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的建设 > 阅读信息
闫岩:谈谈干部的甄别选拔问题
点击:  作者:闫岩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8-25 12:59:45

 

 1.webp (10).jpg

 

  首先,选什么人?

 

  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历来是关系事业成败的关键性、根本性的大问题。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古人所说的“贤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即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贤人”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贤人”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贤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实,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古人修身的一种更高境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

 

  选拔干部的标准在于党的执政目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的内涵是由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队伍整体状况的期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是略有不同的。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为革命战争年代选拔干部,明确了原则。1957年,毛主席形象地提出,干部要“又红又专”,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干部选拔的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明确了改革开放需要的干部标准。1996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对新时期干部选拔工作划定了范围。2008年,胡锦涛同志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了新形势下干部选拔的重要原则。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我们需要建设一支适应“新的历史特点”的干部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给出了答案: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一标准,简洁、贴切、实用,为干部选拔工作严明了标准,指明了方向。

 

  一、选信仰坚定和道德高尚的人

 

  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来讲,信是指相信、信服、承认的意思;仰是指瞻仰、崇拜、钦敬之意。两者组成“信仰”一词,词典的解释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这说明,信仰是生命的最高形态,是令人钦佩的、让人信服的。因为有“仰”,存在仰望,敬畏和崇拜,就有向往、追寻、跟从、为他奉献、献身的动力和强烈愿望等,于是就没有任何怀疑地信任了他,然后自觉自愿地遵循,言他之言,行他之行。一个人的信仰一旦确立,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坚定的信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如屋,信仰是柱。风雨中,信仰呵护着一个人的执着;考验中,信仰熔铸着一个人的品行;奋进中,信仰成就着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具有坚定信仰的人,才能在平凡中铸就非凡,实现其人生价值。

 

  崇高而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在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奋斗和牺牲谱写的恢宏壮阔的历史史诗里,面对浩繁的历史资料和纵横穿插的线索,最让人感动、或者说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什么?答案是唯一的:对真理的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不是神的赋予,不是天赐机缘,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探索真理之路。200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活动,成为2006年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活动结束后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老红军问参与活动的年轻人:你们认为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场一片沉默。老红军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字“信仰”!前不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的女儿凌孜在网上发文:共产党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这不光是红色后代的忧虑,也是所有爱党百姓的忧虑和心声。

 

  人生一世,若内心无一信仰,虽也可勉强终老,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个人有了信仰,才会有宿命,才算是有了根。抓住了信仰,坚守了信仰,才不会枉活一世。人们常说,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说的也是信仰的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被毛主席誉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被捕时身上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竟然没有一文钱的方志敏、就义时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处甚好”的瞿秋白以及面对刽子手“怕不怕死”的威胁、昂然作答“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刘胡兰等等他们的信仰来自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来自对“可赞美的光明的前途”的坚信与渴求。为了成全信仰,他们情愿英勇就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人王进喜等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在“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的艰苦条件下,苦战3年拿下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的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核的“红旗渠精神”感动了中国乃至世界。他们的信仰来自自强不屈的时代精神,来自对通过劳动、奉献建设强大新中国的壮志与豪情。

 

  改革开放时期,主动报名、两次进藏工作的孔繁森,在雪域高原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为小岗村的发展殚精竭虑,赢得了群众拥护和爱戴的沈浩。还有“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的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用实际行动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的信仰来自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虽然各个时期共产党人执着信仰的表现各有侧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统辖共产党人思想的力量,就是共产主义信仰。构成共产党人信仰谱系的精神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懈坚持,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无限忠诚。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信仰的忠诚和实践,始终是共产党人如磐的根、不变的魂。纵然苍天会老,大地会变,但总有一种不变的精神,令高山仰止、大地起敬。好的党员干部必然具备也必须具备这样崇高的信仰。毛主席讲: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他本身绝无任何私利可图。这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的信仰。

 

  现在提起共产主义信仰,一些人会觉得很可笑。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共产主义”成了舆论场的热词。一些报章发表了关于为共产主义长远目标奋斗的文章。网上有些大V则对“共产主义的说教”冷嘲热讽,有的甚至宣称自己被共产主义口号“骗了十几年”。这样的争论在中国社会泛起,并不在意料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共产主义不再是中国报章和人们口中的热门口号。但党的长远目标没有变,中国实际上进入用积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果向长远发展目标慢慢靠近的可持续模式。共产主义不再是口头禅,但它作为高远追求,仍在社会的前方。我们低头拉车,但也要抬头看路,巩固全社会的政治信念,否则社会就缺少凝聚力,也会迷路。客观说,这是社会不同选择和不同道路的根本探讨,这种探讨正逐渐积累深远的影响。

