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鲁原:如果中国的教育这样改革
点击:  作者:鲁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9-16 09:34:09

 

1.webp (8).jpg
 
随着教育部主要领导更新,为更好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教育走上健康之路,为教育大发展呈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表现在人民生活富裕幸福,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人民具有喷薄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又源于教育,确保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本文就中国教育改革谈谈个人见解与建议,抛砖引玉。

【导读】本文谈8个问题:


一  改革学校的评判标准;

二  改革大中小学校学制;

三  改革课程;

四  怎样实现7~9年级的课程改革;

五  入学、升学、毕业等机制的改革;

六  上大学的改革: 

(一)怎么上大学?(二)高考考什么?

七  大学管理的改革;

八  教育中的德育。

 

一  改革学校的评判标准

教育的本来目的有三个,也可以说分三个层次。

第一,是培养生活技能,使之能在世上存活下去。当然,不上学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到生活和劳动本领。但受过教育与没有受过教育总体上讲其生存能力强弱和生活质量会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是“读死书”,读得不会生活,寻死觅活,“躺平”,那就反而不如没读过书的老农,老妇,那样的话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老农精神很健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如果躺平就没的吃了,大家都没得吃了。

第二,使之不但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还因为在受教育之后,能力和激情都大增,因此还能服务于他人,成为大众中的佼佼者或管理者。当然,他可以服务于大众,也可以服务于小众,既可能做的是公益的事,也可能做的是公害的事。

第三,是培养特别善于发现、研究和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的人,为了心中的目标这些人可以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生命地奋斗和创造。他们中许多人悲天悯人,人生目标是能为祖国甚至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造福。他们当中也有的人公德不行,自私冷酷,他们只为自己或小众,甚至危害大众。

由此可见,教育的本来目的应当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爱好和能力,创造公平和自由的条件,帮助、促进受教育者首先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尽力成为能为大众造福的人

评判学校是否成功,就应当从这里出发,而不能看有多少人考上国内外名校,产生多少论文,论文登载到国内或国外什么级别的期刊上,有多少外国留学生,有多少教授,有多少实验室,学校占地面积多大,学校有多少资产,校长是什么级别的官员,有多少学生到西方留学去了,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多寡……,这些“标准”多是形式,有的仅仅是硬件,完全不能代表学校的教育水平,应当完全摒弃这种简单、表面化评判学校的标准。

学生的实践结果才是衡量评判学校水平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在校和毕业后对社会和人民大众的作用、影响、贡献越积极,越重要,越大,这样的毕业生越多,说明教育越成功,就是一流学校。次之就是二、三流甚至未入流学校。

现在网上广为流传中国以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五所大学为国家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做出重大贡献,受到国人称赞。而最有名气的清北却是毕业生争相留学美西,并且其中相当数量不回国了,效力欧美,国内“一流学府”广受国人诟病。

教育要改革的第一就是学校的评判标准,从教育系统,从舆论都要端正,这是大原则。如果偏离了,越改革越不得人心。就如同教育产业化的结果使得教改越改越错,令全民更加诟病一样。
 
二  改革大中小学校学制

现在的学制太长,6岁上小学,22岁大学毕业,如果读硕士、博士,毕业已经接近30岁,工作到60岁,上学就占了几乎一半,人生精力最旺盛的7到30岁被占用到无休止的做题、记忆、考试当中,大好年华被“教育”占用了。我们应当认真地想一想,一个人真的需要这么久在校学习吗?这样做对人类自身最有益吗?

被尊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从小只上过四年私塾,后有机会上小学时已经12岁,由于他勤奋、聪颖、善于学习,两年后小学毕业,三年后中学毕业,又三年后大学毕业,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共才八年。但八年的学习生涯并没有影响他的成就。大家熟知的是,他仅仅用4年在崇山峻岭中建成了当时具有世界级难度的京张铁路;不为人知的是,他刚投入铁路工作5年,就在汹涌的滦河上建成了长达670米,16个巍峨桥墩的钢结构滦河大桥,至今大桥傲然挺立。

大家熟知的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一共才六年,接着考入大学,四年后因故回到乡下家中,而他在力学、数学、光学方面的众多发现就是在仅仅上了十年学,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实现的。按照我们现在的学制时间,八年才初二,十年才高一。

