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中外专家评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07 09:08:42

 

1.jpg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为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巨大贡献。图为比雷埃夫斯港远景。 中远海运集团供图】


2013年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实,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也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人民日报》本版从即日起将连续推出4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专版,倾听国内外专家评说,盘点共建项目进展,讲述建设者的故事。

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伊沃娜·拉杰瓦茨(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一带一路”地区研究中心主任)
罗建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扎法尔·马赫默德(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理事长)
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斯蒂芬·恩德格瓦(肯尼亚南南合作智库负责人)

 

2.jpg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对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有力促进了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给共建国家人民带来福祉。如何评价这些成果?

伊沃娜·拉杰瓦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将各国视为平等伙伴,开展互利互惠合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项目遍布全球,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国家都将本国的发展规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这是一个开放的倡议,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能加入进来;这是一个务实的倡议,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意愿;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倡议,相关合作正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斯蒂芬·恩德格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世界发展进步。以肯尼亚为例,中方帮助肯尼亚建设了许多道路、电站和通信设施,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推动肯尼亚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放眼整个非洲,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人员和物品的流动,推动了整个区域的互联互通。从世界范围来看,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在24个沿线国家建设了7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4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4.6万个就业岗位。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3.jpg

【7月25日,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工作人员在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施工现场工作。“中马铁路人才培训合作计划”将为马来西亚培养5000名铁路建设及运营人才。新华社记者 朱 炜摄】

陈文玲:9年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共商共建共享,已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开展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在4个方面作出了重要且独特的贡献:第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历史性贡献。世界银行有研究报告指出,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将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的收益,占全球GDP的1.3%,其中90%的收益都由伙伴国分享,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受益最多。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第二,为各国开展合作和处理国际关系作出开创性贡献。中国已为共建“一带一路”投资了近1万亿美元,并带动相关国家投资。第三,为推动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作出引领性贡献。从2013年到2021年,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1.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1613亿美元。中国和共建国家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第四,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作出独特性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回应了时代命题,贡献了中国理念,体现了中国格局和中国担当。

扎法尔·马赫默德:在巴基斯坦,民众在炎炎夏日吹上了电扇;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当地中国公司找到了工作,掌握了新技术;畅通宽阔的道路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民众的获得感是共建“一带一路”得到广泛支持的最根本原因。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实现了基础设施的联通,更促进了人与人的联通、国与国的联通,共建“一带一路”成果越来越深入人心。

王志民:总的来说,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可以用“三通”来概括:“硬联通”方面,“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不断完善;“软联通”方面,中国标准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技术支撑。最新统计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建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超过1/3采用中国标准;“心联通”方面,近年来,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在沿线国家发起“光明行”“幸福泉”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沿线国家民众的幸福感。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如何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合作与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方面发挥的作用,它为何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支持?

罗建波:共建“一带一路”为新型全球化提供了新理念,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新动力,激活各国市场需求,释放各国发展潜力,探寻产业发展新趋向,为各国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路径,为各国携手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为各国增进互信架起了连心桥,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提供动力;共建“一带一路”也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纽带,通过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等各领域人文合作,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推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扎法尔·马赫默德:巴基斯坦是共建“一带一路”坚定的参与者: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群山峡谷间,一座座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水电站先后落成,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缺电对我国经济和民生发展造成的困难,助推能源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巴基斯坦南北部电力发展不均衡问题,巴中建设者克服万难共同修建了一条横穿大片沙漠戈壁滩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贯穿巴基斯坦南北的“大动脉”公路贯通,让巴北部丰富的农产品得以畅通出口,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南部沿海的瓜达尔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遇向这里汇集。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更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坚实付出。

斯蒂芬·恩德格瓦:非洲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无法摆脱落后的窘境,对发展有着极强的渴望,共建“一带一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国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共建“一带一路”做到了这一点,提升了非洲国家的内生动力。以肯尼亚为例,今年刚开通运营的内罗毕快速路连接起机场与市中心,能为人们节约几小时的出行时间,也缓解了交通拥堵。肯尼亚在中国帮助下建设的蒙内铁路、拉穆港等,不仅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吸引了投资、拉动了经济,还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在其他非洲国家、其他大洲,类似的项目不胜枚举,共建“一带一路”正在让这些发展中国家发生实实在在的改变。

伊沃娜·拉杰瓦茨:塞尔维亚和中国的合作是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两国在双多边框架下不断深化合作。中国有句俗话:“要想富,先修路”,这清楚地说明了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视察塞中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时也引用过这句话。塞尔维亚是内陆国家,许多老旧的基础设施亟待改善。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承建的匈塞铁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等项目是泛欧走廊的组成部分,部分路段已经落成,这不仅极大方便了民众出行,也改善了塞尔维亚交通状况,加强了内部联通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王志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它突破了传统的“中心—外围”格局,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和工业化进程,构建了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科技实力差距很大,但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推动了沿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合作领域和内涵不断拓展,如何看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变化和新内涵?

4.jpg

【7月11日,首条中欧班列线路中欧班列(渝新欧)第10000列重箱折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市。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装卸集装箱。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摄】


陈文玲: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不断丰富,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体框架下,共建“一带一路”朝着立体化、多维度方向推进。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冰上(北极航道)全方位、立体化推进,进一步发展了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能源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等。

罗建波:共建“一带一路”除了传统合作外,还有三大新增长点:数字技术、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一个个“小而美”的项目落地,提升了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获得感。以能力建设为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能力。泰国、巴基斯坦、印尼、南非、肯尼亚等国纷纷开设鲁班工坊,借助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当地年轻人掌握了新技术新技能,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能力建设还包括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通过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推动沿线国家开展经验互鉴,共同探索适合各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伊沃娜·拉杰瓦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目前,中国企业正帮助我们建设污水处理厂、疫苗工厂和医院等,这些都是我们急需的基础设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与其他国家的需求不断适应,焕发出蓬勃生机。

斯蒂芬·恩德格瓦: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相信中方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能够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在跨境电商、智慧城市、远程医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不断为共建“一带一路”赋予新的内涵。

王志民:共建“一带一路”的领域和内涵不断扩展。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需求大幅上升,中国向众多“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抗疫援助,向多国派出医疗队,毫无保留地分享抗疫经验。同时,中国暂停77个发展中国家债务偿还,积极为世界卫生组织捐款,为发展中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提供支持。迄今,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向20多个国家转让技术并合作生产疫苗,在海外形成了10亿剂的新冠疫苗年产能。这些举措为稳定全球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看待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前景?

扎法尔·马赫默德:21世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为破解全球长期以来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指明一条携手共谋安全、发展、繁荣的道路,这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呼应。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的发展机遇和带给民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的注脚。放眼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必将为全球民众共享新时代发展机遇作出新的贡献。

陈文玲:共建“一带一路”给全世界筑就了一条通向合作共赢、全球共同发展的道路。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希望之路、世界和平发展的希望之路、人类共同追求幸福和进步的希望之路。期待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运作,更加注重小而美、惠民生的项目,让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民众。

斯蒂芬·恩德格瓦: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始终坚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声,坚持守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不让任何一个伙伴掉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一些国家大搞“疫苗保护主义”之时,中国积极分享抗疫物资和经验技术,许多国家都感到中国是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共建“一带一路”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为维护更公平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选项。

罗建波: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可期。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将为全球治理凝聚国际共识,推动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新范式;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体系更加均衡多元发展。

 

(记者王骁波、谢亚宏、程是颉、闫韫明采访整理;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