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法: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乡村振兴,直接受益者是谁?当然是村民;主体是谁?当然是村民及村级组织。这是毋容置疑的。
既然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是村民、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及村级组织,政府就应以尊重主体、依靠主体、激励主体、协助主体为基本原则,而不是越俎代庖。于政府而言,正确的行为应该是:谁有积极性,就优先资助谁;谁做得好,就大张旗鼓公开透明的奖励谁。常用的办法就是:“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而不是用“强制性”的措施逼迫村民及村民组织干、或财政花钱求村民及村级组织干、甚至自己直接上阵替村民及村民组织干。前者,四两拨千斤;后者,千金拨不动四两。
举两个例子说明吧:
例一:2011年,我和孙君等人协助郝堂村搞美丽乡村建设。当时的郝堂村进出的路是很窄很窄的羊肠小道,村民强烈要求把路从2.5米扩宽到7米,修成水泥路或柏油路。区委书记王继军说国家有“村村通”的政策,就让交通局修吧。我们则建议让村干部动员村民先修成7米宽的石子路,一公里补助12万,等村民把7米宽的石子路修好了,再交给交通局升级成标准公路。相对而言,这会是又快又好又省的办法。王继军书记采纳了这个建议。
郝堂村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把拓宽路基的任务分解到户,村集体从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借款买机器加工石子,平均每公里石子路只花9万元,10多公里石子路,一个月就干完了,果真是又快又好又省。如果是让交通局把路扩宽到7米,占地要花钱、动土要花钱、砍树要花钱、扯皮的事多得去了,都很花钱。如果是让交通局修一公里7米宽的石子路,估计30万元也拿不下来;而村民自己修一公里7米宽的石子路,仅9万元就够了,政府每公里补12万元,村民每公里还赚3万元。“村民我要干”与“政府要村民干”与“政府替村民干”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例二:这是发生在我自己的村子(湖北省监利市汴河镇王垸村)的故事。2019年洪湖被确立为国家级的生态保护区之后,洪湖的众多子垸、围栏统统退田还湖,王垸(王垸村)是洪湖西(监利辖区)唯一保留的一个古垸子(有年头的古村)。当洪湖里的子垸、围栏等全部推平之后,王垸防洪堤就失去了防洪水、防风浪的屏障。2019年7月我回王垸村时,洪湖水位接近27米(海拨高度)了,大南风天,洪湖白浪涛涛,直接拍打在垸堤上,村书记李花清组织村民买回5000多米油布,数百人日夜守护大堤,市委韩旭书记等领导也坐阵现场。村书记李花清和村民们强烈要求政府在堤外做一个50米宽、26米高(海拨高度)的护堤平台,种上荷花莲藕,构筑天然屏障以保护大堤的安全。
市委韩书记鼓励村民先干起来——民办,政府再想办法支持——公助。李花清书记不等不靠、说干就干,村集体从王垸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借款300多万元,组织两台大型吸泥机,仅用半年时间就把一个1500多米长、50米宽、26.3米高(海拨高度)的护堤平台建成了,还在护堤平台上种上了荷花莲藕。王垸村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的主体性、自主性受到了县市省各级领导的赞扬,王忠林省长批示有关部门“以奖代补”,王垸村干部群众喜出望外、感恩戴德。这事如果是“公办”的话,就得层层打报告、层层调研、层层评估、立项…专业机构设计、再招投标…督办等等,估计三年难成,三个300万也不够用!
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民力是无穷的。政府推动乡村振兴,一定要以“尊重主体、依靠主体、激励主体、协助主体”为基本原则,以调动基层干部群众“我要干”的积极性,绝不可越俎代庖。坚持这个原则,乡村振兴就能四两拨千斤:反之,乡村振兴一定是千金拨不动四两。
千金拨不动四两长期化,财政就会债台高筑,越筑越高,债务超过漂亮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乡建院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