中国和世界各领域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他们不但在课堂,还特别善于在生产、社会、科学试验中学习、实践,创新,最后成为大家,甚至是伟大的人物。

现实充分证明:学制可以缩短。学子是否成功主要不取决于学龄长短,而在于理论尽早与实践结合,因此较多地缩短现有教育学制有利于促进结合
 
建议改革学制如下:

缩短学制。将现有小学和中学12年合并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或者八年一贯制),大学4年(或者3年),上学时间缩短至13年(或11年),即19岁(或17岁)大学毕业,随即参加工作。


缩短学制有人担心增加就业竞争,排挤成年人工作,这完全是因噎废食的想法。就业是行政管理部门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担心就业压力大而故意延长学龄,这是浪费了人类的青春和才华,延缓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读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制度从大学剥离。大学不再设硕、博研究生部。大学毕业生如果想继续读硕士、博士,须参加工作,在工作中报考继续学习硕士或博士学位。能够授予继续学习者以硕士、博士学位的单位(生产企业、研究单位、科技公司)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经考察后授权,其各单位的研究生研究计划受科技部指导,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相一致


从大学剥离读研可以使大学专心致志地教学,让教师教授专心致志地教书育人。避免出现导师漫不经心,研究生混日子拿文凭,不出效率和成果的情况。

剥离之后,研究生就成了单位拿工资的劳动者了,边工作边进修,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问题,如果导师及研究生效率低下,那单位是不会容忍的,因为单位要讲效率和效益。
 
三  改革课程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程应当进行重大改革。

1~3年级设五门必修课:语文、数学、自然及常识、品德、体育。必修课不可改换或停学。设二门自选课:音乐、美术(学生自主选择上或者不上,上课没有考核)。

1~3年级的五门必修课的内容教给刚上学的孩子们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对数字的认识,对大自然及生活中许多现象的认识,让孩子们尽早认识文化和自然现象,培养对祖国文化和大自然的热爱和兴趣,获得最基本和必要的知识,最基本的文明、劳动、自立的习惯。体育课着重开展游戏,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内容应当更贴近生活,让孩子们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开始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增长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们不再是扫帚倒了不扶,回家就是小王子、小公主被侍候着。知道跌倒了怎么办,同伴遇险(如溺水)了怎么办,老人突发疾病或突发事故、灾难发生应当怎么求救,怎样过马路,怎样使用家用电器开关,燃气灶开关,和长辈上街买东西会算账,知道洗手应当打肥皂然后搓手,而不是不洗手就拿东西吃,或者只是水冲一秒钟,在衣服上擦一擦糊弄自己等等。让孩子们迅速地融入到生活中,而不是产生一群什么都不会都要依靠父母的“低能儿”。
 
4~6年级设六门必修课:语文,数学,文化课(综合历史、地理、社会、哲学等),自然及技能课(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活和劳动的必要的简单技能、知识等),品德、体育。设三门自选课:外语,音乐,美术

文化课针对人类文化、文明广泛的领域,主要是文化、社会、精神层面的知识,认识国家、民族、人类、世界、地球、宇宙发展的历史,成就,文明及发展规律等等,比过去只学历史地理视野更开阔,更接近事物发展的真实。

自然及技能课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更有利于解释和揭示自然现象的真相,比如人的进食、消化直至排泄,这里面就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知识。人为什么会有病,又会好了或死了?那就可以从自身免疫功能及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去认识和解释。以及重要的生活和劳动知识及技能等,这样才更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真实情况。

增加技能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中实际问题,并且能自己动手解决。比如学习做饭炒菜、洗衣服、家中的照明短路了会修理,看说明书并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看说明书会组装各种家具、用具,会网购车票,预约挂号,明白下雨天为什么不能靠近积水的电线杆附近,……这样会培养学生更自信,增强动手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外语设为自选课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将来终其一生可能都很少会用到外语(况且翻译软件不断更新,水平很高),因此不应当强迫全体学生都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学外语。但是一部分对外语感兴趣的学生,甚至想将来自己要学的和从事的事业必然要用到外语,那他就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外语课。

体育课应当增加集体体育项目。看中国奥运金牌就可以知道,个人项目比较突出,而集体项目常常是短板,因此应当通过体育从小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奋斗、集体配合、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培养懂得配合的团队精神。
 
