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理论建设 > 阅读信息
顾海良: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要义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19-08-17 10:53:05

 

1.webp (7).jpg

 

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要义

——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总结了这一光辉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提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目标要求。为了深入阐释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些重要论断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

 

1.webp (6).jpg


【名家访谈】顾海良,男,1951年生于上海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在安徽大学获经济学学士,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1984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4年被聘为教授,任副所长、所长。1996—2001年,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2001—2010年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10—2013年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第十至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主要为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016年以来,主要著作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New Research on Stalin’s Socialism Thought、《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马克思与世界》;论文主要有:《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与中国特色经济学说的“系统化”》《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资本论〉的“引证方法”及其经济思想的“科学史”意义》;主编有:《新编经济思想史》《马克思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


01

伟大成就与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事实和思想来源

 

采访者顾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讲话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巨大反响,请谈谈您对这篇讲话的看法。

 顾海良:好的。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这一讲话也是一篇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在对改革开放历程的整体阐释中,对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在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阐释中,也对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要义作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深湛的指导思想、深邃的研究旨向和深透的学理依循。

采访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您认为我们有哪些宝贵经验?

顾海良: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也就是说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作出的“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论断,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过程的精辟概括,也是对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准确刻画。

从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来看,伟大成就的取得同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确立是直接相关联的。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在阐述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时指出: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立场。习近平在阐述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既要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要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本质特征,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核心立场,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事实”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规定。

采访者我们知道,“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就形成的基本观点。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事实作了哪些阐释?

 

顾海良: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从中国“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按照经济事实、经济过程到经济理论的逻辑关系作了三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经济事实的论述。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国民经济的事实”,择其要凡,习近平强调的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总额的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现代工业体系,以及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等。从改革开放40年“国民经济的事实”的深刻变化中,习近平得出了“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的历史性结论。这些经济事实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这些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第二,经济过程。在对40年经济体制改革循序渐进过程的阐释中,厘清了4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逻辑相承续的脉络。习近平精辟概括的中国改革的“大逻辑”,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推进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逻辑”。

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逻辑进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开放的基本国策演进,“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是不同经济形式结构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是所有制结构调整,“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五是经济运行体制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之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求实奋进之路。

 

第三,经济理论。在对邓小平理论创立和接续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探索中,习近平对蕴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要义作了提炼,主要有: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由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以及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等构成的理论要义。

从“国民经济的事实”的变化,到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及其绩效的呈现,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要义的呈现,是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4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凝练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义,综合为一体,成为镌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路标”上的显著标志。

0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线

 

采访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一根本任务?

 顾海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线。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结的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之一就是:“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逻辑起点。1977年下半年,粉碎“四人帮”几近一年,但“文化大革命”遗留的一些错误理论和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拨乱反正,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上来,成为当时最为紧要的问题。这年8月,在同胡乔木、于光远、邓力群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拨乱反正首先要解决的四个理论问题,其中突出的就是要批判“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所谓“批判”。1977年10月,邓小平再次提道:“‘四人帮’否定生产力的重要,认为只要上层建筑的问题、所有制的问题解决了,就能进入共产主义。谁提发展生产力,就被说成是‘唯生产力论’。这是我们同‘四人帮’的重大争论之一。如果不是生产力发展到物质极大丰富,怎么能实现按需分配,怎么能进入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没有‘唯生产力论’这个词,这个词不科学。”如何认识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从来就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问题。搞清这些基本理论,在根本上就是要坚持“毛泽东思想体系”、坚持好和发挥好毛泽东的“根本思想”的问题。

在拨乱反正这一历史节点上,邓小平不仅着力于澄清“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生产力理论认识上的种种谬误,而且还着力于探索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新的内涵,开拓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视阈。面对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格局,如何推进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严峻课题。

1978年3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对这一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回答。他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这一几被湮灭的重要观点,在走向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焕发出新的思想智慧和理论活力!

采访者刚才您讲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线,请您谈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顾海良: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显然,“讲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不是只讲生产力本身的问题,而是要讲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问题。“讲全”,就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上看问题,就是要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解放作用这一社会有机体运动的整体关系上看问题。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与改革开放进程一路相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线。

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周年时,江泽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历史经验”的论述中提出:
“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关系上,江泽民指出:
“要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并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自觉调整生产关系。要善于抓住一切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发展生产力。

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在对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探索中,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指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已经领悟到:“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三十年来,我们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采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关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问题,我们又有哪些新的阐释呢?