 

  当年在中国跌到谷底、试尽各种出路而不成的情况下,人们受到共产主义理想的召唤。这一理想先是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然后它又作为社会理想经受了考验。中国人民在西方列强面前站起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都是中国勇敢面对复杂实践的收获。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共产主义带给中国社会的正面精神力量事实上远大于我们对它不成熟认识导致的那些后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共产主义学说,近一个世纪后回首,它没有辜负我们这个民族。

 

  中国需要弘扬共产主义理想,并且不断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以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谈论全人类的这一美好愿景。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社会,肯定更有凝聚力,也更加积极向上。十年前,有一个外资企业的老总说过这样一句话:哪个工人是中共党员,一目了然。这句话表明,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是与众不同的、是显而易见的、是有感召力的。然而让这一远大理想真正扎根于社会,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坚实条件,又是不那么容易的事。对此我们要有客观、求是的认识。

 

  中国要解决问题,致力于实现阶段性目标,但与此同时,这个国家决不可成为面对大历史的精神流浪儿。共产主义是中国社会的集体信念,信念的含义就是它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动摇。而已经度过了最困难时期的中国,尤其应在基础信念上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向理想迈进。

 

  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新形势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党和党员干部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用党的信仰和道德力量感召社会,使党和人民聚集在信仰的旗帜下,用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新思维规范行为,并统领社会,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风、政风才会彻底好转,才会激发全体人民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果真如此,我们的祖国将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非法律法规而具有公认性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内省、舆论、关系的友善或恶化等方式来激励或处罚,大量地体现在民间公序良俗中。不同的国家、民族,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另外,道德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道德内容。梁晓声曾经用四句话概括什么是文化,即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人们常说,谁都会像风一样飘过,消失在永恒的记忆里。好人,是因为他好,人们才怀念他为什么不活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古人讲:“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和“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讲的都是做人与做官、修身与立德的道理。从古至今,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当今,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心中无名节操守,下手就会失去法度,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就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误国害民,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掌了权,人民才会幸福,国家才会强盛,民族才会复兴。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前提。纵观90多年来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道破了我们党干部路线的精髓。正因为坚持了德才兼备的原则,特别是把德放在了首位,才保障了我们一步一步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问题强调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历史任务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面临的任务跟革命战争时代不一样,包括在道德内涵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在才能的表现上由于我们党由革命时期进入了建设时期,才能的内涵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标准始终没有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标准,当时道德表现、道德标准就体现在革命化上。当然,这是打上了当时历史烙印的。革命化里面就包括纪律精神、献身精神、团队精神、负责精神,能不能顾全大局,能不能妥善解决个人和集体、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就是当时的道德标准。

 

  1990年代,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要以德治国,提出要有一批道德表现过硬、有模范表现的干部带头充当楷模,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这就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培养几个要素有机结合了起来,而其中特别强调的是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明确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工作上有本事讲的是能力,而政治、作风、群众信得过主要说的都是道德表现。

 

  新时期,党对干部的“德”的要求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等。

 

  以德为先应当遵循哪些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政治品德,第二是职业道德,第三是家庭美德,第四是社会公德。这四个方面的标准,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范围。习近平总书记说,考察干部的德,既要注重在突发事件、抗御自然灾害、个人进退留转等关键时刻的表现,又要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以小节观大德。他还说“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能听他说的天花乱坠,但是不这么干,说一套做一套,这也不行。既要看其表,更要察其里,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要知其史,又要识其变,把德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

 

  二、选勤奋务实和敢于担当的人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毛主席说:我们的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勤务员”三个字囊括了共产党人“勤”的全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妙笔生花写不出社会的迅速发展,出口成章讲不出人民的幸福安康,徘徊犹豫和止步守摊绝对实现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严选拔干部,关键是看干部是否有勤奋好学、积极砥砺的品质,是否有攻错若石、勤奋务实的工作状态,是否有开拓奋进、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

 