7~9年级基础必修课减为三门:语文、品德、体育。同时由学生自主选择最少1门最多4门专业必修课。也就是学生最少可以仅学习4门课程。

专业必修课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最喜爱的、甚至将来愿意从事的行业来学习。比如特别喜欢物理,或者数学,或者中文,或者戏剧,或者中医,或者军事等等都可以。专业必修课学习半年后允许学生改换专业,或者停学某专业,但最少必须保持1门专业必修课。

为什么对课程做这么大的改革?7年级就少而精地“偏科”了?是为了让学生早日发挥出自己的天性和才智,用功地学自己最喜爱的。

教育不是万能的,想教得学生无所不会既没必要也没有可能,中学设那么多固定的课程让学生啃,学生负担很重,关键是阻碍了学生在他有兴趣爱好的课程上学习发展的可能性,总体上延缓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已经到了对课程果断改革的时候
 
2500年前的鲁国少年鲁班即跟随父辈学习修桥盖屋舍做家具,他后来不但发明了我们熟知的锯子,还发明了许多工具,如墨斗,刨子,凿子、石磨,锁、云梯等非常实用的器具流传至今,对中国土木工程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古籍还记载鲁班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借助风力的飞行器。还刻制过立体的石质的“九州地图”供人们认识当时的世界。

鲁班没有泛泛地学习很多领域,比如他对农业就不专攻,但专攻土木工程,并持之以恒,终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几千年来被中国人民尊称为“土木工匠的祖师爷”。
 
上世纪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小家境清贫,爱玩好动,别的功课有时不及格,但数学却展露出慧光,初中就解出了历史上的难题“韩信点兵”。后因家境困难上不起高中就开始站柜台当售货员,学校的办事员,并得过伤寒病,落下了终身腿的残疾。但他特别喜爱数学,时刻注意收集数学著作,刻苦自学钻研,在他刚20岁的时候就在当时《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对著名数学家苏家驹的一个数学问题给予纠正,引起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和喜爱,并把华罗庚安排进清华数学系当助理员(相当于事务员),从此他利用大学里书的海洋的条件,在努力工作之余废寝忘食地学习数学,旁听数学,不断实践,终于成长为蜚声中外的著名数学家。

鲁班和华罗庚成长和成功的例子至少告诉我们:
学多少门功课不是关键,关键是对最喜爱的事情是不是专攻了。

上学的时候有的学科成绩不理想,但只要有自己喜爱的学科并且钻进去了就好。

家境不理想,只要自己努力,照样可以成功。

可见,在7年级开始也就是13岁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开始学习最喜爱的课程,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最喜爱的专业上,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成功奠基。

为什么允许学生选择1门或到4门专业必修课?因为有的学生只认1门课,那就选择1门课。但有的学生认为除了主选的1门课,还需要几门辅助课,那就可以再选几门课。

为什么还允许学生中途减掉几门专业必修课?因为如果他选了4门课学习了半年,感觉有两门不必要,或者学的多了感觉吃力,想减掉就要允许。

为什么允许学生改换专业必修课?因为少年时期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定稳定,应当允许中途改换。

同时允许能力和精力充沛的学生旁听学习更多专业必修课,这样的学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获批后可以旁听其他课程,不计学分。

通过这样的改革,既确保了专攻发展,又满足了愿意博学多闻的学生的愿望,充分保证人们学习的自由主动性

最后这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有了自己未来的专业和发展方向,不会如过去高考那样,报了十个志愿,十个专业,完全靠碰大运决定,自己无法把握。

这种学制和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是将单纯的文化高中和职业学校结合起来了,从书本和实践两方面学习。 同时避免“初升高”的巨大压力提前移到初中生身上,保护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样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努力消除现有高中比职高高人一等的偏见,消除高水平学生上高中大学,差等生上职业高中这种不当的分流措施,消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和资本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努力创造平等的机会给每一位受教育者。

7~9年级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定向专业教育的开始,为中国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培植沃土。
 
四  怎样实现7~9年级的课程改革?

学生的兴趣会很广泛,想学习的专业数量甚至会接近现有各类大学,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能解决众多专业必修课的教学问题?

