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青年毛泽东2次“北漂”都在黎锦熙家过春节!年夜饭是湖南菜
点击:  作者:草狼档案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1-06-28 11:43:25

 

当中国人身在外地或他乡“漂”时,每逢过春节,都会有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总是希望能够与家人团聚,团圆在一起,辞旧迎新过个幸福的节日。解放前毛泽东到帝都北京的次数屈指可数,仅仅只有2次。许多人知道他在京城短暂居住,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但很少人知道毛泽东在他乡北京过了2次“春节”。

 

 

毛泽东第一次去北京,与恩师杨昌济的引荐分不开的。

 

1914年春毛泽东20岁进入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该校他结识了导师杨昌济先生。杨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并在德国考察几年,他宣传新学新政,主张进步思想。他的世界观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巨大。在校期间毛泽东与其他同学经常到杨昌济家里,讨论新文化、新思想等等,受到杨先生的喜爱。杨昌济非常看好毛泽东和其他两位同学“将来必将成为国之栋梁”,所以他很爱惜自己的得意门生,在很多方面都会照顾到,包括给毛泽东推荐工作。

 

19186月杨昌济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哲学系伦理学教授。他举家迁往北京后,一边工作一边为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筹措留学经费。8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杨昌济就引荐他到了北京。

 

一,第1次“北漂”在北大工作接触马列主义,在香炉营过春节;

 

毛泽东18岁时在湖南当过半年兵,来北京之前在长沙算是小有名气。1917年南北军阀混战,北军溃退,南军还没到长沙之际,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组织过青年志愿军,联合军警开枪射击,加上放鞭炮吓退守城北军。北军溃散,纷纷缴械投降。这让周围的师生称赞道‘毛泽东浑身都是胆’……

 

但离开了长沙毛泽东开始“北漂”,新的环境都是很陌生,加上毛泽东家境一般,身上也没多少钱,以至于他到了北京城里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只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

 

819日毛泽东到达北京后,没有地方住,所以最初暂住在豆腐池胡同恩师杨昌济先生家。一来可以得到恩师的照应,同时也为找工作提供了方便。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走得很近,两人时常会交流一些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也为两人往后的自由恋爱提供了机会。

 

 

除了毛泽东之外,新民学会中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也来到北京,分住在湖南会馆等地。由于大家分散居住,毛泽东又负责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与他们联系起来十分不便。不久,毛泽东就搬出了恩师杨先生的寓所,与蔡和森、肖子升、罗章龙等其他7人一起搬到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东夹道7号,8个人挤住在一间小屋里。屋子空间很小,他们只能共炕共被而眠。

 

后来在延安,美国作家斯诺采访毛泽东后,他写了著作《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里面记述了毛泽东自述首次到北京:

 

“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都挤在一个炕上睡觉,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想要翻身,都得预先和两旁的人打个招呼。”

 

几个人合住在一起,可以节省不少开支。除了住之外,最关键的是生活开销。毛泽东有了杨昌济的引荐,加上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书面推荐,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给他安排了图书馆助理员(当时这个职位叫“书记”,与今天书记概念不同)的工作。10月开始,毛泽东在北大红楼图书馆正式上岗,工作内容是管理15种报纸,清理书架,打扫卫生,登记阅览者的姓名等等。每个月有8块大洋的薪水,这样毛泽东生活上的经济来源总算有了着落。

 

 

北大红楼图书馆,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当时北京的物价是大米每斤3.4分钱,猪肉每斤12分钱。所以“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费,足以维持小康水平”。只是毛泽东并没有结婚,也没有家室,所以8块大洋的工资虽然不算高,但生活基本上有了保障。

 