  勤奋务实的干部一定是扎扎实实学习的干部。孔子的弟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习好的人才能做官,而当一个好官必须要认真学习,做学习的表率。勤奋务实的干部总是自思能力不足,自怀本领恐慌,自找学习差距,千方百计挤时间,熟读历史典故、熟谙时代精神、熟用创新经验;重点攻业务难点,努力提升专业水准;广泛涉猎,全力实践,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填补精神土壤的贫瘠,校正思想体系的偏差,补齐业务工作上的短板。勤奋务实的干部一定是老老实实做人的干部。

 

  常言道:“要做事,先学会做人”。所谓“老实”,就是工作严谨、讲原则、为人本分。勤奋务实的干部既做好人,又做好事,事事胸怀大局,处处出于公心;择善相交正情趣、肝胆相照不谋私,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平等待人;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对有“奢求”之友敬而远之,对有“贪图”之朋淡而避之,勤勉敬业,干净做事;待上以敬、待中以诚、待下以宽,坚持谋人与谋事、务实与务虚、立身与立业的统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难事讲技巧。勤奋务实的干部一定是踏踏实实干事的干部。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勤奋务实的干部总是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为重的观念,把工作当作党的重托、人民的信任,时刻保持勤奋争先的激情、勤于奉献的热情、勤于创业的豪情,心中常有事、眼里常有活、刀下能见菜;将从事的工作放到全局的舞台上去考虑、融入具体的细节中来把握,沉下心来钻进去,扎下身子撑起来,从细节入手,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业绩;坚持于稳定中利创新、于开拓中促和谐,注意区分创业创新与无知无畏,给自己带上稳重、稳妥、稳健的“紧箍咒”;把落实牢牢抓在“手”中,身先士卒,把“真干”作为本分,“实干”作为责任,“苦干”作为追求,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担当是一个领导干部体现出来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不辱使命的精神气势,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他反复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他指出:“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敢于担当从来都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共产党员心怀崇高的革命理想,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像李大钊、方志敏、瞿秋白、刘胡兰、董存瑞,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像孔繁森、牛玉儒、杨善洲、沈浩等,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这些杰出的共产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品格,那就是敢于担当。

 

  新时期,敢于担当的干部一定是始终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党的期望、人民的利益装在心中的干部。他们愿意担当,自觉坚持民族的需要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没有私心杂念,宁愿拎着“乌纱帽”做官,绝不捂着“乌纱帽”做事,在名利地位面前尤其是面对个人进退留转时,能够不计得失、顾全大局。他们敢于担当,责任上肩,夙夜在公,心无旁骛,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和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和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和错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敢于坚决斗争。他们能够担当,平常时候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豁得出来、危急关头能够顶得上去,在紧急事件的第一现场,能够准确把握、科学决策、控制局面,是人民群众战风险、度难关的主心骨,是时代的劲草、真金。

 

  敢于担当的干部,必然会讲一些得罪人的话,做一些得罪人的事,触动一些人的“奶酪”。当今社会,由于“逆淘汰”现象的蔓延,加之干部考察还有许多不够科学、亟需完善的地方,一些干部怕被“历史委屈”,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怕丢选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得过且过,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明哲保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把敢于担当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保护担当者、褒奖担当者,注重选用那些在重大是非面前敢于坚持真理的人,选用那些在困难矛盾面前敢于担责的人,选用那些解决问题有思路有办法的人,选用那些开拓局面卓有成效的人,让那些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让那些日常工作不负责任、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人受到警醒。

 

  三、选想干事和有潜质的人

 

  想干事是前提,能干事是保障,干成事才是真本事。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干”为先,以“事”为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干事”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宗旨要靠“干事”来践行,科学规范的质效管理要靠“干事”来实现。干部干事正如士兵戍边、农民种田,既是应尽的本分,也是立命的法则。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干部选拔工作必须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而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出发点。想不想成就一番事业是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干事创业的“想法”或者“欲望”,无论如何也干不成事。想干事,就是在主观意识上有一种“做事情”的强烈愿望,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鞠躬尽瘁的品质,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且不求政绩、唯求实绩的干部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要及时发现这样的干部,给这样的干部以干事创业的机会。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要求,做到谁想干事就给机会,谁能干事就给平台,谁干成事就给地位,形成老实人不吃亏,不老实的人占不了便宜,有实绩的人不被埋没,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不会被重用的用人导向。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现实社会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一个干事的干部,应该是有理想的,是能够表现独到视野的人,他往往比常人更多一份执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干事的干部一定是“虽是搏兔,亦全其力”,个性鲜明、不畏阻力,为人正直、敢抓敢管,驾驭全局、破题攻坚,顶风逆水的中流砥柱;干事的干部一定是“无需扬鞭自奋蹄”,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只为干事、不为当官,只想担责、不想揽权,负重奋进的中坚力量;干事的干部一定是“当今英雄,舍我其谁?”,围着空白干、本着第一去、朝着先进追,立最远目标、创最佳业绩、树最优形象,争第一、创一流、树标杆,请缨扛鼎的风流人物。