第一,专业必修课都上网课。每一所学校根据学生报名专业,组织安排,每位学生都有一台小型电脑(一体机)线上上课。

第二,专业必修课实行全国统一教材,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各门类大学教师及专业研究人员、教育科研单位、科学、教育出版单位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在一年内完成教材和教学方案编写以及视频录制工作。

如果力量不够,教育部可以组织省、市强力师资人员支援。可以由国务院组织科技部、科协、大百科全书编辑人员、中央电视教育台等相关部委行业专门人才共同参与工作。

第三,学生的测验、考试、评分等实行线上统一进行。网课之外的其他教育内容,比如线下辅导、实验、实习、考察、升级等,由教育部会同省、市、县教育部门规划方案并实施。
 
我国软硬实力虽都有巨大增长,但是关键核心软硬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比如房地产业的产值在国家GDP中比例过大,而高端制造业产值却很不够;高档手机芯片等元器件国产化率很低;高档汽车、飞机发动机几乎仍依赖进口;精密制造、高端合成材料,自主工业设计软件等等都是国家的短板。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并奋力追赶。

所以学校应当按照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的规划和战略需要,根据学生特长,对学生选择专业必修课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能将自己喜爱的专业和祖国最需要的专业结合考虑,而不能放弃引导,完全放任自流。
 
五  入学、升级、毕业等机制的改革

免费入学。国家有给国民以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完全有能力,况且“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所追求的一个核心目标,所以我国应当全面实行免费上幼儿园,免费上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学至毕业,这一政策将非常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给全国人民的一大福音。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着收入不平衡的情况下,对相对困难的家庭孩子更是福音,他们可以获得和富裕家庭孩子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对家庭来说免去了教育负担。也有利于实现国家鼓励生育的新政策。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营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一政策曾有效缓解政府公办力量不足的问题,当年各地铁路、石油、钢铁等企业都办过小学、中学,确保实现应入尽入。同时新增学校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免试入学。一律实行免试入幼儿园,免试入九年一贯制学校,杜绝孩子有特长、孩子家长能赞助学校就会获得优惠或特殊照顾的歪风。发现应严肃处理。

教材本册印制。从幼儿园到一贯制学校及到大学的所有教材,本册等一律用普通纸张常规开本印制,只保留必要插图,取消用高级纸张大开本全彩色印制,不追求形式上的豪华,应当追求内容的上乘,目的是大大减少学生家长购买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学生书包超负荷沉重负担,大大减少国家资源浪费。过去上学一个布书包就够了,现在需要大双肩背或者拉杆箱才装得下。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升级,采用测验学分制。每科每月测验一次(百分制),其分数的1%为学分,期末考试的学分可加成为1.1倍,学年考试学分可加成为1.2倍,第九年毕业考试学分可加成为1.3倍。(比如某学生某课程期末考试得92分,换算成0.92学分,可实得0.92×1.1=1.012分,如果是毕业考试可实得0.92×1.3=1.196分)

一说要给学生减负,有人主张取消学生的考试、测验,这不对。对学生需要保持合理的合适的压力,让学生对学习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完全取消测验考试只会大幅度降低学习质量和效果,其实是害了学生。在7年级以前,测验考试结果不在学生中公布就行了。

由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爱好选择1~4门专业必修课,为了学分公平,无论学生选学几门专业必修课,只取其中最高专业必修课的学分及基础必修课语文、品德、体育的学分计入总学分。即每一位学生都是四门课的学分计入总学分,计分科数相同。

对每科学年学分总成绩设升级标准。学生即使其他各门课程均未达标,但只要有一门课程学分达标即可升到上一年级,只有所学各科课程学年总分全部不达标才会留级。实行这样的制度是为了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但又相当轻松,注重平时学习,避免期终突击和一考定终身,也为了给有后劲或特别偏科的学生以更公平的学习机会。

实行单科跳级制度。某科学分总分在全年级排名名列前茅的学生,如果自己有意愿有能力,可以向学校申请跳一级甚至二级。(不在学校和学生中公布学分及排名,只由学校、老师掌握,并告知家长自己孩子的学分和排名。)允许跳级有助于聪慧优异学生早日脱颖而出,不埋没人才。当然跳级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测验,判明学生能够适应跳级后的学习。

