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政建设 > 阅读信息
闫岩:领导干部要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
点击:  作者:闫岩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9-03-18 09:34:41

 

1.webp (13).jpg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种能力,对于各级干部来讲,则是一种责任、一种感情。日常交往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某某会说话”、“某某会劝导人”、“某某善于套近乎”。这里的“会说话”、“会劝导人”、“善于套近乎”,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说话水平、说话艺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会说话”,能够熟练使用群众语言,说小了,体现党风政风,关乎干部形象;说大了,关乎党的事业,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具体到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讲,这也是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增强工作实效的应有之义。

 

一、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是一种能力

 

熟练使用群众语言,反映着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从“土得掉渣”的群众语言中汲取精华,他的语言特色有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口语化、接地气。他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

 

熟悉和了解孔繁森的人都知道,他讲话一般不念稿子,而是用平时积累和练就的一套朴素语言。平时我们到基层调查研究、开展工作,有的同志三言两语就能活跃气氛,让群众讲出真情实感,拿到第一手资料。这是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讲群众语言是一种交流艺术,是一种工作能力。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政治性、原则性强,许多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了遵规守矩、严谨细致的良好作风,但也存在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等思维定势,在推动工作时缺乏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群众认可的方式方法,面对干部群众不敢讲、不会讲、不善讲的问题。我们要转换思维方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和要求,多做换位思考,自觉培养运用群众语言的能力,学会善于用群众观点、群众思维、群众语言来解读政策、交流沟通,讲好本地故事,推动实际工作,为追赶超越凝心聚力。

 

基层处处是课堂,群众人人是老师。群众语言朴实无华,朗朗上口,好听好懂好记。例如,老百姓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概括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把真抓实干比喻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等。华西村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讲“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如此精炼、透彻而又充满睿智的话语,只有对发展有切身感受和深入思考的干部才能讲得出来。这些话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言真意切,闻起来泥土芳香,品起来意味深长。但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长期修炼。

 

讲好群众语言是组工干部的必修课,只有深入基层次数多了,在群众中待的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脑子里装的群众语言才会多起来。要做有心人,平时要注重搜集掌握一些群众语言,记在本子上,闲下来的时候多翻翻、多看看,记在脑子里,从心灵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更好地贴近群众、走进群众和读懂群众,更好服务群众。

 

同时,还要经常地、充分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需求,体验群众的生产生活,体察群众的心理情绪。要选择群众最喜欢的方式,在空间上、时间上也要有讲究。在空间上要力争“零距离”。与群众交流对话、解决实际问题,尽可能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手拉手,“零距离”接触,多听群众诉求、多问“我可以做什么”。在时间上要常下“及时雨”,说话说到节骨眼上,帮人帮到及时恰当,在群众认可和信任的情况下,以浅显明白的话阐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如此这般,才能掌握真实情况,了解实际问题,才能做到为民请命,替民解忧。

 

二、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是一种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

他们与新社会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批评的就是那些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自命不凡、清高孤傲的,迂腐呆板、“掉书袋”的机关干部甚至部分领导干部。讲不讲群众语言,从更深、更高的层面上看,是政治问题,是对群众的态度问题,是党群干群的关系问题。

 

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是一种责任,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具体行动,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建党以来,我们党把血肉般的党群干群关系作为攻坚克难的法宝,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如今,党群干群关系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甚至局部已有不信任甚至对立的事件发生。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得怎么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是明白的,他们心里都有一杆秤。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是“管官的官”,对此应该深刻反思并带头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拉家常,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隔阂消弭于无形,把距离再拉近。

 

能否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拉家常,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够格、是否先进的起码标准。

 

我们党的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这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工作责任。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讲好群众语言作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来认识、来对待,站在讲政治、讲良心的角度,学会“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将心比心,常怀负疚感、欠债感,深入基层履行好工作职责,走进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换回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三、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是一种作风

 

明朝赵南星著的《笑赞》中有一个“秀才买柴”的故事:

一个秀才对卖柴者说:“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听懂了“过来”二字,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卖柴者说了价钱。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人不知他说啥,担柴走了。后来,秀才做了官下乡去,问百姓:“近年黎庶何如?”百姓说:“今年梨树收成好,只是虫吃了些。”秀才迂腐,买柴时咬文嚼字,卖柴者不知所云。当官后,依然之乎者也,很难与父老乡亲有效沟通。

这则笑话,形象地刻画了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这样的公仆怎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平易近人,是领导部门应有的待人接物作风,和颜悦色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为人处事态度。

 

在群众眼里,领导部门是“管官的部门”,领导干部是“管官的官”。坦白地讲,党员、干部和群众对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历来都是“高看一眼”。越是这样,领导干部越应该放下架子、丢掉官腔,真诚地喊一声“大娘”、热情地叫一声“兄弟”,说群众爱听的话,讲真话、讲实话,在真诚交流中把政策和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把困难和问题讲明白、讲实在。

 

我们作报告、写文章、发文件,习惯于讲官话、套话,表面上看是文风话风的问题,病根却在作风漂浮。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不苦又能治病的药,岂不是更好?虽然言之有物、切中要害的“官话”,群众也会认同,但是,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既能说清事情又让人感觉很顺耳的话,岂不是更好?

 

通俗易懂、形象贴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群众语言,最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基层特别是农村,对于党的建设、干部工作,一些群众听不清,弄不明,好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结心闷解不开,疑团疑虑抹不去,这样对领导工作不理解,以至于发生抵触情绪就难以避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组工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不好,尤其在语言使用上与群众沟通交流不顺畅、不柔和。

 

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 ,整天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工作对象是群众,服务对象是群众,说话办事能不能得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可,能不能取得群众理解和信任,这与他们能不能、会不会说“群众语言”关系密切。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就要学会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带着真情的群众语言,和群众说话、拉家常;就要学会以感情为纽带,靠道理解心结,用事例化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醒之以事,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解读党的建设理论、干部政策,变“说不清”、“说不过”为“说得清”、“说得通”。

 

四、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是一种情怀

 

有个干部问路的故事:

一个多年没有回老家的机关干部在一次职务提升后,决定回老家一趟。可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发展很快,好多路都变了模样。这个机关干部开着车,围着记忆中的村子转了好几圈,不敢确定是不是自己原来的村子。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放羊的老人,他立即发动汽车赶过去,停靠在老人身旁。摇下车窗喊到,“喂!老汉,到某某村咋走?”,老人回头白了他一眼,问“啥?”。他以为老人“耳朵背”没听清楚,重复了一遍。这回老人好像听清楚了,问他,“你从哪里来的?”。他回答“我从南边来的”,老人说,“那好,你从南边来的,就往北走”。

 

听到这里,好多人都会感觉哭笑不得。试想,如果这个机关干部心理对农民有着真挚的感情,主动走下车来,给老人发一根烟,叫一声“老人家,你好!”,然后再问路,老人一定不会让他“从南来的往北走”。

 

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到位,蕴含着亲切,体现着真诚。

 

能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说话,说来自群众的话,是党员干部有没有百姓情怀的体现。你对群众没感情,群众也不会对你有真心。同群众打交道,最忌讳趾高气扬“打官腔”,就像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越重。焦裕禄风雪天看望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当老人问他是谁时,他动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仅这一句,就充分体现了党的干部对群众的真情实感,也让群众感觉到了党对他们的关怀和挂念。

 

领导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要率先努力修炼百姓情怀。

 

在思想意识上,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个老百姓。上溯三代,我们都是农民。在行动上要眼睛向下,带着百姓情怀到基层去察民情,看现状,注意观察群众思想和行为的表现和变化,看群众的精神面貌,看群众衣食住行、冷暖安危,看群众的生产生活,看有无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一句话: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

 

还有,不要低估群众的认知水平,要时时处处拜群众为师。只有懂群众心理,才能和群众顺畅交流;只有和群众顺畅交流,才能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才能敲开群众的门,说上暖群众心窝的话。对群众感情问题解决了,学习运用群众语言的难题也就顺利解决了,领导部门和领导工作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纪委驻省总工会机关纪检组;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