 

  没有年轻人加入的政党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党。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和优良传统之一。一个人的才能客观上存在“保质期”,存在抛物线型的生命周期。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把握用人“火候”,“拔苗助长”地过早使用,会贻误工作,也不利于人才成长。但是,如果多年不遇“伯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等得“黄瓜菜都凉了”,势必造成人才的积压、浪费和流失,实在可惜。识别和对待有潜质的干部,要坚决破除陈规陋习,用唯物、辩证、发展的眼光,不戴“有色镜”和“老花镜”,不带框框套套,不先入为主,用好“望远镜”和“显微镜”,深入考察德才素质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潜质的干部,要树立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和选用,要使他们在干事的过程中受到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崭露头角。这样,优秀的人才就能冒得出来、站得起来、立得住脚。同时,庸碌怠惰的人、要官不作为的人、干事不称职的人就会暴露出来,淘汰出局。

 

  当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观念仍是制约年轻干部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有潜质的干部都是有棱角的、有绝对优势的,很容易看出来,但是,有的地方在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时经常是数年头、抠台阶,挑毛病、讲完美,搞平衡、求稳妥。这样做对干部队伍的更新换代是不利的。选人者要树立压抑埋没年轻干部是过错,培养重用年轻干部是功绩的新理念,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搭舞台。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与其他领域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当年轻干部从大学毕业时,具有该专业的良好潜质,但作为党政领导者,能否在短时间内就已经具备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这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有关,也与组织提供的条件、当地的政治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至于用什么判断、谁来判断干部是否具有发展的潜质,还是要到群众中去了解,到群众中去判断,以工作业绩判断。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打开宽广之路,首先要解放思想,要站高望远,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及早把优秀年轻干部纳入组织视野,让年轻干部在民族复兴进程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其次,在什么范围内选人?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几句话: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这段话用在干部选拔上,完全可以理解为,选贤任能、用当其时,五湖四海、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毛主席说,在选贤任能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上从来都有两条对立的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条是任人唯亲的路线。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就是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贤则宽,任人唯贤必须宽,任人唯贤必须是五湖四海;任人唯亲就窄,只是讲自己小圈子、小范围的人,自己熟悉的人。今天在用人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甚至是履职方面的腐败问题。跑官、要官、买官,很多都是和任人唯亲有关系,很多都是不讲五湖四海的。

 

  坚持五湖四海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原则,广聚天下英才,是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创造辉煌的动力之源。坚持五湖四海选干部,就是要按照党管人才的新内涵和干部工作的客观规律,审视、思考和谋划干部队伍建设,形成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绝不能让会弹钢琴的人去跳芭蕾舞。坚持五湖四海选干部,就是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摒弃用人上的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不良惯性。

 

  打破干部工作的神秘化和封闭化,改变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选贤任能。坚持五湖四海选干部,就是让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为那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给每一个愿意干事的人提供舞台,让每一个愿意干事的人展示自己的才能。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多次告诫全党,我们用人的胆子不够大,要让我们胆子再大一些。这个胆子是指什么?这个胆子就是讲五湖四海去用人。今天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五湖四海的原则,指的不仅是国内,还有国外,还要敢用全世界优秀的人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更宽,我们的事业才能够更加兴旺发达。选人用人要做到五湖四海,就要拓宽选人视野,不仅要从党政机关选人,也要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人;不仅要从本地选,也要从外来人中选;不仅要从国内培养的各类人才中选,还要注意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选。

 

  一、在党政机关里面选人

 

  各级党政机关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通过“硬件”和“软件”等各方面来考评选拔人才。党政机关干部一般都是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人,而且工作岗位也决定了其看事、看人、立世、处事的态度、角度、高度、广度相对高于其他岗位的人员。这个群体理所当然应该是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

 