比如某学生单科优秀,虽然他还在6年级,但优秀的单科可以一次跳级到8年级。如果各科都优秀能同步跳级,即可提前毕业。

九年毕业标准。不要求学生三门基础必修课和一门专业必修课全及格,最低是学生只要有一门必修课程的毕业总学分达到标准即可毕业。

九年教育很宽松,自由,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助力发展,这样就给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智力和身体条件、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包括很偏科的学生都以受教育的机会,也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造了脱颖而出的充分条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回归了教育的本意。
 
六  上大学的改革

上大学一直是中国人人生的一件大事,实际上只不过是人毕生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是人为设置了层层障碍和光环,“学而优则仕”正是最大的障碍和光环,不管是在官场或企事业求职首先看学历,必须要达到学士、硕士、博士,越是“名校”越受青睐,可以享受最优的待遇和职位,使得人们虽然视考“名校”为畏途也一定要拼死一搏去“跳龙门”。

关键是人们获得学历的条件是否足够公平?是否确实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事实上由于社会的上层、中层、下层的家庭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胎教”开始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这有违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现在终于到了尽可能实现教育公平的时候了

怎么能消除上名校近乎疯狂的竞争和实现上大学的相对公平?

(一)怎么上大学?

大学应当宽进严出。宽进就是,只要想上大学都能上

有人会说怎么能这样?那不是什么水平都可以来了吗?从本质上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点可能没人否定,但为什么上大学就要画杠杠呢?即使某人的智力或者能力差一点,但只要他愿意学习,就应当允许,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应当是这样。只不过怎么学有差别,后面再谈。

现在上大学是“一考定终身”,虽然有其公平性,但由于教育产业化、资本的介入,贫富的差距等等原因使得校外培训、各级重点中小学、学区房、贵族学校等等摧残了那一点公平,现在教育系统正在全力制止这些不公平现象。

那么,更加公平的杜绝“一考定终身”应当怎么做?可以用:
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学分(占80%)+高考成绩学分(占20%)=高考总成绩学分,按高考总成绩学分入取。(这两种成绩所占比例可以仔细研究后确定)

根据占分比例可以明显看出,学生为了总成绩好,必须在九年学校中努力,即使高考时发挥失常也不至于有大影响

但各地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学分能否保持正常、公平?学校会否为了自己学校学生高学分采取不当手段?

全面开展线上网络教学,线上统一教学,线上统一测验、考试、判分,最终结果应当基本公正。数据在县、区、市都会共享,各个学校都可以相互比较鉴别,如果发生个别舞弊现象在信息时代也很容易被发现曝光和被严肃处理。

实行“网授生”机制

当报考某校某专业人数多于学校招生名额,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排名不够靠前,不能被录取为在校生时,可以采用“网授生”办法录取报名考生

“网授生” 类似于过去的“函授生”,函授生是报名后通过购买学校的教材,在家自学,并可获得学校老师函授指导,有条件学生也可以赴学校请教老师,最后函授生接受学校的函寄考题(或设计或论文),答卷后寄返学校,学校根据答题质量评判是否函授毕业,如可毕业授予学校的函授毕业证书。

网授生完全可以效仿函授生的机制,这样可以确保想上大学的都能上,有效缓解学生考大学及家长忧虑的压力。网授生由于不必在校学习,更自由,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甚至可以同时网授几门专业,没有年龄限制(老少咸宜),给人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网授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向学校申请参加在校生毕业考试或索要考题,如果考试成绩合格,学校可以授予学校书面考试合格的毕业证书(因为在校生是否毕业须综合考核,不单单看毕业考试、设计等)。这样可以有效缩小在校生和网授生的差别,有效缓解万人高考挤过独木桥的压力。

比如大学某专业计划招200名学生,但报名考生达到500人,那就可以录取200名在校生,录取300名网授生。

通过网授生机制实现“想上尽上”,可以解决大学在校生存量有限的问题,最大程度体现教育公平,最大程度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促进提高国民素质。
 
(二)高考考什么?

