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外交国际 > 阅读信息
白中石:布林肯访华,需警惕美“献宝”背后包藏“借刀伤人”之谋
点击:  作者:白中石    来源:秦安战略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3-01-29 10:06:23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开启在任两年以来的首次中国之行,有美媒称其将围绕台湾问题、俄乌冲突等议题与我方进行沟通。国内有声音认为布林肯访华是在美国债务危机、面临经济“硬着陆”背景下带着“求助”目的而来的,希冀他此访能为中美关系改善和稳定提供契机。虽说布林肯大概率不只是为“吵架”而来,但其还未动身,美媒就放出“华盛顿给北京划出两条红线”的风声,即“要求”中国“不能对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不要对美国新众议长麦卡锡窜台的行为‘反应过度’”;随后,美媒又开始炒作“拜登政府已掌握部分中国国有企业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提供支援的证据”“五角大楼正在为麦卡锡春季窜访台湾做早期准备工作”等消息。

 

 

 

综合这一系列报道,我们可以瞥见美方复杂的对华“沟通”操作背后始终包藏着遏华“祸心”、在同中方打交道时总要先以舆论“预热”并试图占据主动。对此,我应保持战略定力和清醒认知、丰富应对手段,本就能打赢的仗,要以各种合理的方式打到底。

 

一、关于台湾问题:警惕美国与台当局谋划“曹操献刀”之策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东汉末年,王允和曹操定下刺杀董卓之计,曹操从王允处借来了“七宝刀”欲按计行刺,不料却因为镜子的反光而被董卓发现,于是曹操急忙“随机应变”,称得了宝刀要献给董卓,遂而脱险保住了性命。这比我们熟悉的“借刀杀人”内涵丰富:一是曹操不会缺利器,曹操想借、王允愿借,于是两人结成联盟;二是刀锋落在董卓身上之前,曹操有理论上的退路,因其可狡黠善变,在局势危急时谎称“献刀”,以求自保。

 

回到布林肯访华的话题,其谈及台海问题也有些许“曹操献刀”的战略试探意味。事实上,美国在对华博弈中一直“不得要领”,不管是前众议长佩洛西窜台,还是“对台军售”,都无异于“想暗害人却大喊大叫”,所能造成的实质效果有限,且在“帮助”中国凝聚一致对外的民意。这些初级做法对美国某些政客来说利大于弊,但对美国国家来说得不偿失。像“曹操献刀”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设计,才是美国梦寐以求、但一直“不得要领”的手段。现在我们须严肃对待,因这种危险或正靠近:伴随中国国力持续增强并稳步实现自己的目的,美国精英阶层终会逐步形成“中国大陆和台湾统一已成大势、只剩时间问题”的共识,美国围绕中国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战略目标会从“力阻”转化为“拖延、消耗”。进入这一阶段,我们就该高度警惕美国对中国使出“曹操借刀”的举措了。

 

 

 

第一,须看清,麦卡锡如若今春窜台成行,就是美国向“台独”当局借“七宝刀”,而这把“七宝刀”就是他们所谓的“台湾的未来”。《三国演义》中的“七宝刀”既是曹操的“行刺利器”,也是他在危急时刻献刀保命的“护身宝符”,还是他与王允的“结盟信物”。而“台湾的未来”恰具这三个特点:美可拿它以“献宝”之名向我靠近,伺机对我进行打击,且它也是美国与“台独”当局间“不盟之盟”的信物。虽然台湾的未来由全体中国人决定,但美国和台当局的行为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台湾的未来——他们手里确有一把关于“台湾的未来”的假刀,假刀也一样伤人。台当局谋“独”,在美面前没有下限,“遏制中国”在美心中根深蒂固,因此美国具备从台当局手中“借”出假刀的条件。

 

第二,须把握,美台勾连以“假献宝”寻求“真伤害”的方式。和平统一是我们始终如一希望并为之努力的。然而,麦卡锡如若窜台成真,伴随美国从台独当局手中“借”出假刀,形成“不盟之盟”,敌对势力下一步的动作不一定是暴风骤雨的接连侵犯,反倒可能是看似形势“向好”的迷惑动作。

 

