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地方周末、节假日陷入“工作状态”,甚至年假都不能休、不敢休,法定休假好像成了“空头福利”。加班调休、带薪休假是基层干部最基本的权利和诉求,但部分基层干部却患上“请假羞耻症”,怕领带不高兴、穿小鞋,“羞耻感”成了阻碍权益落实的无形枷锁,这不仅透支干部身心健康,还形成了无效“内卷”的不良风气。要打破“加班=敬业”的迷思,让干部卸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
说到底,“加班美学”不过是披着奉献精神的形式主义“外衣”。工作时长与态度并不挂钩,不能画等号,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加班加点”,反而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的不良反应,这种“熬时间”的自我感动只会催生“虚假勤奋”,并不是真正的奉献。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少单位将是否“自愿加班”、能否“随叫随到”做为隐形的考核标准,干部担心休假会影响晋升或领导评,因此“跟风值班”、“攀比加班”等没苦硬吃的现象屡见不鲜。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常常处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人多岗”的工作格局,时常只能望“假”兴叹,因此合理休假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无效的消耗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落实“纸面福利”,要打破“休不了、休不好”的桎梏。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机制,做好工作统筹,合理安排分工,推行AB岗制度避免“离岗既失序”,破除“离岗恐慌”,让基层干部能够“应休尽休”;另一方面,要摒弃“加班美学”,破除以加班论业绩的思想,更加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不单单只是表面忙忙碌碌实则碌碌无为的形式主义。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底盘螺丝”,是群众冷暖感知的“体感调节阀”,要让“纸面福利”变成现实,让休假权不仅仅只是“装饰品”。
会休息才是会工作,休息好才能工作好。要切实让休假制度真正成为基层干部充电蓄能的“加油站”,让基层干部减压松弦,把“真功夫”下在解决群众“真问题”上,当好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员”,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作者:刘小源,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委组织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