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张黎明:家庭教育沉思录
点击:  作者:张黎明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2-01-03 11:33:46

 

 

1

 

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大约是当今社会不同阶层人们取得的最大共识之一,这样一个重要观念也因此成为时代最强音。

 

的确,教育的成败不光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实也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也许并非亲人的意外病故,也不是生意的突然破产,而是子女教育的彻底失败。再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子女缺乏应有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无法顺利开创自己的事业,甚至堕落为败坏门庭的不肖子孙,或者危害社会的不法之徒。

 

虽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尚未绝迹,但相当多的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就业空间十分逼仄、人才竞争愈来愈烈的当下,教育成为一个家庭最要紧的事,让孩子上大学父母是最基本的愿望。毋庸置疑,学历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改革开放前,上过大学的人凤毛麟角,高中毕业也算是有效学历,被人们郑重地填入履历表。进入新世纪之后,大学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本科学历几乎成为应聘的标配。好多单位或公司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英语水平必须过6级,甚至注明招聘只限于985211大学毕业生,等等。学历乃至名校学习经历的重要性,在人才市场被空前强化。

 

但高学历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一个人完成所有阶段的教育,是一个漫长得令人倍感疲倦的过程。仅从时间上来说,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最快也需要16年;倘若还要读硕士、博士,最少还需要6年。这就是说,要拿到一个博士学历,一般需要你一口气上22年的学。当你好不容易博士毕业时,已经30岁左右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要做好就业前的充分准备,几乎需要花去一生中的一半时间,这也说明了完成高学历教育过程的艰难。而更“残酷”的一个现实是,30岁才开始就业,再过30年时又面临退休,这让你不能不遗憾地领悟到,人生是何其短暂和仓促。3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一闪即逝,你究竟能做多少事情啊!而且后30年即使是锦绣前程,也需要拿前30年持续奋斗来交换,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大呢?

 

2

 

想来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不但要让孩子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使其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漫长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和促进才能完成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教育一般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跨越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几乎一直抵达中年的门槛前,不仅需要花去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在各阶段都有持久的耐力,是世界上最费时、最费事又最费神的一件工作。难怪古人会慨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平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教育奇迹,都是出现在十数载或数十载寒窗苦读之后,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或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像放焰火似的会在一瞬间迸发耀眼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其实最不容易发生什么奇迹。

 

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由外向里、从远及近,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三重环境,一个人其实就是这三重环境不断影响下的产物,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家庭环境。孩子一生下来就要生活在家庭中,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父母,家庭便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也最长久,因而是影响孩子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因而家庭教育的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而他们在思想境界、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优劣高下之分,由此也造成教育的效果及结果,也难免有高下优劣之别。一群年龄相当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在同一个学校上学,都使用同一种课本,接受同一批老师的教导,而走向社会后结果却大不一样:有的会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有的终生都只是普通人,有的生活需要政府救济,有个别人甚至还会沦为罪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受的家庭环境影响不一样,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别,最终造成他们成长和结果的差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古人早就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大师都反复告诫人们,对于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他们旺盛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如何让他们形成乐观的心态、高尚的品德以及坚强的意志等等。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一个孩子学习上最大的内驱力,估计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能够像兴趣那样强劲地推动一个孩子去学习。老师、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能够自觉、主动去学习的孩子,一般来说成绩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反过来,凡是要靠督促甚至压力做作业的孩子,大概基本上都难以取得好成绩。所以,要解决孩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妨先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习惯入手,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孩子的学习就会真正上道。而只要在学习上入了门,进步的快与慢、成绩的高与低、排名的先与后等等,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慢慢地寻找到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以足够的毅力坚持学下去,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3

 

然而,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从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掌握有效方法等方面下功夫,而往往是舍本求末或“功夫在诗外”,希望通过提前“抢跑”、报课外辅导班、上贵族学校、低龄化留学等途径来解决,甚至把考试分数确定为追求的首要目标。相当多的父母,要求孩子功课必须考100分,99分都不行,在他们失去客观和理性的眼里,89分或61分都相当于不及格。媒体曾经报道,一位年轻女干部,由于上小学的孩子没有考到她规定的分数,结果把孩子活活打死。孩子的教育如春种秋收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们俯下身子静下心来,真正付出足够的时间、辛劳和智慧,像创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样地精雕细刻。然而考察一下一些家长的行为特点,便会发现他们对这样一件需要耗时、费力的事情,几乎都幻想着能轻松自在地走捷径,总是企图以简单、速成乃至投机取巧的办法来解决。于是,攀比分数便成为一些家长们的拿手好戏,给孩子层层加码便成为父母的看家本领,一些父母甚至还认为,只要肯花大价钱,孩子的教育就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教育孩子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起他们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这大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并不难,只要父母发挥好榜样的作用,首先拿起书本读起来,便会无形中给孩子带一个好头;父母如果经常能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自然会把孩子引导到书中去。为什么有不少孩子不喜欢读书呢?那是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发现书中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还没有从读书中真正体验到美妙和快乐。如今住上新房的家庭很多,新房子里往往也会有一间“书房”,然而不少家庭的“书房”却并没有多少书,而是摆着高档豪华的麻将桌。想一想,一对平时什么书也不读,却总是邀约几个朋友在家搓麻将的父母,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呢!父母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孩子读书,自己却总是以实际行动不停地作出暗示,读不读书其实也无所谓。当父母和一帮朋友热火朝天地搓麻将时,在隔壁写作业的孩子,如何能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而不被满耳的白板、西风的叫牌声干扰或吸引呢?可见,孩子究竟能否培养起读书学习的兴趣,与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诱导密不可分。

