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国资国企改革 > 阅读信息
梁军: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它也常青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七
点击:  作者:梁军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0-07-10 08:05:56

 

1.webp (1).jpg

原打算出一本书,书名叫《国企改革再评论》。把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国企改革评论文章集合呈现,再以现在的观点与视角,对旧文所涉题材逐一进行二次评论。也许是因为批评味太浓,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单。在此连载,给听得见、听得进批评意见的人,留下值得深思的话题。

 

1.webp (2).jpg

 

2012年3月27、28日,我在《南方日报》分两天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关于国企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
 
今天这一篇“再评论”有点长。如果真的关心国企改革,请耐心阅读完。毕竟,能将国企改革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的文章,并不多见。即使有,也偏学术化,不一定适合国资系统的干部阅读理解。而我这一篇,算是我自己的扛鼎之作。如果您看了,依然没有感觉,没有收获,那算我的错。
 
担心大家没有阅读耐心,中途跑了,今天换一个方式,先上原文,随后再上“再评论”! 
 
原文:
关于国企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

(南方日报 2012.3.27-28)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国企改革的理论,都未能形成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未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
 
以所有制为核心分歧,国企改革理论形成两大阵营:一方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另一方要推行彻底的私有化。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一方,对改革大方向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理论阐述上,依然未能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未能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给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真正意义上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推行彻底私有化的一方,其理论支撑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挟垄断资本主义的强盛,与苏东剧变的余威,在近十年间,已然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派”。十八大前夕,他们以“改革不容拖延”的名义,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理由,以改革垄断行业为突破口,以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领域”为诉求,甚至直接喊出了“对国有资产实施公平有效的私有化”口号。
 
在双方的交锋中,有一些原则性重大理论问题,甚至是一些常识性的基本概念,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扭曲了。即使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一方,也存在概念模糊、语焉不详的问题。争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和平台上展开,导致各说各话,结论离题万里。
 
国企改革的理论分歧十分庞杂,在此仅选取几个最关键的重大理论问题予以阐述。
 
第一,必须明确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者其他什么主义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判断,并不因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有所改变。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即全民所有,消灭因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导致的生产的盲目性,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自由和解放。实现社会主义终极目标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性与伟大性,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予以证实。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不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再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和道路,那就一切免谈
 
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与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做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国企改革实践中,通过抓大放小和战略重组,把国有经济收缩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收缩在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并让出了绝大部分的市场容量和空间,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充分竞争和发展。同时,通过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争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微观实体。因此,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底线,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相一致。任何关于“对国有资产实施公平有效的私有化”的观点,以及变相的做法,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第二,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在本质上的不同。
 
在一般资本主义体制下,生产资料主要归私人所有,市场的主要盈利空间被私人资本占据,及至被垄断资本占据。作为资产阶级“守夜人”的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有效运转,在一些私人资本不愿意进入的行业,在一些带有公共服务性质而不宜由私人资本掌控的领域,通过兴办国有企业来弥补市场空缺。当这些行业和领域有利可图而私人资本愿意进入,或者政府认为适宜让私人资本进入的时候,也会适时地实施所谓的“私有化”。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更多地带有“国有公共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只不过是借助于“企业”的形态而存在
 
在一般社会主义体制下,生产资料主要归全民所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大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有企业一般都要以盈利为目的,这样才能通过国家的二次分配,实现劳动成果最大化地归全民所有。当然,政府对那些私人资本不愿意进入的行业,以及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领域,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责任。因此,不管是理论上还是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应该明确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一样,带有“国有公共机构”的性质和功能;第二类是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和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它们以盈利为目的,更多地带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和功能,以纯粹的企业形态而存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适应现实生产力水平,为了最充分地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发展社会生产力,除了带有“国有公共机构”性质和功能的企业必须保持国家所有以外,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带有“全民所有制企业”性质和功能的国有企业,可以有限度地主动让出部分市场盈利空间。这个“让出”的比例多少才合适,这个底线在哪里,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来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厘定,但是绝对不是无底线的、彻底的。
 
事实上,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除了那些私人不愿意进入和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和领域,政府在许多自然垄断行业、资源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广泛存在。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尤其是人均国民收入居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以及亚洲的新加坡等国家,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遗憾的是,有些人故意对此视而不见,将两种性质和功能的国有企业混为一谈。我们的国企改革方向不能以资本主义国家乃至个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参照系,所有关于“国有企业只需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市场经济要求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观点,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存在的目的
 
