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潘信林 李润硕: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要在贯彻落实共享发展上做文章
点击:  作者:潘信林 李润硕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8-10 14:12:59

 

1.jpg  

2017年7月20日至7月30日我们在湘西永顺开展扶贫调研。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精准扶贫实施以来,部分贫困群众在政策的帮扶下顺利脱贫,部分群众在政策的鼓舞下奋力前行在脱贫路上,可谓成就巨大,振奋人心。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不少,隐患不小。如何巩固前一段时间的扶贫工作成效,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潜在的隐患,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胜利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责任,要在贯彻落实共享发展上做文章。

 

打好“扶贫攻坚战”,做好精准扶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扶贫”不是“杀富济贫”,不是“恩赐施舍”,而是发展共享,共享发展。“扶贫”不仅是要共享发展成果,而且要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过程,不是被动“等靠要”而是要主动融入到发展中来,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要把“扶贫攻坚”统一到共享发展的战略发展理念上来,统一到共享发展成果的战略全局上来,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共享发展理念是目的论和手段论的统一、战略论和战术论的统一、平衡论和不平衡论的统一、特色论和一般论的统一,不仅是对发展理念、道路与范式的深入总结与反思,更是对发展时代本质的深刻理解与阐释;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战略思考与理论总结,更是共享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共享共赢;不仅是发展的指路明灯,更是推进发展的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发展、分析发展、解决发展的理论武器,是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战略抓手。

 

第一,决不能再让贫困地区为发达地区的发展埋单,构建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经济利益基础。

 

永顺的大多数村镇都是多山少田,在我们调研的几个村,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在我们调查采访的精准扶贫对象中,有近 65 %是因病致贫,而因病致贫的90%是因为外出务工致病、致残,而且大部分群众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我们采访过一户家庭,户主有一个83岁的老母亲,夫妻本来身体都很好,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媳。过去户主带领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很快在村里建了两层楼的小楼房,还购置了一些家具电器,称得上小康之家。但是前年户主在打工的时候遭遇一场车祸,花掉了40多万医药费也只救回了半条命,现在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一家7口背着30多万的债务和一个瘫痪的户主、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户主的妻子和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不过在谈起精准扶贫政策时,一家人多少感觉到了一点安慰。扶贫政策对于他们家目前的困难虽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让他们感觉到了一丝温暖、一点希望。这个家庭可以说是成也打工,毁也打工,现在还在打工。这样的家庭在湘西并不少,这是很多贫困落后地区贫困群众共同的选择,无奈的选择也是目前没有选择的选择。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建立务工城市和务工人员所在地利益平衡机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保障贫困群众的正当权益、合法收入。

 

第二,积极探索农村新型集体化道路,建立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生产资料基础。

 

单个的家庭太脆弱了,一点自然灾害、一点大病疾病、一点工伤事故、一点交通事故等等,都只要一点点就是可以摧毁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影响几代人。中国传统社会在抵御风险方面靠的是家族这个集体组织。我们曾经建立了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等集体组织,但是今天呢?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今天的农民一无所有,一无所靠!在国家不能兜底的情况下,农村必须重走集体化的道路。重建农村集体组织,探索新型集体化,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增强抵抗贫困风险的能力。现在的扶贫工作认识到了“造血”要比“输血”好,这是很多经验教训得出的宝贵财富。对于如何“造血”,当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产业扶贫,但是如何发展产业却还仍处于探索之中。目前的产业帮扶主要帮助贫困户养殖(养上一定规模的猪、牛等)、种植(主要开荒或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联系务工等,大部分处于产业帮扶的初级阶段。没有集体化作保障,这些初级阶段的产业帮扶仍将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无法避免二次返贫,以及在市场的大海中沉舟翻船后新贫困户的产生。一些地方创造的“资产收益扶贫”就是新型集体化的一种方式,贫困户把获得的扶贫资金和生产资料入股当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期获得红利。这种新型集体化为共享发展奠定了生产资料基础,共享发展要落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要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组织形式作为支撑。从湘西的实际情况来看,集体化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用红色基因改造贫困基因重塑农村精神,构筑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思想基础。