 

4

 

一边是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另一边却又是强迫孩子做他毫无兴趣的事。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长期存在一个很大的悖论,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做父母的都是普通人,却往往不把孩子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待,而是以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或者演艺明星为标杆,既要求他们所有的基础课程都要学好,又要求他们发展各方面的特长,总之是要求他们能出人头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孩子究竟能否成为哪一方面的人才,要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绝不是靠父母的愿望或花一大堆钱就能做到的。看到别人家孩子,报课外兴趣班或特长班学音乐、美术或棋类等等,有些父母便心急火燎地坐不住,以为不跟着行动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于是不管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要报,而且有的还报了好几个,上午学唱歌、下午学琴法、晚上学围棋,总之是不管孩子究竟是否有兴趣学,是否真正能学得进去。孰不知,孩子的时间、精力以及可以承受的压力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样样都能学得好。而且,学习艺术类专业的确需要一定的天赋,尤其像唱歌、演奏这样的专业,对人的先天条件要求很高,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天赋才是艺术专业成才最重要的因素,有了天赋再加上勤奋努力才可能成功。孩子在哪一方面有没有培养前途,主要取决于他本人的兴趣、爱好,而非家长的喜好和意志,然而不少父母却代替孩子去选择,不仅让孩子应接不暇、无力应付,最终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挫伤,影响对基础课程的正常学习。

 

能否让孩子进一所传说中的名校,如今常常成为父母最大的一块心病。学校之间当然在软硬件方面有较大差别,但是否只要进入了人们公认的那所名校,孩子的成长就可以完全打上包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能进名校固然可喜,但因各种原因实在进不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学校虽说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仍然只是孩子成才的外边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孩子本身这个内因。事实上,学校教育是一种普及型的教育而非精英型的教育,从牛顿、爱迪生、达尔文、贝多芬等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看,他们竟然都在学校被老师认为是差学生,说明学校教育对他们成才并未产生根本性作用。这些人主要靠自己过人的领悟能力和刻苦精神,在学校或课堂之外独具一格地钻研探索,才成为他们所处时代独领风骚的人物。学校教育虽然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自我发现与探索更重要,能上名校并受到名师指点固然好,但满园学子普遍受到名师教诲,成为出类拔萃者却总是只有几人而已。

 

热衷于掏高学费让孩子上所谓的贵族学校,是父母以简单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的“代表作”。如同一年四季有风霜雪雨而非全部是春风丽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只有经受过各种磨难洗礼的人,才能适应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而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锻炼的人,往往也过不了小泥沟。全封闭式的贵族学校,企图在现实世界之外,建立一个没有突发事件、没有任何危险、孩子接触不到任何丑恶现象的真空世界。孰不知,在这样一种人造环境中泡大的孩子,人身安全倒是绝对地安全了,然而却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观察、体验和适应真实世界的机会,更是丧失了经受各种锻炼和考验的机会。试想,这种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最终还是要走向现实社会的,要靠自身解决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到那时你如何让他具备应有的本领?