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压力不大,甚至相对轻松,加上毛泽东所任职位比较低,在北大留洋硕士博士成堆的校园里,很多人对他甚至瞧不上眼。《毛泽东自传》中写道: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在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得有几个是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我很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这时的毛泽东有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想与一些领袖、学者畅谈、交流一些对时政的看法时,这些人往往都会采取轻视或不屑一顾的姿态。有一次在胡适的讲座上,毛泽东斗胆向胡适提了一个问题。胡适直接问是哪个系的学生?当他得知毛泽东不是北大学生时,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大佬没有回答提问,顾左右而言他……。但毛泽东对此并不气馁,在北大有着各种各样的讲座,他依然会坚持去旁听。

 

此时正是李大钊向中国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黄金时期,他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些新思想对年轻的毛泽东影响巨大。

 

 

青年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北大红楼第二阅览室

 

由于在李大钊手下工作,毛泽东得以在他的指导下接触各方面的图书馆工作。这让毛泽东不仅能够快速方便地了解当时新书刊信息,而且也使他有机会和李大钊讨论马列主义革命思想。每当李大钊去开讲座时,毛泽东作为助手在边上旁听。这些都启发和促使了毛泽东在思想上,迅速转变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除了工作之外,毛泽东在北京还有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叫黎锦熙。后者比前者大3岁,年龄相差不大,但他们之间亦师亦友。毛泽东这次到北京,跨年过春节就是在黎锦熙家度过的。

 

说起黎锦熙许多人大都比较陌生,因为与毛泽东交往的许多文人与学者中,杨昌济、徐特立和章士钊最有名,黎锦熙相对来说是最低调的,但后者却是与毛泽东密切交往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

 

黎锦熙字劭西,是湖南湘潭人,1911年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毕业之后,任湖南省督秘书。由于其本人书生气息浓烈,加上看不惯政府中的各种腐败,便辞去官场职位,专心从事历史教育工作。 1913年毛泽东在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次年并入第一师范)后,就认识了黎锦熙,两人是老乡而且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就格外聊得来,共同语言更多些也更亲密。在长沙的2年里,他们俩渐渐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1915年秋初,黎锦熙赴北京任职,受聘为北洋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住在北京香炉营西巷湖南会馆内。此时毛泽东会经常与他通信,毛泽东称黎锦熙是“可以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的良师益友。而黎锦熙认为毛泽东是“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北京湖南会馆

 

当时的毛泽东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从后来公开的信件中,可以得知毛泽东当时喜欢与黎锦熙讨论的问题相当广泛,从人生观世界观,到国家大事及各种新思潮;从古今中外到天文地理等等无所不谈。

 

1918年下半年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参加工作,在工作之余也会去香炉营拜访黎锦熙。跨年后,191921日毛泽东与其他好友来到黎锦熙家共度春节。由于是老乡,大家相聚在一起过春节会特别热闹。

 

北方人过年必吃饺子,但毛泽东和黎锦熙都是湖南人,所以都不喜欢吃饺子。他们按照家乡的口味,做了一桌子湖南菜,特别是黎锦熙夫人烧了一碗红烧肉,让毛泽东赞不绝口,把年味搞得特别浓厚。在过节的同时,黎锦熙将他写的《国语研究调查之进度计划书》改订本,送给毛泽东观阅并希望能提点意见。

 

到了312日,家乡来信毛泽东母亲文素勤病重,于是他就辞去了北大工作,回到湖南老家侍奉母亲,第一次“北漂”就此结束。这次北京之行,毛泽东可谓是收获很大,一是他与杨开慧开始了爱情的萌芽,二是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新思想。这两点给毛泽东的人生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二,第2次“北漂”组织驱张大会,再次在黎锦熙家过春节;

 

19183月开始,皖系军阀张敬尧开始担任湖南督军兼省长,上台后他作恶多端,伙同他的三个兄弟张敬禹、张敬舜和张敬汤,恣意施行暴政,烧杀抢掠,欺压百姓,滥发纸币,搜刮民财,盗押矿产,强种鸦片,纵兵抢劫,鱼肉乡里,无恶不作。民间流传“其弟张敬汤强买商物,不给分文,事尤屡见”,“人民流离转徙,至今未复。死不能葬,生无可归”“杀人之多,动则数万”湘人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引发了湖南全省人民的愤怒。