布林肯此次访华,如果真如美媒所说要谈及麦卡锡窜台之事,他一定会给出“希望中国不要反应过度”的理由,并可能会开出条件:如果中国保持克制,“满足”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需求,美国或可对“台独”势力施加影响,劝诱压迫台当局做出一些调整让步,甚至会拉台当局回到谈判桌前,与中国大陆开启“具有历史性突破的政治对话”,助力台海和平稳定云云。一套“组合拳”下来,确实令人感觉“积极”。但需把握,我们以统一为目的,和平只是方式,且仅为方式之一。

 

 

 

潜在问题在于,谈判双方并不一定都是善意的,需理性看待“只要能谈就是好事”的观点在一些场景之下的适用性。以美国作为幕后推手的谈判,从一开始就不以“善终”为目的,美国会与台当局相勾结,通过谈判拖慢统一进程,同时牵绊中国开展军事行动的手脚,并在此过程中尽力对我造成消耗。这种假谈判,谈到最后还是要打,殊途同归的同时,还会恶化中国大陆的国际舆论、政治环境,存在把中国推入俄乌冲突类似境地的可能。

 

围绕台湾议题,我可做两方面准备:

 

第一,麦卡锡窜台不是可以谈的事,若真想去,可以等台湾回归后再提申请,届时中国会考虑安排台湾省领导接待他。如若美国执意冒险,目前中国虽不会一枚导弹把美官员的专机打下来,但该招呼的手段一定会做足,也不排除会有演习的导弹经过专机航线或敏感区域。下一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巡航、有关演训,会更常态化、更贴近宝岛、更主动的制造与“台军”及敏感区域美军产生实质接触的态势。对前来骚扰的舰机不仅会驱、还可追,追至何处依据我方下一步的工作需要,但不管追到哪,中国的舰机只要去过一次,就会再去下一次。

 

 

 

第二,敏锐观察、直捣黄龙,不陪美国和台当局“做游戏”。伴随美国围绕中国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战略目标从“力阻”转变为“拖延、消耗”,不管麦卡锡以何种方式做出涉台动作,美国都会伺机摆出“献宝”架势释放“伪善意”。中国大陆一直坚持敞开谈判对话的大门,台湾方面如果提出要谈,并非不能谈,但我们不陪它“拉大锯”。

 

一是敏锐观察对方谈判中的行为端倪。中国大陆围绕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所做的一切、说的一切,都诚意十足,即便动武也带着“彻底打赢的诚意”。我们不需再去专门、额外地表达诚意,但美国需要表达。我们与对方有关“台湾的未来”的议题,要谈清楚的事情很多,每件事的难度不同。如果对面一定要先确立两岸的统一到底属于“回归”“统一”还是“合并”,听起来很“学院派”,也是相向而行,但我们就应高度警惕他们的动机。这些讲法带来的后续具体安排的变化都在其次,重要的是,双方若想把好事做好,会有默契先把一些相对简单的事情谈妥,较快进入状态、塑造氛围,且一些原本很难的事,会伴随一些相对简单的事谈妥,处理难度逐步降低。对可以达成一致的事避而不谈或极尽拖延,其心必不可靠。

 

二是充分总结香港回归和治理的经验。香港回归时有当时的实际情况,台湾“回家”时则有现在的情况。花几十年把“孩子”接回家,大可不必再花几十年去“哄”。事实证明:稳定不是“哄”出来的,而是通过《国安法》管出来的,毛病则是“惯”出来的。哪怕是所谓“台军”和台湾所谓的“政府要员”,中国大陆都可以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去处,做好“一国两制”我们是认真的。但台湾与外国资本和政治势力深度勾连的部分党派、传媒、宗教团体、法律界势力、非政府组织,如果还想存在,必须接受改造和管制,而且这件事宜在统一之前就谈清楚、做起来。这不是针对台湾老百姓,台湾老百姓如果受到难为、胸有郁愤,可以去说,中国共产党是台湾老百姓的靠山,会为他们做主。

 

我们针对的是外国敌对势力勾结岛内独派作祟,把台湾民众当枪使,祸害台湾。拥有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00万人口的台湾,如果乱起来,和香港这样的小城市不一样。保证稳定需要机制支撑,台湾回归祖国前后,有关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敌对外国机构的清理就宜出方案,中国大陆亦可光明正大的在台湾建设组织、发展同志,成规模和建制的向台湾输送人,允许台湾百姓更方便的来大陆,鼓励这“几杯水”融入中国大陆的“社会大海”,这项工作建议往前放。