  在党政机关选干部有三个难点必须突破。一是机关里面的“笑面佛”。这些人平时工作成绩一般,但是很注意积累自己的“民意”,非常注重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发展“人脉”,善于帮助同志办“实事、好事”,在机关没有“仇人”。在民主推荐时,这些人的票数会很高。

 

  二是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跟屁虫”。这些人平时很注重把功夫下在领导身上,处处为领导“着想”,“急领导之所急,解领导之所难”。这些人,领导讲话,带头鼓掌;领导出门,迎来送往;领导烦谁,怒目相向,领导喜谁,结为朋党。这些人深得领导信任,在民主推荐时,同志们也会根据某些领导的倾向性讲话来投票,从而使得这类人的票数较高。

 

  三是单位的“老实人”。这些人一门心思干工作,不巴结谁、也不踩挤谁,既不会发展自己的“人脉”,也不会看领导的眼色行事,甚至对于领导安排的不合理的工作,也是直言顶撞,领导对其是“见不得又离不得”。这类人的票数一般不会高。

 

  基于此,在党政机关选干部一定要在“公心、公正、公开”上下功夫,强化监督,防止“程序空转”,决不能让程序规则服从“领导心中的人必须胜出”,也不能被所谓的“民意好”遮住双眼。怎么办?对党政机关的干部,要加强宗旨观念教育,教育引导其公忠体国,客观投票、推荐;对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尤其要强化“一把手”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对组工干部,要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组工干部敢于坚持原则,理直气壮地抵制不正之风。

 

  二、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人

 

  2014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注重从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培养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里面都有很多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人才,里面的佼佼者都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良好的品德修养、较好的文化素质、很强的合作意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他们的民主意识较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拔干部,尤其要遵循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在“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总原则指导下的,与“党管干部” 和“民主集中制”不发生矛盾。坚持民主性原则在于: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体现 “群众公认”,尊重群众知情权,重视群众对公示情况的意见反馈。要尊重群众参与权,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发挥民主测评应有的作用。

 

  把适合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选拔到企业的领导岗位、把企业里适合从事地方领导工作的人员选拔到地方担任党政领导干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组织人事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毫不动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意见》指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从严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党委(党组)和各国有企业党组(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不断完善党委(党组)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选人,既不能打着“用能人”的旗号,重用和晋升一些品德不好的员工,也不能重用那些业务水平一般的“老好人”。这样做势必会在员工中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坚持机会均等原则,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使员工感觉到都有晋升之路,即对管理人员要实行公平竞争,唯德才是举,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上进心。要坚持“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相结合的原则。“阶梯晋升”是对大多数员工而言,这种晋升的方法,可避免盲目性,准确度高,便于激励多数员工。“破格提拔”是针对特别优秀的、有潜质的员工而言,这种晋升的方法可以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创先争优,力求个人工作“出类拔萃”。

 

  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出意见。决定,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校级领导干部,形成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和合力。《意见》同时明确,加大交流力度,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校领导班子,积极推荐优秀干部进入中央和地方党政干部队伍。这就需要地方组织部门和高校组织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干部选拔工作。

 

  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人,要特别突出“党性观念”这一关键,坚持“以用为本”,抓住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增强选人用人的实效性。要以选好配强院所领导班子为目标,提拔重用那些能够团结共事、党性观念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使院所领导班子成为能够引领科技攻关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领导集体,加快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强调坚持多种选拔任用方式并举,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落实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民主质量和选人用人公信度。按照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人员范围,保证专任教师比例。正确分析运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结果,既充分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取人。改进任职考察工作,完善干部德才考察办法,全面考察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要在发动群众上下功夫,在具体深入上下功夫,坚持重品行、看业绩、听公论,选拔政治素质、经营业绩、团结协作、作风形象等方面过硬的人,促进并确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注重锻炼中青年人才,搞好人才梯队建设。要把优秀人才留下来,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要改进监督视角,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切实加大选人用人的民主公开性,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推动院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防止在用人上犯错误、栽跟头,这也是对科研院所干部从严监督与关心爱护的辨证统一。

 

  三、在“外来人”和留学回国人员中选人

 