第三,必须明确公有制的“所有制”属性与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属性不是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体。
 
公有制的对立面是私有制。这是一组关于“所有制”属性的概念。理论上的一般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完全的私有制,一般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完全的公有制。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并不是完全的私有制经济,也在自我调试和完善之中。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能实行单一的私有制,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对立面是计划经济。这是一组关于“经济体制”属性的概念。理论上的一般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市场经济,一般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融合了一定的国家计划成分。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成分也千差万别。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的欧元区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强力干预市场的呼声和行为比比皆是。在理论界,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力和作用此消彼长。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事实已经证明不能实行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也不能实行完全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当然,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过多地借助于对国有企业的计划指令,确实存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由此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根本不同属性的概念,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主要是公有制企业,也可以有私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可以是私有制企业,也可以是公有制企业。计划经济主要通过对公有制企业的指令计划来实现,市场经济主要通过在法制环境下的自由竞争来进行自动调节。我们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法制环境下展开公平、自由的竞争,通过市场的机制来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战争、自然灾害等情况除外),减少对公有制企业经营的干预,转而通过税收、财政、汇率、利率等政策性手段来实现间接调控,以求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地增长。
 
因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相悖,发展市场经济不能以牺牲公有制为前提和代价所有关于“市场经济就是民营经济”“国有企业违背市场经济”的观点,都属于偷换概念
 
第四,必须明确国企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完善行为和主动适应过程,不是将之作为一种破坏市场经济的特殊存在而予以革除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以巨大的社会代价取得了对“企业”形态的共识。其基本要素包括:在公平的法制框架内,以资本为纽带,以盈利为目的,由资本和劳动要素相关各方形成的,非社会性、非无限责任的契约组合。上述要素的任何一项的非均衡,都将导致企业的消亡。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资本方与劳动方、管理方,相互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一个永恒性的难题。同样是以巨大的社会代价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形成了一整套基本成熟的运转规则和体系。即在一个社会基本认同的法制框架下,企业内部通过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方实施有效的授权与监管,管理方得到有效的激励和信托责任,劳动方得到所需的基本权益保障;企业外部则通过金融监管、行业监管、市场监管、社会监管等,使每一个企业按照内部和外部一组契约的有机结合而均衡运转。
 
上述两个方面的“以巨大的社会代价”换取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经验,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
 
我国的国企改革,就是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个微观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环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内涵要义,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要求,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突破口可以归拢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二是要使国有企业与其所有者即全民之间建立真正的利益关系。国有企业首先是一个纯粹的“企业”,在法律上与其他所有制的企业别无二致。其次,它必须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法律的、社会的、道德的约束。国有企业的股东就是全体国民。全体国民授权政府,政府授权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行使出资人权利。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投入的资本为法律依据,享有出资人权益,负有限责任。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法律已经将之定性为“特设机构”。通过此特设机构,一是切割国有企业与各级政府组成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利益纠葛,使国有企业还原为纯粹的“企业”。由此,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微观主体身份,破解西方社会对我国国有企业“国家资本主义”和“不平等竞争”的指责。二是切割国有企业管理者与现行的非市场化选拔任用体系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管理者真正实现公平、透明、专业的市场化选择,得到全民的认可和市场的认可,并辅之以完全市场化的薪酬与激励机制,破解困扰国有企业的“激励不足”和“高薪腐败”矛盾。三是切割国家财税收支预算与国有企业资本红利收支预算之间的混合关联。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企业一样照章纳税,税后利润视情况定额度上缴专门账户,用于全民福利保障或部分直接向全民分红。由此建立一种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全民监督、全民支持的,超越“社会所有制”与“国家资本主义”任何形式的,最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并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有制形式。
 
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还原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强化其“全民所有”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推进国企改革走向市场,走向科学,走向共赢,走向和谐
1.webp (3).jpg

(以下为再评论内容)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前面几篇再评论文章,都是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嬉笑怒骂,亦俗亦雅。虽触及理论问题,但都点到即止。是不是你没有什么理论功底啊?

确定国企改革研究方向,深入思考国企改革理论问题,由来已久,怎么可能仅流于浅表?在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必须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必须考虑编辑的接受尺度。这我如何不懂?