 

三是围绕台湾问题留给美国最后一次展示“诚意”的机会。美西方以及日本,在台湾政治生态及社会拥有的影响力,不是凭空而来,而有一些很具体的机制、利益在做支撑。大势是清楚的,台湾必须回到祖国怀抱,不惜一切代价不光指不惜我们的代价,我们更不惜敌人的代价。建议中国大陆考虑,是否可以转变一下工作思路,不再以通过保护美西方、日本在台利益为筹码换取它们对我收回台湾的支持,而把这些利益作为压迫有关方不能搞事的工具。回归祖国的台湾岛上,可以有美西方和日本的经济利益,但政治影响不宜存在发育空间。如果统一前,美西方和日本在大方向上配合我们对其在台湾岛内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进行切割,不实质阻碍我们清扫它们在岛内的政治影响,我们可以承诺保护好它们的经济利益,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平台、渠道的存续。

 

 

 

二、关于俄乌冲突:美国“再忙”也会紧盯中俄关系

 

中国已经明确表态,在俄乌冲突中不选边站队,永远和是非曲直站在一起。但美国政府、媒体一直坚持时不时地向我喊话,不要对俄军援。就在最近,美国共和党籍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麦考尔公开称“乌克兰一旦沦陷,中国大陆就会‘入侵’台湾”。布林肯这次来,也许会明确提出此事。

 

俄乌冲突中,美西方对乌以装备、情报、“散兵游勇”等为主的一般军事援助可以降低乌方战败风险,但无法决定乌方锁定胜局。而第三方若想以军事援助决定胜局,只有一种办法,就是第三方把这场仗当作自己的仗来打,成建制、可持续的输送成体系而非成套的装备和人员,并形成有实效的联指机制。

 

美国并不相信中国真会把俄乌冲突当作自家的仗来打,在此基础上,它也知道即便中国给俄罗斯送去一些无人机和装甲车,也无法让俄罗斯闪电取胜。即便如此,美国还是对中国是否对俄开展军事援助高度敏感,原因在于,不管美国嘴上多么“自信”“豁达”,理智依然令其极为担心、并竭力避免中俄两家在俄乌冲突过程中走的更近,形成具有实质的,世界前三家中的两家抱团针对美国一家的局面。美国在意的是:俄乌冲突总有打完的一天,但“形势具有惯性”,中俄结盟反美这样“二对一”的局面如若形成,并不会伴随一场战争的结束而自动结束,叠加中国复兴日盛,这会成为美国世界霸权的“不能承受之重”。

 

这看起来和美国当代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框架理论相似——他曾提出美国要极力避免中、俄、伊朗结盟,但实际区别很大。布氏曾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那个时代的美国如日中天,可以“力阻”中苏/俄抱团。伴随中国实力生长及世界局势演变,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中美国针对俄罗斯先出牌、抢快棋之后,让美国很在意的中俄抱团这件事,中国做选择、做工作的空间已经很大、并且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看到:基辛格围绕俄乌冲突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虽然饱含避免中俄结盟的意味,但整体却不似布热津斯基时代的同类表述那么“强亮”。时局在发生变化,这是客观事实。

 

 

 

围绕俄乌冲突议题,我宜作三方面考虑:

 

第一,“让美国人去做选择”。在外交和国际竞争中,“你来做选择”这句话并非示弱,特别是在高水平的大国博弈中,当我方“占主动”或“把握决定权”时,反倒应在握紧决定权的情况下“看似真诚”的告诉对方“你有的选、可以做决定”。中国走的是后来居上的路,面对美国惯于“以弱胜强”。当手握机会和优势时,也宜善于、习惯打“优势仗”,因为这种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多。大国博弈是“阳谋”,美国的知名智库学者们时不时为美政府“支招”如何对付中国,这些内容都是公开发表的,中国人能看到——这一点美国人当然也心知肚明,至于我们信不信、应不应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事。具体到俄乌冲突,不管美国如何强调,包括布林肯这次来华,怎么去提有关中国对俄军援的事,我们不必顺着他们的话茬回应,对俄军援的概念,不必出现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