 

而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可以看为是父母以简单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撒手锏”。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鼓惑,有些父母不光为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而择校,不光拼命给孩子报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等等,还争先恐后地让上中学、甚至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去国外留学,美其名曰“享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中国现有教育模式虽然存在各种弊病,但基础教育的成就还是有目共睹,一味盲目地认为外国的学校都是哈佛、牛津的水平,因而只要将孩子往出一送,教育方面的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实在是想当然。甚至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孩子,连本国的二本大学都考不上,也会被父母送到国外去,幻想着能靠独自留学,来解决在国内、在家里无法解决的问题。低龄化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相当多的父母,只看到可以让孩子早点掌握外语这样的好处,却怎么也不想看到诸如生活难自理、心智不成熟等一大堆问题。

 

5

 

由于违背教育规律以及人的成长规律,家长们几乎所有心血来潮或功利盲动的办法,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便不断转化和积累为心中的焦虑。不光为能否买到中意的学区房而焦虑,为孩子是否需要提前“抢跑”而焦虑,也为能否上一个条件优越的名校而焦虑,为筹备孩子上学或深造所需的巨额经费等等问题而焦虑。总之,对于教育的焦虑几乎从孩子还未生下来,是否要进行胎教、早教就开始了,一直会延续到孩子大学毕业为止,还不见得就能彻底结束,其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深以及影响之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父母最大的焦虑还在于“本领恐慌”,也就是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最为焦虑的是自己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常常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忽视,也被家长们自己严重忽视,那就是在时下的中国家庭,几乎每一对年轻夫妇,都是在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情况下,随着孩子出生时哇哇的哭叫声,像孙悟空一样地摇身一变,仓促间便做了孩子的父母。这种闪电般速成的年轻父母,除了少部分人读过一两本《育儿手册》之类的书而外,大多数都不具备有效教育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因而很难说是称职和成熟的父母。让这样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基本上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结果可想而知。正因为从事家庭教育的年轻父母,自己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无力,于是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局面不容乐观,几乎每一位父母都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都为自己的孩子不吃父母那一套而发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年轻家长们教育能力的欠缺。家长的问题解决不了,不可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让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的家长去教育孩子,只能让孩子的问题更严重。只要我们理性尚在,就不难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父母并不天然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这种知识和能力仍然需要从学习中、从实践中得来。但如今的大多数父母,都盲目自信地以为,自己既然被称为父母,当然天生就是孩子的导师,这样的观念实在是自误误人。其实,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溯本求源,根子几乎都会出在家长身上。家长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自己一无所知或无力纠正,于是他带着自身的毛病去教育孩子,结果这些问题便都从孩子身上显露出来。而这些家长们对此还浑然不觉,很少对自己的问题作出检讨,只是一味地认为全是孩子的错,要不就无端地迁怒于学校教育,把自己的无力、无能归罪于老师。

 

近年来,校园暴力或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但其中有一个现象却很少引起警惕,那就是极少数家长竟然也扮演了危险的角色。两个孩子之间闹了矛盾,本来轻者由学生自己协商去解决,重者由班主任或学校相关部门按照校规校纪去解决,才是处理此类问题的正确途径。然而,如今却频频发生家长为此大打出手的情况,不是打伤了对方的孩子,就是双方家长约架互殴,一场孩子之间的小过节,最后演变为父母之间的对决。父母是孩子道德方面的楷模,父母如果胸怀宽阔,孩子大致上会朝境界宏大的方向发展;父母如果心胸狭小,孩子往往也会变得斤斤计较甚至睚眦必报;倘若父母常常表现出一股暴戾之气,无疑会让孩子不断产生和积累作恶的底气。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但坏孩子的炼成,必定有家庭教育方面缺失的重要因素。

 

6

 

家庭教育的这种百病缠身、积重难返而又回力乏天的局面,已日益成为中国家庭乃至中国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教育孩子的问题固然非常迫切,但是如今最为急切的问题却在于教育家长!如果家长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改变陈旧乃至错误的教育观念,不能具备家庭教育应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尤其是年轻的父母,必须真正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自学、培训或其他学习方式,全面、系统地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只有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或称职的父母,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其实,父母需要做的事说到底,就是在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个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教育不仅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也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父母只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帮助他们明辩是非、树立信心、丰富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优势,就能够让他们产生学习和上进的动力。父母想要让家庭教育真正奏效,不光要下决心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也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常常有不少父母,总是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而苦恼,其实让孩子听话也并不难:

 

首先,一定要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也就是真诚地放下父母的架子,注意不要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不逼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就会让孩子心情愉悦,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深沉的爱,他们也就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

 

其次,一定要信任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父母常跟孩子像朋友那样地谈心,孩子才愿意敞开胸襟,告诉你他在想些什么。父母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孩子分析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替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孩子才能把你真正当成人生的导师。

 

再次,学会换位思考,善于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是一种快速拉近与孩子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当孩子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父母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便会很快地拿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来;而当孩子犯下错误时,父母倘若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便会迅速地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这样帮助孩子改正也就容易了。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因此父母必须怀着一颗平常心,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承认孩子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因而不要随意给孩子确定过高的目标,也不要动辄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们,这样才会有和谐、有效的家庭教育,也才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作者:张黎明,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先后从事过教育工作、公务员工作以及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现供职于新课程报社。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