 

 

《湘江评论》

 

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19197月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创办了 《湘江评论》报纸期刊。内容大都以“宣传最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对国内外最新的革命形势进行分析,报道,评论等等,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封建反专制,积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意义,开始宣传民众大联合,指出发动人民群众才能让革命走向胜利。这是形成“人民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雏形。

 

创刊号寄到北京,受到李大钊与胡适的高度评价。前者说“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为深刻的刊物。”后者说《湘江评论》最精彩的在于议论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地。这是由毛泽东亲自担任主编的报纸,前后一个月总共办了四期,社会影响面比较大。由于报纸内容言辞激进,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查封,《湘江评论》被迫停刊。湖南各界纷纷发起了反对张敬尧统治的运动,开展了“驱张”斗争。

 

一时间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包括大量进步青年学生。毛泽东在湖南学生联合会上说道:北洋军阀内部直系与皖系 互相内讧,正是驱张的大好时机,青年人要做驱张运动的骨干。《湘江评论》受到查封后,湖南学联也被牵连遭到当局强行解散,这让矛盾更加激烈。

 

为了直接向北洋政府提出“驱张”要求,19191218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青年请愿团到达北京,住在福佑寺(现西城区北长街20号)内。不久他们在此组织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驱张运动”。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北漂”之行。

 

 

驱张运动

 

到达北京后,毛泽东与各代表成员协商在福佑寺后面,组成了“旅京湘人驱张各界委员会”和“旅京湖南各界联合会”。他们非常重视新闻舆论的力量,便由毛泽东和罗宗翰一起,组建“平民通讯社”,开展驱张宣传。毛泽东担任社长并且起草了大量“驱张”文稿,通电,宣言,等等,分送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各报发表。将张敬尧的恶行及暴政信息加以传播。

 

1228日,毛泽东等人组织在北京的湖南湘乡会馆前召开“旅京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湘籍名流,大学教师,国会议员,学生,商人等等上千人。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慷慨激昂,热血澎湃的演讲,高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把驱张动员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跨年后,紧接着1920118日,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等十多人又齐聚陶然亭,召开会议商讨“驱张”策略。大家广开思路、广聚智慧,对“驱张”运动的一些具体问题献计献策。

 

 

驱张新青年在慈悲庵外大槐树下合影,(4)为毛泽东

 

219日为农历除夕,毛泽东第二次“北漂”又一次在黎锦熙家共度春节。这次过年毛泽东还是不喜欢吃饺子,除了有酒之外,还得要有老家的湘菜,年味才更加浓烈。毛泽东虽然没有收入,但黎锦熙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为了庆祝新年,好酒好菜吃的丰盛一些是必须的。

 

他们再次做了一桌子湖南菜,有辣椒有鱼有肉,然后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兴致勃勃地讨论新文化运动、社会运动与改造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驱张”运动上,他们达成一致意见。有人说:志趣相投的两人,必定成为一生的知己好友。确实如此,毛泽东与黎锦熙的师生友谊绵延了63年之久。

 

由于毛泽东等人“北漂”在北京卓有成效的组织、宣传和不依不饶的坚持,这场斗争便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驱张”运动。在舆论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于19205月决定处理张敬尧。 6月张敬尧带着亲信部队逃离长沙。前后1个月时间,张敬尧在湖南的野蛮统治就此结束。

 

春节是一年中,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毛泽东两次在北京“北漂”,都是在“亦师亦友”黎锦熙家过的春节。那时候他并没有成家,也没有立业,一切的征途还刚开始,正在扬帆起航的路上。那时候他意气风发,精力旺盛,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两次“北漂”,让他从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坚定地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为寻求、探索、实践和检验救国救民的真理,奉献了一生!

 

--本文完--

 

参考资料:

《毛泽东自传》,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传》 作者:罗斯·特里尔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年谱》;

 

作者:草狼档案   来源:今日头条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