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曹展:新时代呼唤优良家风的重塑
点击: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6-19 13:13:24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与灵魂所在,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微缩景观。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脉络中,无论是《颜氏家训》的深邃智慧,还是《曾国藩家书》的谆谆教诲;无论是晋商“诚信立业”的坚定信念,还是潮汕地区“家族共济”的团结精神,优良的家风始终是家族繁荣昌盛、社会稳定和谐不可或缺的坚固基石。然而,在当下这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世界却略显浮躁的时代,传统家风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因此,重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好家风,已然成为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家庭幸福美满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诉求。

 

一、优良家风:个人立身处世的坚固基石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历史的长河无数次证明,真正能够促使家族世代兴旺发达的,绝非金钱财富,而是深植于心的家风。曾国藩家族便是这一真理的生动写照。曾国藩以“勤、俭、刚、明”四字为治家之道,力倡子孙“半耕半读”,既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又不忽视学问的滋养。正是得益于这份家训的严格恪守,曾国藩的后裔们八代以来人才济济,涌现出了教育家曾宝荪、化学家曾昭抡等杰出人物。反观当下社会,部分“富二代”因缺乏良好的家风熏陶,沉溺于挥霍享乐,甚至沦为“啃老族”,其根源正在于家风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优良家风: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固防线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其家风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走向。晋商乔致庸以“诚信”二字为家训,铸就了乔家商业帝国的百年辉煌;潮汕地区的家族则秉持“兄弟同心”的理念,孕育出了李嘉诚、马化腾等商界精英。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是个人才智的闪耀,更是家族精神的薪火相传。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家风的断裂已悄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得“三世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逐渐瓦解为“三口之家”,代际间的沟通交流日益减少;数字化的浪潮,更是让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手机相对无言”的尴尬局面。此外,消费主义的盛行,还催生了“躺平”“啃老”等不良社会现象。据某项调查显示,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能够完整讲述家族历史者仅占17%,家风传承的严峻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三、新时代家风的重塑方向

 

传统家风在传承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

 

从“家长权威”向“平等对话”的转变

 

古代家训中,“父为子纲”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更需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浙江等地的一些社区,通过推行“家庭议事会”制度,让子女能够积极参与家庭决策,这一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男尊女卑”向“性别平等”的迈进

 

张桂梅女士创办的女子高中,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重塑了山区女孩的价值观,有力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成为家族的坚强支柱,为家风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从“道德约束”向“法治精神”的融合

 

北京某社区创新性地将《民法典》融入家规之中,既弘扬了孝道文化,又有效保障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实现了传统家风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完美结合。

 

四、新时代家风重塑的实践路径

 

家庭层面:各家庭应重视家史的记录与传承,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家规家训,并定期组织家庭交流活动,增进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教育层面:学校应将家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深刻理解家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社会层面:媒体应加大对优良家风案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崇尚优良家风的良好氛围;社区则应积极组织各类家风建设活动,引导居民在参与中感悟家风的力量。

 

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更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从曾国藩的“勤勉持家”到晋商的“诚信立业”,从潮汕的“家族共济”到现代的“平等对话”,优良的家风始终是个人立身之本、家族延续之基、社会和谐之源。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并回归家风这一精神瑰宝,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精神在碰撞中交融共生,共同培育出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家庭文化。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曹展:新时代呼唤优良家风的重塑

    2025-06-19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