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经济金融 > 阅读信息
陈文玲: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步前进的几个视角
点击:  作者:陈文玲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2-14 07:23:08

 

1.webp (4).jpg
【编者按】本文是12月1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陈文玲总经济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广州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线上发言,现经作者授权首发,以供研究参考。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工作必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12月6日中央刚刚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重要分析判断,提出了下一步要求。会议核心词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就是明年中国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围绕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应该从以下几方落实。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要稳。经济增长是一个衡量经济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不能唯GDP论,但GDP增长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增速,特别是对当前抗击疫情、经济恢复的综合性评价,经济增速仍然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2.3%,是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社科院刚刚发布的蓝皮书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增长6%是板上钉钉,实现8%也没有问题。两年合计比2019年增长5.1%,还不到2019年的增速。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是6.4%,2018年6.4%,2017年是6.7%,再往前是7%。总体看经济增速逐年下降,加上疫情的因素,2021年经济能实现8%,也是经济稳的一种表现。社科院蓝皮书预计,中国经济明年增长5.3%左右,和今年两年平均数基本均衡。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初发布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GDP增长为5.6%(9月预测为5.7%);预计2022年全球GDP增速为4.5%,2023年为3.2%。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长为8.1%,2022年增长5.1%,2023年增长5.1%,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增长是稳的。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要稳。宏观调控政策不能急转弯,不能由于不妥当的行政性手段、急转弯的宏观调控方式,使经济在毫无征兆、毫无准备,没有进行政策论证沟通、对话交流,市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由于拍脑袋制定或者出台的政策,导致经济大起大落。比如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还很快,但是三季度经济增速从上半年平均12.8%一下子降到4.9%,和去年三季度一样,去年三季度也是4.9%。但是这两个4.9%的含义不一样,去年的4.9%是经济恢复负转正的4.9%,今年是从高转低、急剧下降的4.9%。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一些方面是政策急转弯的问题,还有一些行政性干预或者出台时机不妥导致市场大起大落的问题。政策不稳导致增速不稳,导致经济非正常起落,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个主题词是政策“不急转弯”,但三季度出台的几大政策几乎都是“急转弯”,中央定调不急转弯,但是一些部门制定政策急转弯,朝着一个方向同时发力,如果协调不好,政策叠加形成政策力度整体之和的强大集成力量,往往会超过时效度,肯定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

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控方式,确实到了应该研究建立在新经济理论基础上进行变革的时候了。现代的经济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宏观调控更多地应该是顺周期、逆周期、跨周期交替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应着眼于三个统筹:一是统筹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经济发展,把短期政策与中长期国家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二是统筹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和顺周期调节,不能采取单一调节方式;三是统筹宏观经济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加强财政、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防止政策之间的互相掣肘,也要避免政策同时发力,超过经济发展可承受的程度,变成一种一旦越过它合理的度,就转变成政策正确却产生负的作用的相反结果。

第二,市场价格要稳。就是要有明确的通胀预期,特别是当前汇市、股市、债市、房市、菜市,这些市场价格不能大起大落。尽量避免生产价格指数(PPI)过快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转移,这个转移过程已经开始了。我在今年上半年央视做经济形势解析时提出,到下半年三季度以后,PPI会向CPI转移。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9月份PPI是10.7%,CPI才0.7%,到10月份CPI就上升到1.5%,11月份CPI超过2%,转移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现在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可能PPI的降幅没那么快,美国已经调整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方向,但是在中国市场上的作用力不会那么大。


今年前11个月,我国铁矿石进口实际上数量减少了3.2%,但是价格每吨上涨了53.1%。原油量减少了7.3%,但是进口的均价每吨上涨39.5%。煤炭数量增加了10.6%,但是价格每吨上涨了39.7%。天然气进口价格上涨20.7%,大豆进口也减少了5.5%,但是进口均价上涨30.7%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中国进口数量没有增加,或者说是量减价增,得到的实物量并没有增长,但是进口价格却是大幅度上升的。前三季度PPI价格还没有传递到CPI,它总体上还在上游、在制造端。这两个月制造端成本正在向CPI转移。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要的因素,又得说到猪了。我曾经说猪是替罪猪,1-3季度市场价格下降40%多,但是11月份猪价的上涨幅度高达12.2%,而猪在CPI指标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今年四季度CPI可能会有所上升,CPI上升和PPI涨价会同步存在。到明年一季度,预期PPI会逐步回落,而CPI会逐步上升。CPI和居民、和市场的感受联系度最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稳物价,不使整个市场和老百姓产生大的恐慌感,是非常重要的稳市场、稳经济的问题。如果通胀预期发生改变,对整个市场的预期、经济预期随着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稳宏观经济的大局。