现在高考科目基本上是3+2或者3+3,也就是让考生把整个中学课程全部复习、背诵、做题、猜题N遍,这样做确实巩固了所学知识,但基本是死记硬背,使得备考这半年或更长时间教育停顿了,不符合知识和教育应当连续、发展、创新的使命。

高考的语数理化外等课程在9年里经过多次测验考试,掌握的程度已经摆在那,没有必要通过高考强化复习和考试,造成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包括全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应当全部废除当前高考内容。

那么考什么?只考三道题。

在学校第7、8、9三个年级已经设立了专业必修课,学生已经对所学专业有了兴趣和一定程度的知识,将来很可能从事该专业工作,就应当考与此相关的,综合检验学生经过九年学习后的悟性(理解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只考三道题。第一天考第一、二题,第二天考第三题,每天考试都可以延长两小时
第一题,就考生报考的专业出题,判断其对题的理解能力,是否能归纳并条理清晰地写出主题,中心思想,要点,难点,发现了什么问题等。
第二题,结合该专业现状出一道题,看考生能否将该专业目前问题分析得井井有条,切中要害,深刻,有实际意义。
第三题,结合该专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未来发展前景,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创新、发明方案,以合适方式表达出来。

有人可能会认为,考生只准备这三道题,那还有什么可考的?要知道正是这种灵活的临场要求分析判断的题,才能考察出基础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实力。题是一样,但答案会各有千秋,立分高下。这样考才能考核、活跃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考生通过备考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最喜爱的专业上,理论联系实际,考出水平和潜力。


这种高考内容的彻底改革,能消除当前考试的各种弊端,免除考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基本消除高考“临场发挥失常”“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考试以全新的理念——继续教育和深化教育。对学生今后专业的发展极有益处,大学也可以收到成千上万对专业的新思想、创新方案,为行业、专业补充了新鲜血液。

学校还可以从三道题的答案中发现“奇才”,“怪才”,比如华罗庚那样的“珍珠”,学校可以破格录取,让中国人才辈出的通道更加宽广。
 
七  大学管理的改革

大学是学习、锻炼、培养、展现学生能力的关键阶段,我们应当改革掉一切束缚大学健康发展的障碍,让大学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真正的人才之摇篮,而不是外国尖端人才的预备学校,外国“垃圾”的安乐窝,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培训基地。因此对大学应当进行包含但不仅限于下述内容的彻底改革。

⑴ 大学不是官场,应远离“官本位”,所以应当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制度,取消行政评级的标准。这样改革的结果可能让一部分舍不得级别的官员离开大学,可以实现让只想办教育不想当官的人当校长,给校长创造心无旁骛办教育的良好条件,也让学生少了一大块官本位的阴影。

⑵ 让大学与校办企业等盈利性机构完全剥离。如果两相混搅就会让“挣钱”、“利益”扰乱学校秩序,扰乱校长、教授、教职员工的心思,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心血为学校为自己获取利益而“打拼”,甚至成为主业,而立德树人的教育反而成为没有指标的副业。大学热闹地“向钱看”,实质已经被抽丝剥茧。

企业从学校剥离会影响学校经费,因此国家应当保障一心办教育的大学足够经费和生活水准。

⑶ 要严格对学生管理,不能再出现入学先疯玩、休息两年再混个毕业的恶习。中学是普及教育应该宽,大学是功能教育,只要进了大学就必须严。大学严格实行学分升级制,学年末有一门课程学分不及格可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则留级;如学年末有两门课程学分不及格,不予补考即留级;留级一年后仍有一门学年学分不及格者一律退学处理。

⑷ 大学学分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实习课、实践课、创新发明实践、政思课、体育课。

⑸ 实行助学金制度。根据学生经济困难程度分等给予助学金补助,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⑹ 实行奖学金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分等给予资金奖励。

⑺ 对单科优秀的学生实行单科优秀学科奖。无论哪一科,学年学分在全校排名前5均可获得单科优秀奖章、奖状。对有创新发明并获得成果的学生及相关老师均可获得单科优秀成果奖章和奖状,也可以同时授予奖金。

⑻ 对教师的升级评定(指由助教-讲师-副教授……)不以论文发表数量和发表国内国外期刊等级考核,也不以教职年限论资排辈,而是以教授的学生品德、学业、创新成果来考核,越好越多,则升级越快。这样将激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真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如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或者获得各级重要的奖励,学校应授予其教师、教工一、二、三级优秀园丁奖,如彼时其老师已调离、退休或者已过世,亦将奖章、奖状或奖金送抵本人或者其直系亲属。

