口袋这一条进路,而是坚持系统思维,多指向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乡村家风建设牢牢抓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不会留白,互联网就可以更加清朗起来并正能量充盈,乡村振兴就必然能够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风文明”这一目标要求。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学者杨莘”,原连载于《中国妇女报》2021年4月20日第5版、27日第5版)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