第三,消费需求要稳。这两年由于疫情,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特别是2020年,实际上中国经济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是正数,虽然是上涨幅度不大,GDP2.3%,制造业3.3%,但是唯有消费下降了3.6%。今年的几大消费领域仍受到很大影响,比如汽车是上升的,但是结构性的,电动汽车1-11月份上涨了17.8%,占整个增量的14.6%,其他汽车有所下降。比如旅游2020年比2019年下降52.1%,今年的旅游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程度。2019年中国旅游收入是6.63万亿元,今年能达到5万亿元就相当不错了,有的机构预测超过5万亿元,但是我认为很难,因为现在疫情一波一波的没有停止,每一波都是动态清零,要把链条搞明白以后才能开封,所以线下旅游受到非常大影响。比如餐饮,2020年下降了接近18%,到2021年餐饮业恢复了,但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疫情前2019年是4.67万亿元,今年餐饮达到4万亿元就很好了,现在还有1个月,我估计恢复到疫情前也是有困难的。

这两年消费需求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线下消费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未来这个市场正常的运营,和我们抗击疫情、防控风险之间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机制紧密相关。怎么能在不以影响市场活跃的情况下,又有有效的防控疫情风险的机制,这成了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现在疫情持续两年了,已经超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时间,据说有特效药了,但愿早日上市发挥作用。如果疫情再持续,疫情仍然是经济增长动力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一定要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厌战,但是可以在基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要轻易打乱经济发展的节奏。

第四,产业链、供应链要稳。产业链、供应链绝不能断裂,中国制造业配套能力很强,国内满足吃穿用行的大循环基本没有堵点,国内日用消费品供应商基本没有短板,最大短板就是迈向高端、中高端的产业链、供应链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华为,华为虽然今年营收额没有下降,但主要增收的业务在5G基站上,建设了超过110万个基站,而华为手机从5G降到4G,华为手机销售额从世界第一位现在已经到十位开外了,能不受影响吗?中国高端的汽车发动机75%靠进口,高端芯片90%靠进口,大飞机芯片99%靠进口,如果供应链供给受到冲击。能不受到影响吗?

要保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方面要靠创新补短板,但是中国创新真正赶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还必须要有时间和空间、必须要有逐步积淀,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大国竞争博弈日益激烈,除了我们自身的国内大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之外,怎么能够形成面向未来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实现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化。补短板,应该集中补国际上一些国家不可能给我们的技术上,而不是放在那些通用技术上,凡是别的国家可以生产,我们可以与之合作的,都要遵循市场分工与交易的规律。补短板,不是所有短板都补、所有产业链上的环节都自己生产,而是要面向未来竞争最激烈、别的国家绝不可能给你的卡脖子技术。

第五,房地产市场要稳。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最大的一个信号,对房地产不同的提法,就是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房地产市场发展对中国经济总体稳相当重要。我最近看到一个研究报告,我国房地产市场约贡献了GDP的20%,约40%的财政收入,约20%的社会融资存量,约60%的家庭资产。这份研究报告算了一个账,如果明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放缓到-8%,商品房销售增速放缓到-15%,再考虑到通过居民财富消费、财政收支、金融体系的间接影响,综合可以拖累GDP增长约2.7个百分点。所以,房地产市场必须稳,既不能使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也不能把整个行业变成不能投资的行业、不能贷款的行业,导致市场上大的跌宕起伏。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要有整体设计,必须使市场运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有效的、更好的作用,整个市场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市场,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市场。如果市场不可预见,很多方面就稳不了,经济预期就也很难稳定。制定政策的过程,如果不科学、不透明、不可预期,那么我们抗击疫情所获得的优势,包括率先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中国在抗击疫情和经济恢复都是世界最好的,已经形成先发优势,搞得不好这些优势就会轻易逆转。难道我们能够让我们把中国经济搞成最差的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由于管理手段、调控手段、政策出台手段发生误差,使谬误合成放大,使经济受到重创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