顾海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问题,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论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这一论题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阐释。

一是科技革命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的新的表达。

2014年6月,习近平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的“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对工程技术的“巨大潜能”作了深刻论述。他强调:
“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工程科技”,工程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头,是科学发现同产业发展相链接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都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

 

进而成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崭新理解。

二是整体发展论。习近平指出:
“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在这一“整体”关系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同时,在这一“整体”关系上,“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重大原则论。在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问题阐释时,习近平把“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其中的首要的“重大原则”。这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作为“重大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中,“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认为:
“我们党执政,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对改革开放的实质、基本过程、根本动力和主要任务的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阐释时强调: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

 

4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证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的最显著的成果,是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主线。

03

新发展理念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导

 

采访者从改革开放初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发展问题,每一代领导人关于发展都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由于我国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您能具体谈谈新发展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吗?

顾海良:好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懈探索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40年,我们从“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到“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最后到新发展理念,探讨了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以及发展观念、发展道路、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凸显了发展理念的先导作用,彰显了新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主导作用。

新发展理念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逐渐形成的,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就提出:
“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坚持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议题和主导问题。

2012年底,在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提出“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谈到经济改革主要任务时,突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注重永续发展”等创新和协调发展理念,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的开放发展理念,还提出“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共享发展理念。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对创新发展理念作了新的阐释;还提出“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对协调发展理念作出拓展。

20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十二五”进入“十三五”的重要节点。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习近平对新发展理念作了系统阐述,提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强调了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作用和主导作用。“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和主导,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和基本方略的“固然”和“所以然”。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改革发展的“工作总基调”,就是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导和主导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发展理念已经初步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在对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阐释中提出:“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在对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的阐释时,习近平强调: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必须围绕解决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采访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新发展理念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请您具体谈谈新发展理念在其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顾海良:在对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的论述中,习近平从继续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高度,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新发展理念的引导和主导作用作了新的阐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指出,
“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积极扩大内需;要着力于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于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中,难以摆脱传统增长理念的“窠臼”,陷于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新发展理念在发展旨向、方法要义、实践指南和思想影响等方面,对于摆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增长困境和发展困惑,有着重要的启示。新发展理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力量和世界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的历程中,新发展理念必将起着更为重要的先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也将呈现更为显著的主导作用。

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采访者顾教授,我国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应该是什么?

 

顾海良:这个问题很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是经济体制改革40年的基本路向,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和进程相适应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新话”。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些“新话”给人以“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的深刻印象;这一“初稿”,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党的十四大之前,经济体制改革接续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体制改革的过程。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自此以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江泽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实践,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肯定“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进程,提出:“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得以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明确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从两个“辩证法、两点论”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市场和政府关系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深刻阐释,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题的内涵。

采访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您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如何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结合?

顾海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一般和经济制度特殊的统一。党的十四大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初定义中就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的特点,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具创新性的理论观点;而市场经济体制如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具开拓性的理论主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在理论主题上,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下,市场经济体制与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结合,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结合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把这“两个毫不动摇”,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再次加以确定。

习近平提出:

“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我国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积累了大量财富,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必须保管好、使用好、发展好,让其不断保值升值,绝不能让大量国有资产闲置了、流失了、浪费了。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清楚的是,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关系中“零和思维”的观点,是以封闭的经济体为前提的,面对开放全球化经济体,这种观点显然是极为偏颇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二是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关系问题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排斥或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证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以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观念来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甚至把市场经济的原教旨主义视若“圭臬”,必然步入歧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重要原则,要着力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把这两个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好。

在这一问题上,如习近平指出的:
“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要统筹把握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这一定位,是以中国的经济事实和经济改革实践为依据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理性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题的显著呈现。

采访者通过刚才的谈话,我认识到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它对一些重要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都做出了回答。请您从总体上评价一下这一讲话。

顾海良:好的。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事实和思想来源及其主线、主导和主题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释,而且还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理论和现实作出深刻论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理论课题和发展方向,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昆仑策网【授权】,转自“马克思主义研究”)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