  以开放的思想、海纳百川的胸怀,放眼四海选干部,是干部选拔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外来人”中选干部,古已有之。大唐王朝是一个开放的帝国,那时候,波斯、大食、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人都来到唐朝,在长安城里生活、读书、考取功名,有的还做了大官。那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外来人在中国做官。今天,社会的开放程度远不是大唐时期所能比,也不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所能比,所以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必须破除墨守成规的观念、削足适履的体制,打破部门和地域界限,扫除身份障碍,广纳社会贤才,以发展之需选干部。

 

  在“外来人”中选人,填补当地人才的不足或者替代某些平庸的干部,是五湖四海选干部的应有之义。《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改革开放给国内各类人才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外来人”这个词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背井离乡谋生”这一层含义,“闯天下”、“干事业”、“寻找出彩机会”等等,成了“外来人”的人生追求。他们从家乡出门,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工”,寻找理想的栖息地,心中想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渴望。他们凭着自己的技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凭着为理想拼搏的意志,在某个地方或者行业干出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周围群众的认可。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及敬业爱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一旦被运用到领导工作之中,必然会激起同事、同龄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必然会在某个单位、某个地方、某个领域激起“轩然大波”,引导一大批人积极干事创业。同时,他本人也会因为自己多年的拼搏有了结果、多年的理想得以实现而焕发出更大的创业干事的激情,从而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外来人”中选人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年龄上要适当放宽。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创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取得成绩的过程肯定是艰难而又漫长,这样,他的能力表现出来并被人们认可的时候,年龄上肯定会稍微大一些。所以,在选拔任用时一定要适当放宽年龄上限。学历上要适当放低。学历、文凭并不等于知识,文凭、知识也不等于才能,知识、才能更不等于贡献。我们要选的是那些既有知识、有才能又能做贡献的人。什么是知识,具体下来,确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领域,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部分。同时,书本也包括在工厂、家庭自学的书本。出门创业的人,学历一般都相对低一些。使高学历以外的人也有被择优录用的机会,给予有贡献的人相应的待遇,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野有遗贤”的遗憾。所以,在选拔任用时学历上一定要适当放低。不可求“全”。“外来人”由于实践的范围有限,往往是这头长那头短,那头长这头短,不可能具备比较系统完备的知识。有时长是短的原因,短是长的结果,所以,必须看主要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国家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国家有多大用处。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挥优点过程中克服缺点。

 

  留学,旧称留洋,一般是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时间可以为短期或长期(从几个星期到几年)。这些人被称为“留学生”。在中国大陆,学生把前往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学习也称为留学,这是由于这些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近年来,中国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了从选拔到派出、留学市场引导与规范、国外管理与服务、回国就业与创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机构体系。特别是中共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中国留学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而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留学青年的归国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除了报效祖国的情怀外,也可以更从容、更有机会考虑个人的发展。当前,各级政府纷纷开展多项旨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专项工作,许多青年才俊已经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做好归国留学人员中代表人士的发现储备和推荐工作,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干部选拔工作的应有之义。在归国留学人员选拔干部一定要严把政治关。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选拔归国留学人员要查清其“来龙去脉”,适当延长试用期,强化跟踪考察,听其言、观其行、看其业绩,对其政治素质、专业成就、群众基础、合作共事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结合其学术影响、科研能力和社会贡献情况进行推荐、考察。在归国留学人员选拔干部要严格学历认证。要查实我国教育部门的学历认证、驻外使领馆的证明材料。对香港、澳门等境外人员,尽可能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详细情况,对留学回国人员和境外人员难以出国(境)进行考察的,可由外交、教育等部门协助了解相关情况或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对于确需到国(境)外进行考察和政审的,可以委托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外交部驻港、澳特派员公署进行。

 

  四、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酒肆茶楼选人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政治清明的时期,但更多的则是人为地制造一些“野无遗贤”的幻景以粉饰太平,以满足好大喜功者的虚荣心,结果只能是徒留笑柄、遗讥后世。

 

  唐玄宗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多年不开科取士,迫于压力搞一次,也一概不用。李林甫蒙骗唐玄宗说:“恭贺皇上,野无遗贤”。于是,朝廷在皆大欢喜的氛围中怡然自得了起来。“野无遗贤”当然是好事,代表着天下大治的境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尚书·大禹漠》中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陈书·高祖纪上》称:“朝多君子,野无遗贤”。果真能达到这么好的境界,该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啊。但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野无遗贤”,其结果就不那么美妙了。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后没多久,一场令天下苍生涂炭的“安史之乱”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其实,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有能力,也有理想,但是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或者因为一次失误丧失了继续施展才华的机会,或者因善良不想参与残酷的官场斗争而流落荒野,从而,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酒肆茶楼中打发流金岁月、消磨锦绣心肠,郁郁不得志,了却余生。