 

对美可以强调:我们知道美国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中国不会拿自身发展与复兴伟业做交易,底线之上的事都可以谈,但既然是美国有所求,美国就应开出合理的条件,对此到底怎么做,“美国可以自己选”。

 

第二,完善自身工作体系,适时给出中国版本的俄乌冲突解决方案。我们一直呼吁的冷静克制、和平为先、对话磋商,都可以是方案,但若不成套、缺“姓名”,这些在国际舆论场就是“建议”和“态度”,而非“方案”。大国做事“师出有名”很关键,在对世界各国的公开表态中,除了坚持与是非曲直站在一起,继续对美西方无益局势缓和的拱火行为予以批评外,还宜设计并给出以谈判对话为基调的,中国视角的俄乌冲突解决方案——现阶段方案不必很具体,但应该有,且宜起一个便于传播的名字,例如“某某和平方案”,而缺失这一环,中国围绕俄乌冲突专项的工作体系、语言体系就不完整,易被渲染为“只批评不作为”“缺乏大国担当”。

 

方案提出来,短期内回应多少不重要,核心价值在于两点:一是补充完整中国围绕俄乌冲突的工作体系、话语体系;二是为对美博弈提供新工具——中国给出了“新中国和平”的方案,而美西方并没有。

 

第三,警惕美国使“计中计”,中国要攥紧优势。“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这句话虽听起来提气,但实际应用难度很大:一是需要判断准敌人是否真的反对这件事;二是敌人反对的事不一定就对我们有利;三是即便敌人真反对,我们也坚持做了,也不意味着敌人没有反制措施。因此我们还是应以自身实际和需要做工作。具体到俄乌冲突,美国大概是符合第一条,它真的很不希望中俄抱团,但目前也就止步于此。

 

考虑中国利益,即便不是在俄乌冲突大背景下,对中俄这样的大国,抱多紧也是高超的“政治艺术”,很难说抱得越紧就越有利。美国并非没有应对中俄抱团的反制举措,要高度关注就在眼皮底下的陷阱——美西方现在对俄罗斯数以千计的制裁举措,制定时都是美俄关系的拦路虎,制定完之后,就是美国改善与俄关系的筹码,它可以通过一项一项的解除制裁与俄改善关系数千次,这对美国来说是“无本之利”,中国若要跟到底,需投入更多实质资源。

 

把优势用掉是绝杀之招,但把优势攥在手中才是决胜之招。中俄靠在一起而非抱在一起是最佳选项,既然美国确实在意中俄抱团,中国也无需帮助美国解除后顾之忧。我们不能把中俄抱团的可能性否决掉,而应与俄保持背靠背的姿势、保留抱一团的可能,按照中国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走。美国不愿陷到中国这种节奏里,因其就像一把利刃始终悬在头顶,且让美国面对中国有劲使不出。美国咬住军援话题,就是在逼中国“快决定”。支援俄罗斯本来也不是只有军事援助一种方式,经贸合作、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合作都是,军事合作方面的联合军演、各层级军事对话、军事技术合作、军民融合项目都是。

 

 

 

三、我可把控节奏、主导中美新常态的建立

 

布林肯也许还要谈及中美高层对话、气候合作等中美存在更多共识的议题。双方能达成一致的议题,我们大可推动形成共识,但中美之间“斗而不破”新常态的建立要按中国的节奏来,我们可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战略主动权。布林肯既然要来,大体不是奔着跟中国“吵架”而来。“可以合作的就合作,该坚持的就坚持”,极致理性才是最大强硬,才是大国魅力之所在,世界人民都会看在眼里。中美之间多层次的沟通,在某些方面形成默契,本身即是对敌对势力“逢中必反”的“灵魂一击”,只要我们站稳中国立场、行稳民族复兴之路,那些“心里打鼓”的势力,自会辗转反侧。中美博弈中,中国宜始终保持警惕、开阔胸襟,猎枪上膛、客桌清净。

 

历史证明,我们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当中国的兵将、时代的洪流奔袭至美国家门口,不知它能拿什么挡、用什么掩。趁还可以,接受时代变迁,拥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一起为人类文明多作贡献,对美国来说才是正途。

 

来源:秦安战略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