教工与学生同奖,是为了感谢教工的辛勤付出,鼓励全社会尊师重教,鼓励教工认真而持久的工作热情。这种奖过去没有,但却很有必要,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是在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⑼ 对外国人报考中国留学生一律经与中国考生同等考试内容及标准,不得降低标准瞒混过关。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一切待遇,包括助学金,奖学金、住宿标准、伙食等等一律等同于中国学生,不得有任何特殊(不得巧立名目给以特殊奖学金等优惠)。不准有“异性伴读”存在。再不能以牺牲中国教育和中国人民利益为代价来招揽留学生创所谓“×流大学”为自己贴金了,这种“双重标准”严重伤害了国民感情。哪个官员还顽固坚持这些双重标准,就让他下台。

 ⑽ 严厉整顿、杜绝大学造假舞弊之风。包括学生、教师、教授的各种作业、考试、论文、报告等等所有需要学生和教师自己提供的成果,都不得抄袭。无论是同学的、同事的、网上的,是凡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都属于抄袭,学校应当雷厉风行立校规在公告栏张贴“告示”宣传,一旦发生抄袭舞弊学校应给予严格惩罚,比如对学生以零分论处,对教师计入“黑名单”,影响升级……。

学习、学术来不得半点造假,只有严格整顿学风才能还学校以真,否则劣币会逆向淘汰良币,使大学失去真善美。重塑学风,才能培养出到社会上严谨、认真,绝不造假的人才,才能为改造民风贡献力量。

⑾ 大学教职员工负有教书育人之重任,但正人必先正己,除学识及教学能力之外,其“三观”必先正。不能让一群借古讽今,歪说戏说的人指桑骂槐甚至明目张胆地诽谤、攻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英雄、英雄模范、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这种人实际上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不配称人民教师。社会主义的大学讲堂不能让这些人占据,所以大学必须定期考核教职员工,清除这些人出教师队伍。

教师应当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成为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⑿ 各类大学均设立“创新发明工场”做为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基地。不但工科、理科、农科、生物等实践性强的大学生可以拿自己的创新、发明项目申请来工场实践,研究、制作、试验等等。就是文科、艺术类、非物质文化类大学生也可以带着自己的创作作品申请到工场实践。

这一举措很重要,工场有场所、设备、仪器等物质条件,有教师、工场的各类型工匠指导,有国家资金支持,可以让千千万万的大学生的创新发明思维有了用武之地,激发大学生们迸发创新发明的热情和智慧。

大学可以以众多实验室、实习工场等为基础,做好工场规划完善建设。国家科委应当给予技术和项目的强有力指导,国家应当给以资金的大力支持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他就是凭借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对前人零星经验的总结和自己勤奋的思考,产生了发明的灵感,但他如果是一无所有的平民也难以实现,正好他掌管着监制皇宫中器物,于是他利用皇家场地,和众多工匠一起经过反复制作、试验、改进,终于制成了物美价廉的纸张,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他自己也被封为“龙亭侯”。

大科学家牛顿因伦敦疫情严重,大学还没有毕业就被遣散回到农村家中,除了各种主观优秀因素,客观上他借助家中农庄充裕的经济和场地条件,进行了一年半的科学研究试验,在力学、光学、数学等方面才有了重大的发现。疫情过后,他又回到大学完成了学业,并对他的发现深入研究,最后形成定律和学说。

不但蔡伦和牛顿如此,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在一定的“舞台”上才创造出辉煌的剧目。

中国的大学就应当为中国大学生搭建舞台,帮助他们早日成才。这是重中之重,这个钱一定要给,一定要花在学生创新发明上而决不许挪作他用

⒀ 大学的研究生制度应当怎样改?现在存在着导师很少当“导师”,忙着当“老板”,研究生研究的不多,不得不给导师当“打工仔”;以及在研究生阶段实质性研究不多,研究能力提升不显著,往往只是增长了外语、查检索资料、拼凑写论文能力,有的是混了个文凭,更有甚者拿钱买了个硕、博文凭。

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研究生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和效率,非改不行!但研究生制度应当怎么改?本文前述:大学不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部,即现有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机制完全从大学剥离,研究生部独立或归属于企业、公司、研究院所,与大学没有隶属关系,即研究生制度社会化。这样改好不好?