  把“在野遗贤”选出来。长期以来,由于某些掌握着人才资源调配权的人,以实用主义对待人才或者出于某种不可言说的原因,选人时不能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致使“盛朝野无遗贤”成了空话,许多真学问包括科学技术,随着“在野遗贤”的老去流逝了。这些人有着共同的属性:在野。不能启用这些人,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是非常可惜的。这就要求选人的人要有“野有遗贤心戚然”的心理,为那些在野的没有被发现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把“末路英雄”选出来。

 

  常听一些人叹惜:人才难得。其实这是守着金矿哭穷。这些人陷入了一个常识性误区,就是只把成功者视为人才,没有意识到,在众多的失败者中间,存在着一个更为巨大的人才宝库。中国帝王术中有句成语:使功不如使过。说白了就是罪臣比功臣好用。成功者心高、气傲、价格高,很难相处合作。而处于逆境中的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期望值低、姿态低、条件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低。在能力相当的前提下,使用失败者比使用成功者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为那些走出低谷的末路英雄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小而言之,他们会以终生报答你的知遇之恩,大而言之,对国家、对党、对人民也是“功德无量”。

 

  第三,谁来选和怎样选?

 

  谁来选?

 

  组织部门是任务的具体承担者,但是并不是在组织内部说了算,最后还是由人民群众作出评判,由党委来拍板。

 

  一、由组织部门来选。组织部门是“管官的部门”,组工干部是“管官的官”,选贤任能的重任自然应该由组织部门来承担。选贤任能是一种能力,会不会选贤任能、能不能选贤任能是衡量组织部门工作能力的最基本的标准之一,是组工干部工作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选贤任能是一种责任,我们的事业要求组织部门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思维,努力寻找“怎么选”的方法和点子,把选贤任能的过程变成理清思路、达成共识,凝聚合力、推动发展的过程。选贤任能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到位,蕴含着担当,体现着忠诚,能否坚持公忠体国选贤任能,能否准确识人果断用人,能否不为人情左右公正选人用人,是衡量组工干部作风是否过硬的试金石。这就要求组织部门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找差距、定措施,加强自身建设,把组织部门建设成践行“三严三实”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锻造成践行“三严三实”的模范干部,为选贤任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由老干部来选。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只是因为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老干部具有坚强的党性、坚定的组织观念,加之一生历事万千,阅人无数,具有高超的识人辨人水平。所以,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注意多听取老干部的意见,让老干部充分运用自身经验,为选人用人“把关号脉”,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由群众来选。“民考官”在我党还没有执政时,毛主席就曾提到过。他把从西柏坡到北京比作是“进京赶考”,这个“进京赶考”的“考官”不是什么干部高官,而是全国的老百姓。现在进行干部选拔,也应该引入“进京赶考”的思维和形式,让群众来做考官,让群众来评判。有道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里所说的“群众”是大范围的群众,不是划定范围的群众。现在考察干部一般都是在某个固定范围内考察,由固定范围内的人划票,虽然也进行考察公示、任职公示,但是仍然不能有效吸收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是提高干部考察质量的重要方法。

怎样选?

 

  一个好的领导干部除了政治素质好、组织领导能力强之外,还要具备声誉好。兵书《六韬》第三卷《龙韬》,专门论述了“选将”的八个标准。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论语公冶长第五》也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古代先贤的鉴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考量标准,告诉我们选人用人不能仅仅相信说出来或写出来的东西,更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观察考评其行为。

 

  一、选拔干部,坚持正确的民主集中制是最重要的保证。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者可能犯的最大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表面现象当作实质或某种重要的东西。选拔干部亦然。只有坚持正确的民主集中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干部选拔工作的质量。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党管干部是前提、是根本,发扬民主是工具、是手段。如何辩证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民主,通过发扬民主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既“放得开”,更“收得拢”。

 