2012年初,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广东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本人所在的单位,领导要求各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自选主题,提交一批可供省委领导参阅的研究报告。当年10月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因此,院领导进一步要求,研究要具有全国的高度和视野,要抓大题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将最想向决策层表达的关于国企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认识问题,写成了一份内部研究报告,也就是本文的母版。

遗憾的是,也许这份报告太不像一份常规性的政策建言报告,而太像一份理论文章。再者,虽算是一个“大题材”,但是又离广东眼前的实际问题太远。于是,选题被院领导否掉了。

常言道: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也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对这篇报告是十分满意的,因为它抓住并阐释清楚了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而这些问题,远非省内某一战略举措的意义所能比拟。于是,我将报告压缩成4000多字的文章,又给《南方日报》的田东江主任发去(《南方日报》的评论文章一般在1700字左右,此文实在压无可压)。结果很快就得到田主任的回复:很好,马上发,分两次发。

第一篇文章发表的当天,也就是2012年3月27日,下午大约6、7点钟,一个北京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来电话的是时任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苏桂峰同志。苏主任在电话里抑制不住激动地告诉我:一,国资委的同志看到这篇文章,认为写的非常有水平,发表非常及时,反响非常好;二,想不到这样一篇有水平的文章,竟然出自广东(而非北京)一位普通的研究人员之手;三,绕了好大一个弯才找到你的电话,就是想及时向你表示感谢……

这就是上帝为我打开的另一扇窗!从此,我走进了国务院国资委关注的视野。苏主任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的其他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很多研究的便利和调研的机会,也给予我很高的礼遇。我的声音开始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发出。后来,苏主任在进一步了解我的研究条件和处境以后,提出了一个“梁军现象”的说法——在没有任何物质奖励和资源保障的情况下,仅凭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国有企业的热爱,自发地、默默地、长期地进行国企改革理论研究的学者及其行为。

随着学术交往范围的扩大,我结识了一批这种“现象”的学者。在追求真理,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道路上,我们从来不孤独。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专注,更纯粹,更快乐!

关于这篇文章,还有几处细节要交代。

一是文章开篇所言,“迄今为止,所有关于国企改革的理论,都未能形成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未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给出这一极端且负面的判断,当时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振臂一呼。也许(一定)有学者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但是,时至今日,尽管国企改革“1+N”文件已经出台,尽管各类试点已向纵深推进,笔者依然坚持这一判断。

二是文中所提,有人甚至直接喊出了“对国有资产实施公平有效的私有化”口号,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出此言者,是某央企秦姓董事长。这一句话,当时是作为一篇文章的标题,发表在南方某某报上。笔者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早晨,一边吃早餐一边浏览报纸,当这个标题映入眼帘,惊诧万分,恍若隔世。后来上网搜寻,得知该文是某央企秦姓董事长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场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经人整理发在南方某某报上,网上还有某央企秦姓董事长在清华经管学院发表演讲的配图。然而,在我写这篇再评论的时候,在互联网上已经找不到南方某某报发表该文的痕迹。这是网信办清理的结果,还是某央企秦姓董事长或南方某某报所为,无从查证。但是,我不怕我的对手就此告我诬陷。毕竟,发出来的东西,总有抹不掉的痕迹。

三是本文阐述的第一个理论问题——必须明确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者其他什么主义的“初级阶段”——您不觉得这句话的表述方式很眼熟、耳熟吗?

我提示一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敲黑板,划重点——笔者这篇文章发表于201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生在2013年1月——肯定不是笔者刻意模仿总书记的表达方式。这也是笔者非常自鸣得意的一件事情。

在后来给企事业单位讲课、作报告时,笔者用这样一句话表达感想: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和总书记心连心

最后透露一点好玩的信息。文章发表以后,在互联网上引起较大的反响,引发网民的猜测和讨论。在北方人看来(广东人认为岭南以北即湖南开始,就都算北方了),在广东这么一个比较唯利是图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鸿篇巨制产生?其中一定有玄妙机关......
 
【相关阅读】
梁 军:十年回望,道阻且长——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一
梁 军:反国企的说法,能来点新鲜的吗?——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
梁 军:可以批评,但不能胡说八道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三
梁 军:顶层设计决不可差之毫厘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四
梁 军:重赏之下,未必都是勇夫——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五
梁 军:十年过去,你们都上市了吗?——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六

(作者系广东省国有资本研究会会长、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全民监事”)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