这样改的初衷是要避免现有研究生制度的弊端,让大学一心办教育,让导师就当导师,不要又要当导师又要顾及产业化甚至营销等。让想继续读硕、读博的学生毕业后去考有研究生培养和颁发文凭资质的单位,真的去边工作边做研究生,拿着工资,做个名副其实的“打工仔”。

这样改的主要问题是导师是留在学校还是也剥离?我的想法是可以由导师自主选择,留在大学就安心教书培养学生,想搞项目当“老板”就离开大学

目前这种学不像学,研不像研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八  教育中的德育

多少年来,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早已不是祖国最需要的或自己最喜爱的专业,而是工薪最高,待遇最好,工作最稳定,最安逸的专业,如金融证券,财经、工商行政管理、外语等等,常常是上千人甚至几千人选一。国家迫切需要的,工作条件艰苦的,收入待遇不见得高的,上升空间慢的专业很少甚至无人报考。有的“顶级大学”毕业生留学美西,毕业后甚至超半数留在国外,不回国报效祖国。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应当说中国从小学开始许多教育工作者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有的人,网传顶级大学校长在向毕业生致辞时竟然只字不讲勉励学子报效祖国,齐唱国歌的场面在视频中竟然被剪掉了。在这些校长、教师的头脑中,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已经被埋藏,被剪辑,取而代之的是极力渲染崇尚个人自由,个人前途命运,极端的利己主义。自己都不问祖国好坏,心目中只有自我,怎么会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呢?

可见,中国教育中的德育这个环节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在如何获得实效方面还很有改进之处。

⑴ 如上所述,让一切三观不正的校长、教师离开教育队伍。这是“纲”,不敢抓住这个纲,修修补补是不行的,领导权、话语权在他们手里,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德育。

⑵  德育应紧密联系实际,不要说套话,宣扬什么应当理直气壮。比如对理想、志愿,应当敢于提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听从祖国的召唤”等口号,这些口号曾经对新中国的青年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他们奔赴了大西北,西南,东北,以及祖国最需要的行业和专业,对建设、保卫祖国起到巨大的作用。众多的海外学子为了报效祖国,舍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待遇,甘冒风险回国奋斗。不可想象,如果当初青年学子们都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后来和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所以应当用新中国无数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与今天社会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地对比教育,不能泛泛地只讲大道理。

应当在学生中旗帜鲜明地鼓励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充分体现出“四个自信”,落实到行动中,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

⑶ 反对什么也要紧密联系实际,旗帜鲜明,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比如对改开以来各条战线产生的很不少的贪官污吏、违规违纪的官员,不能只是一句话,判刑了,查处了,反贪永远在路上,就雪藏了,而是要让他们当“反面教员”。应当选取典型案例,和学生一起探讨他原来什么样,怎么逐渐变化的,变成了什么样,不断产生新的贪官说明了什么,我们要汲取什么教训,我们应当怎样来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三观水平、品德水平,避免重蹈覆辙。

⑷  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社会影响。有的时候教师一堂课不如家长一句话,学校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可是如果现实当中学生父母长辈的实用主义言行,社会上的丑陋、阴暗现象,贪官污吏不断被查处但却仍不断产生,甚至有的教职员工言行不一地谋求不当个人利益,这一切都会造成学生的双重人格,使他明知道应当怎样好,怎样对,但是看到周围、社会,他就难以独善其身了。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校的德育,必须有社会的同步协调。社会有了信仰,有了公德,才能深刻地影响学校。然后互相影响,良性循环,同步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文明的强大支撑。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如果中国的教育这样改革,我预计会出现日新月异的新气象。人人有学上,上学会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来自父母或社会的压力;学习的路径很自然而较少人为束缚的痕迹,是为了大众、祖国也包括自己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其他而学习。那时将会出现如毛泽东主席曾经期望和预言的:中国人民将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局面。
 
谈教育改革理论方面的文章不少,本文着重从实际出发谈应当怎样改,无论观点、内容优劣,期望引起热心人士、教育界人士、领导的思考,期望早日实现符合教育本意本质的教育改革,实现中国教育质的腾飞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鲁原:如果中国的教育这样改革

    2021-09-16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