 

真正的贫困是思想上贫困,思想的富有一定能脱掉贫困的帽子。精准扶贫首先消除思想上的贫困,用红色基因改造贫困基因重塑农村精神。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战胜贫困的坚强依靠。基因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精准扶贫是春风、是外因,贫困群众要抓住这个机遇,把自力更生、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植入骨髓,入心入脑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思想上脱贫,从根本上改造贫困基因,用理想信念的“钙”挺起脱贫致富的腰,用共同富裕的革命理想撑起脱贫致富的航帆。要大力宣传正面的典型,形成见贤思齐的新农村精神。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扶贫政策,靠自己双手勤劳奋斗的王氏兄弟。对于这类正面的典型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大加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政策良好的导向作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第四,把党的支部建立在产业发展链的关键节点上,构筑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组织基础。

 

扶贫要靠产业扶贫。要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托起产业发展的龙头。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道路、水利、卫生建设,搭好戏台子,载好“梧桐树”,结合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把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尤其是要积极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通过消费者付费的方式,给生态环境好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付出更好的价格,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架桥铺路,使天堑变通途,贫困变富裕。如果说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是托起产业发展的龙头,那么把党的支部建立在产业发展链的关键节点上就是架起产业发展的龙骨。在富人、能人不愿意带领穷人脱贫致富的时候,在项目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在市场风险依然无法避免的时候,精准扶贫怎么办?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支部建立在产业发展链的关键节点上,把党作为人民群众忠实依靠和坚强后盾的作用凸现出来,发挥出来,巩固起来。

 

第五,正视贫困群众阶级的内部分化抓住扶贫的重点要点难点,做实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工作基础。

 

对贫困群众千遍一律地采样一样的帮扶政策,不仅大大加重了扶贫任务,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干部的工作压力,又分散了宝贵的扶贫资源,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会对贫困群众造成不好的导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群众阶级的内部分化,把精准扶贫建立在对贫困群众精准的阶层分析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乙类贫困群体的帮扶上,抓住扶贫的重点要点难点。按致贫原因和脱贫意愿与能力,大致可以把目前的贫困户分做四类。甲类是自身有能力有意愿脱贫只是因为缺乏资金或者暂时遇到特殊事件(灾害、事故)而暂时陷入贫困的群体,这类群众一般是农村中的能人,建议主要以简单的资金或金融政策进行帮扶。乙类是有一定脱贫意愿和脱贫能力的群众,这类群众的脱贫工作非常难做,宜粗也宜细。粗要“粗到你不敢想”就是在扶贫的政策配套、帮扶机制、发展道路上有大视野、大思路、大布局,要把扶贫工作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全力解决好贫困群众的教育、医疗特别是大病重病的后顾之忧。细要“细到你想不到”就是要细到每个环节都不轻视、每个步骤都不大意、每个群众都不落下。丙类是无脱贫意愿与脱贫能力的无赖人员,主要包括满足“精准扶贫”政策待遇裹足不前不愿脱贫的、为达到申请贫困户的标准自残自伤的、以贫为荣不思进取的、坐吃山空等靠要的,对于这类人员首先予以教育,屡教不改的,建议予以最低生活保障并给予社会舆论道德谴责,并酌情考虑挂牌丙类贫困户等惩罚措施。丁类是有脱贫意愿但丧失脱贫能力的弱势群体,主要保障年老体弱者、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其它重病大病患者、鳏寡孤独老人、以及女儿外嫁较远造成的实际鳏寡独居者,建议由政府或村集体统一安置,统一经营其土地等生产资源,予以至少最低保障生活水平,由当地政府或村集体直接供养。

 

(本文还要特别感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扶贫攻坚”调研分队和我的两位队员席涛、许栩同学。)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