  二、广泛听取民意,尽可能多地搜集干部的信息是必须的前提。孟子曾经讲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传统的干部考察方法,主要是指定期考察(届中、届末考察)和任职前考察,具体有个别谈话、民主测评、查阅档案材料等方法。经常性考察,也称平时考察(平时考核),是一个与定期考察和任职前考察相对应的概念,指根据工作需要,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的不定期考察。实践证明,这种单靠组织或少数人的方法容易看不准人。新形势下,考察干部要在干部所在单位进行,也要到干部生活的居民区去看看、去听听。干部八小时之外的言谈举止、好坏优劣在那里都有痕迹;要公开考察,也要暗访考察。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酒肆茶楼,历来都是各类信息的密集处。那里的人们闲谈着世界乱象、国家大事、邻里长短……,内容包罗万象。自然,干部的好坏优劣也在其中。在那里听到的关于干部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因为他们与干部不存在升迁方面的竞争,言谈话语自然就会相对真实客观。因此,要经常性地听取民意,广泛掌握民情,用好群众心中的“那杆秤”,深入听取多层次多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在街头巷尾、乡间俚语中为干部画准像、画实像,真正让口碑好的干部有发展,让百姓信任的干部得重用。这样,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荐,才是全面的推荐,考察的结果才会全面、真实。把这种方法普及开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就会增强干部的民主意识,因为决定他升降的不只在领导,主要在群众。

 

  三、采取“细辨之法”对搜集来的信息,分类别进行“定性”,才能确保干部不吃亏,组织好使用。要正确看待优点和缺点、特点和弱点。看人必须抓主要面,看主要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更要看优点。有的干部“优点突出,缺点明显”,这就要仔细分析优点和缺点的性质,看其优点对国家有多大用处,看其缺点是性格方面的还是人格方面的,对国家有多大害处。同时,还要看其特点和弱点。要看其特点是否绝对突出,看其弱点是否对工作有绝对影响力。如果人人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管得又严又死,就会把人搞得圆头圆脑、没棱没角,使特点不能发挥,从而埋没了人的才华。要注意区分主见、主观,自信、自满。主观和自满对一个领导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大的忌讳。一个领导者不坚持群众路线,不吸收群众的智慧,不能团结、带领群众,是个光杆司令,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也不是好的领导者。另外一面,领导者自己没主见,遇事拿不出办法,或有办法而不敢决断,人云亦云,东倒西歪,今天这么着,明天那么着,也不行。领导干部主观、自满不行,没有主见和自信也不行。

 

  四、防止嫉贤妒能,准确判断是民意还是“围猎”。中国自古就有“出头的椽子先烂”之说。笑人之无,气人之有,这是中国流传久远、影响较深的一大毛病。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表彰谁谁挨攻,宣传谁挑谁的毛病,因此许多人怕表扬,怕“曝光”。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对群众的意见要加以科学的分析。在走访或者谈话推荐环节,要问具体问清楚“某人好在哪个方面、某人坏在哪些地方”,切不可听人笼统地说“某人好得很或者某人坏得很”,就简单定性,坚决防止优秀的人才被所谓的“群众”围猎。古人讲“忠直之忤于主,独立之负于俗”。忠直的人为了坚持真理常常跟领导有些争议,有独立见解的人常常跟多数人看法不一样。地球是圆的,开始创立这个学说的人,不是很孤立嘛!《基度山恩仇记》里面有个长老,叫法利亚,以自私和嫉妒作为依据,分析推理主人公的仇人是谁何等准确。无数的事实证明,嫉贤妒能极大地影响了一些人才的发现、使用和发挥作用,要提倡荐贤为公,不以个人亲疏为根据,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同时准确分析民意,避免“围猎”和嫉贤妒能,避免“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保证我们选人过程不出大的问题。

 

  五、“一把手”要勇于担当。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敢于拍板,切实履行好民主集中制的“集中”职责,是选好干部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怕负责任、不敢担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囿于常规思维和传统模式,轻易不敢突破和创新;选拔干部更多的是看资历、看条件,考虑平衡;对有争议的、有棱角的干部习惯于搁一搁、放一放、看一看。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不是不了解干部,而是其他牵扯因素太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最了解干部的德才和实绩啊?那应该是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他们在推荐干部方面的权重应该适当加强。人无完人,求全责备不可能选出时代需要、干事创业的干部。在组织部门广泛征求民意、科学梳理民意的基础上,对于那些“优点突出、缺点明显”的干部、具有“绝对优势”的干部,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牢固树立“为党的事业用人重于泰山、高于一切”的理念,敢于担当,力排众议,勇于拍板。这不仅是一份权力,更是一份作为“一把手”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当代陕西杂志社【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